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水稻產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優質水稻的推廣與普及,我國糧食產量也隨之逐年上升。當前,我國糧食產量的發展進入瓶頸期,水稻的種植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影響的種糧大戶的熱情,對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存在一定的隱患。本文將從我國當前水稻種植產業的環境、產量等綜合因素,分析考慮當前我國水稻糧食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提出一些發展建議,希望為相關企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產業;增產不增收;糧食安全
  當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學技術的普及,各方面的物價上漲,傳統的家庭式種糧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發展,家庭式種糧模式的種植面積較小,人力成本、物價成本較高,收入已經不能滿足現有需求。利益面前,種糧熱情大大降低,影響了糧食產量,如何調整現階段的水稻種植產業結構,成為當前推動農村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水稻增產不增收的原因分析
  1.成本高失去競爭優勢。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退去,腦動力成本逐漸升高,投入成本逐漸增高,產出糧食的效益逐年下降,我國糧食的競爭力在國際上已經失去了競爭優勢。另外,當前,我國水稻的機械產程度還不夠普及與深入,大部分存在半機械化作業,也是引起成本高的一個重要因素。競爭失去優勢直接影響到糧食產量,對我人口大國、保障糧食安全來說,存在一定的隱患。
  2.國家和社會收儲壓力加大。一是我國糧食已實現連續多年豐收,國家糧倉存在滿倉格局,新建糧庫規模跟不上糧食增產的節奏,導致糧食生產過剩,供大于求。二是由于國家經濟調整,一些中小型糧食加工銷售企業資金周轉困難,減少收購;糧食經紀人也因為資金不足收購量大幅度減少,形成了糧食滯銷的局面。三是隨著規模種植面積的擴大,原來一家一戶儲糧的做法沒有了,他們自己不儲糧而是在市場上購買糧食食用。
  3.種植大戶受制于人。種植大戶特別是中小戶,沒有烘干設備和足夠的曬場,水稻收割后必須出售濕谷,而國有糧庫只收割干谷,濕谷只能賣給私有烘干企業和加工企業,單價較低。部分加工企業和從事烘干的私營企業在收割稻谷時嚴重壓級壓價。
  4.谷賤傷農影響深刻。一是增產不增收。由于銷售行情的變化,價格下跌幅度超過10%,增產的幅度趕不上跌價的幅度。二是挫傷大戶種糧積極性。價格低、賣糧難將嚴重影響種糧大戶積極性。
  二、水稻規?;N植存在的瓶頸性問題
  1.合同的短期性與地力培養的長期性。據調查,規模種植大戶普遍反映土地承包期很短,一般只有1-2年時間,短的只有1年時間。主要原因是一般農戶和大戶之間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不一樣。農戶認為地租每年都會上漲,同時擔心土地承包期長了大戶會不還給農戶。承包期短、地租年年長讓種植大戶不愿意做長期種植的準備,不利于土地持續高產優質高效。
  2.規模的大小與經濟效益的不對等性。從調查情況看,各地規模種植大戶種植面積和產生的經濟效益是不同的,規模種植最大農戶,承包的面積達到2000hm2,一般規模種植面積在 20.00-33.33 hm2,由于科技水平、種植經驗、物化投入等不同,導致承包面積的平均產量差異較大、經濟效益也不同。種植技術到位的產量高,經濟效益就高;種植經驗不足、科技應用到位率低,產量就不高。
  3.政策的扶持與實際操作的不吻合性。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包括水稻在內的糧食種植補貼政策力度,補貼金額不斷增加,補貼原則是誰種誰受益、種多少補多少。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規模種植大戶除了 150 元/hm2的大戶補貼和種植小麥的農資綜合直補1050元/hm2 外,其他的如良種補貼、糧食直補、水稻農資綜合直補等全部發放給原承包農戶。這就造成了種植水稻的沒有享受種糧補貼,不種植水稻的卻享受多種補貼的不公平現象,這種現象影響了種植大戶種糧熱情。
  4.機械與技術不匹配。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種植大戶賺錢的方法也是機械化。雖然機械化生產水平不低,水稻機收比例高達 90%左右,但是機播、機插秧比例僅占 30%左右,并且農機與農藝結合不緊密。在水稻的管理上,比如施肥、病蟲害防治上的機械化率更低。特別在規模種植的農戶中,有農機具沒有農技員的很多,比如在機插秧育秧上,培育的機插秧秧苗素質差,秧苗移栽以后緩苗期長,影響水稻正常生長。
  5.資金缺乏影響種植大戶的生產管理。規模種植投入資金較多,一般是春種秋收,先期投入較大,比如化肥、農藥、種子、農機具等物化投入,比如耕地、田租等。一般種植數年、人脈關系好、信用度高的還可以在相關單位賒欠,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的先期投入就會讓土地承包人望而卻步。更重要的是規模種植大戶由于沒有有效的抵押物而不能從銀行里貸款。資金缺乏,導致種植大戶在生產中一切從“省”,結果是產量低、效益低,對穩定發展十分不利。
  三、水稻產業發展新建議
  整體發展思路是確保水稻產量穩定提高、農民和種植大戶經濟收入不斷增長。即穩定水稻的種植面積,實行良種、良田、良法、良制、良境 5個配套,提升水稻品質、提高稻谷產量、提高稻米加工轉化能力。目前,水稻產業發展亟需研究的課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做好水稻種植結構規劃。糧食安全問題是國家重中之重的工作,水稻是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生產布局和發展規劃要圍繞國家糧食安全這個核心來調整。要在穩定水稻面積、擴大綠色水稻種植的同時,積極擴大市場暢銷、消費人群多的粳稻種植面積。
  2.解決好以標準化、工廠化育秧為突破口的農機與農藝結合問題。水稻種植效益的提高,根本在于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雖然某些生產環節的機械化率較高,但是由于農機與農藝沒有完全融合,也就是說在技術環節上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實行農機推廣和農技推廣2個部門通力協作,共同攻關,解決機械化中的技術問題,形成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標準,千方百計提高水稻機械化生產中的科技含量。
  3.做好適度發展水稻規模種植工作。水稻面積的穩定靠一家一戶小規模種植已經不行,必須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種植,通過規模效應和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提高水稻種植效益。這就要求根據實際情況,重點扶持種植面積在 6.67-20.00 hm2 的規模種植大戶,出臺一些扶持政策,比如允許種植面積超過 66.67 hm2 的種植大戶建立烘干廠和標準化倉庫,為種植大戶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幫助大戶建立高產穩產良田、優先給予水稻生產加工銷售項目建設等。
  四、結語
  當前,我國正處在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深水區,水稻產業的結構調整是當前亟待解決和面臨的問題,振興農村的深化改革也必須是水稻產業當先,水稻產業是我國農村產業的根本,只有做好了水稻產業的規劃發展才能真正發揮深化改革的作用,達到轉型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曾良貴,陳可明,揭紅科,等.湖南省水稻生產概況及發展策略[J].湖南農業科學,2013(2):17-19.
  [2] 方偉,王豐,萬忠.2013 年上半年廣東水稻產業發展形勢及對策建議[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21):1-3.
  [3] 萬忠,康藝之,方偉.2012 年上半年廣東水稻產業發展形勢及對策建議[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18):3-5.
  [4] 俸文芳.雜交水稻種子產業化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3(18):4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2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