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州區中藥材產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簡述了天水市秦州區中藥材產業種植現狀,分析了目前該區中藥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中藥材產業發展對策,以期為秦州區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中藥材;產業發展;問題;對策;甘肅天水;秦州區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092-02
秦州區是天水市中心城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典型雨養農業區。地處秦巴山區西秦嶺北部,屬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屬大陸性半高寒濕潤氣候區,海拔1 130~2 700 m,年均降雨量531 mm,無霜期170 d左右,年均氣溫10.72 ℃,日照時數為1 853~2 267 h,光、熱、水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降雨多,較陰濕,林區和林緣區較多,自然環境條件適宜多種中藥材生長。
1 中藥材種植基本情況
1.1 種植基本現狀
秦州區中藥材種植區域重點分布在秦嶺、關子、藉口、楊家寺、大門、華岐、汪川等10個鄉鎮,涉及113個村,種植農戶逾7 000戶;栽植的中藥材主要有連翹、杜仲、柴胡、冬花、板藍根、金銀花、白芨、敗醬草、甘草、半夏、黃芪、紅芪、黃芩、蒼術、黨參、枳殼、防風、牛膝和紫菀等32種。至2018年,秦州區中藥材種植面積達0.5萬hm2,總產量達1.4萬t,總產值2.2億元。
1.2 基地規模生產現狀
1.2.1 秦嶺萬畝連翹種植基地。由秦州區富民中藥材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以秦嶺鄉石家河為中心,帶動馬鞍山、竹林、胡家山、胡家山、壕平子等13個村種植連翹666.67 hm2;力爭3~5年打造1 333.33 hm2天水本土連翹之鄉,預計5年后進入盛產期,產值將達到1.14億元,并申請GAP認證,使之成為天水唯一一家連翹GAP基地。
1.2.2 大門千畝藏柴胡種植基地。由秦州區盛輝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在大門鎮穆溝、張灣等村種植藏柴胡200 hm2,以大門鄉為重點,輻射帶動娘娘壩、華岐、汪川等鄉鎮種植藏柴胡、黃芪、天麻等666.67 hm2,以甘肅天草中藥材有限公司為橋梁,示范帶動全區中藥材建設健康穩步發展。
1.2.3 華岐千畝杜仲種植基地。由秦州區羲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在華岐鄉姚宋、劉杜等村種植中藥材逾200 hm2,主要為杜仲、藏柴胡和敗醬草等,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采取立體種植,間作套種,以基地為示范,帶動周邊區域發展中藥材種植,增加了農民收入。
1.2.4 楊家寺千畝金銀花種植基地。由天水茂豐中藥材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在楊家寺鎮楊家寺村、三灣村、白家溝村種植中藥材200 hm2,主要有金銀花、枳殼和皂樹等,集中連片,規模種植。
1.2.5 汪川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由天水豐瑞源苗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建設,引進隴西縣稷豐中藥材有限責任公司的成套種植技術,在汪川、蘇城、大門3個鄉鎮6個行政村種植中藥材133.33 hm2,主要為臧柴胡、板藍根、小柴胡、苦參和黃芪等,培育黃芪、黃芩、黨參、秦艽、桔梗等種苗6.67 hm2。
2 存在的問題
2.1 種植規模偏小
秦州區中藥材大多數是由中藥材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發展起來的。由于農民思想意識淡薄、小農意識強,加上中藥材生長周期長、比較效益低、連塊成片面積小、規模化程度低,中藥材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成規模優勢,給中藥材生產、銷售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制約了全區中藥材產業的快速發展。
2.2 受市場波動影響大
中藥材素有“藥瘋子”之稱,“種多了是柴,種少了是財”,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首先,農民在中藥材種植上管理粗放,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直接影響秦州區中藥材產業的穩定發展;其次,藥農受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基本上延續傳統的種植經驗摸索種植,行情看漲時一哄而上,市場疲軟時一哄而下,缺乏對市場的理性認識;最后,中藥材企業與藥農未形成利益共同體,生產與銷售脫節,加上信息不暢,經常導致藥材品種積壓,挫傷了藥農生產積極性。
2.3 品牌建設滯后
秦州區中藥材生產企業品牌意識淡薄,大部分產品無注冊商標,產品包裝粗糙簡陋,散包裝或無包裝直接外銷。由于沒有自主品牌,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產品優質不優價。
2.4 資金技術缺乏
由于缺乏工作經費,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以及中藥材栽培技術指導與培訓等工作難以開展。目前,秦州區尚無專門從事中藥材種類、種質資源、藥用植物品種、生長發育特性、藥理性、環境對藥用植物的影響、產地加工和炮制等方面研究的機構,中藥材發展缺乏產業發展后勁[1]。
2.5 市場體系不健全
秦州區中藥材市場體系建設處于初級起步階段,中藥材銷售除企業自行加工銷售外,主要依托企業訂單收購、經紀人收購、集貿零售市場鮮售;銷售市場信息閉塞,致使中藥材價格難以提高,群眾收入低而不穩。藥材銷售依靠經紀人零星收購,沒有真正的藥材市場,阻礙了中藥材產銷一體化和社會化服務,影響了人們對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 3 發展對策
3.1 加強組織領導,積極引導扶持
制定切實可行的中藥材發展目標和主要措施,合理規劃布局,引導藥農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中藥材生產。成立中藥材生產協會,及時落實好發展中藥材涉及農業、林業、衛生等多個部門的各項政策和工作經費,協調解決中藥材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堅持科技創新。
3.2 健全生產管理體系,推廣先進技術
中藥材生產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給中藥材生產帶來的新課題。首先,要加強中藥材生產質量監控體系建設。根據中藥材的品質特點和生長特點,建立完善、全過程的中藥材生產質量標準控制體系,立足源頭控管,強化生產管理,規范中藥材種植,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切實加強中藥材市場管理[2]。其次,要堅持科技興藥方針,不斷創新科技推廣方式、方法,推進秦州區中藥材生產標準化,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
3.3 注重龍頭帶動,推進產業化經營
一是積極扶持天森藥業公司、茂豐中藥材公司等重點龍頭企業,發揮企業帶動作用。切實將各項措施真正落到實處,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企業及市場的帶動作用,力促中藥材生產基地化、規?;鸵幏痘?,把秦州區中藥材產業做好、做大、做強,帶動藥農增收致富[3]。在產品開發上,積極推進中藥飲片(天水茂豐中藥材公司)生產,對天麻、黨參和桔梗等藥食兩用藥材進行小型化、精品化、禮品化包裝,開發保健藥酒、藥膳、藥飲和藥浴等[4]。二是建立公司(合作社)、市場和農戶間的聯動機制。鼓勵企業通過合同形式,直接與農戶建立種植、購銷關系,形成“公司(合作社)+市場+農戶+基地”現代化種植經營模式。鼓勵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和銷售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訂單,推行標準化生產,帶動基地發展。企業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供藥種、藥苗、肥料、技術服務,以市場保護價回收藥材,形成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的公司(合作社)與基地、企業(合作社)與農戶利益共同體,推進中藥材生產的產業化經營。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
為加快秦州區中藥材建設步伐,政府應制訂、出臺具體扶持中藥材加工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基地建設相關興農、支農優惠政策,把對中藥材產業的扶持與發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并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加快中藥材技術人才培養,把中藥材科研經費和人才培訓費用納入財政預算。緊緊抓住省、市啟動中藥材板塊的機遇,加大中藥材項目申報,積極爭取省財政、省農業廳對秦州區中藥材板塊的支持,加大在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對已有的農貿市場,結合小城鎮建設與開發,加大資金投入,提高信息服務功能,使其盡快形成網絡[5],進一步促進秦州區中藥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4 參考文獻
[1] 何晉武,祁永安,石利兵.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32(5):60-64.
[2] 史延春,逮文生,張春榮,等.天水市中藥材產業發展調研報告[J].甘肅農業,2016(增刊1):33-35.
[3] 王聲淼,劉小琴,姚文,等.浙江省慶元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種業,2018(12):37-40.
[4] 孫鳳陽,朱佩群.山東中藥材種植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8,38(4):148.
[5] 呂劍平.甘肅省特種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培育研究:天水隴南地區中藥材市場競爭力的培育探討[J].甘肅農業,2004(2):40-41.
作者簡介 閆文娟(1980-),女,甘肅天水人,農藝師,從事蔬菜新品種示范引進、新技術應用推廣以及中藥材、蔬菜基地建設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