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頭季稻+再生稻”種植模式發展簡況及栽培技術要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我國早在1700多年就有再生稻的記載。近年來由于水稻育種栽培技術的進步和機械化收割的推廣,使“頭季稻+再生稻”種植模式得到較快發展。頭季稻關鍵技術:選用適宜品種,早季播種,重施基肥,早施蘗肥,適施穗肥,中期重曬田,后期保持濕潤,重點防治紋枯病、稻飛虱,控制倒伏,成熟期保根系、莖稈活力,葉青籽黃收割。再生稻關鍵技術:頭季稻收割前10~12 d追施腋芽萌發肥,留樁高度30~40 cm,收后當天灌水保樁,及早重施發苗肥,淺水或濕潤管水,保持活稈成熟收割。
  關鍵詞   頭季稻;再生稻;種植模式;發展簡況;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3.006
  再生稻是利用頭季稻收獲后的稻樁,采用適宜肥水管理技術,使稻樁節位休眠芽萌發,長成再生苗,抽穗成熟的水稻。在長江中下游區域“頭季稻+再生稻”種植模式為:以生育期適宜的品種,早季(3月中下旬)播種與移栽,初秋時節(8月上中旬)收割,留適當高度的稻樁,及時進行肥水管理,培養再生苗,9月抽穗,10月收割再生稻。該模式使水稻生產“一種兩收”。
  1 “頭季稻+再生稻”發展簡況
  我國種植再生稻的歷史很長,早在1700多年,農民發現水稻收割后,稻樁上可長出一些再生苗(有些地方叫“倒蓀子”),可再收獲一些稻谷,于是有了再生稻的記載。長期以來,農民為了多收糧食,一直嘗試著再生稻的種植。但是,由于品種及栽培技術條件的限制,頭季稻收割后的再生苗生長慢,群體苗穗生長不整齊,不僅再生稻產量很低,而且收割困難,農民只好背著背簍,用手將再生稻谷子落下,再生稻的效益低。
  我國近20多年來由于一些高產抗倒且再生能力較強的水稻品種育成,曾出現幾次研究并推廣再生稻高峰時期,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期的幾年間,一些中、晚稻雜交水稻組合育成,頭季稻收割后的稻樁再生能力較強,曾用作再生稻品種推廣。然而,這些品種前季抽穗灌漿至成熟期不耐高溫,再生稻后期不耐低溫,使頭季稻和再生稻的產量均不穩定,使得再生稻未能得到發展。
  隨著近年來水稻育種科技的進步,再生稻種植方式得到進一步發展。至今已育成了生育期適宜、頭季稻灌漿成熟期耐高溫、成熟落色好、耐肥抗倒、再生能力強、再生稻耐低溫、米質優良、頭季稻與再生稻產量潛力較大的雜交水稻組合。而水稻機械化收割的推廣,不僅能及時收割頭季稻、統一留樁高度,而且解決了再生稻因稻樁大、稻樁高而不便于人工收割的難題[1]。
  至今,國家農業部及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已重視再生稻種植技術的研究與示范推廣,福建、湖北、四川等省再生稻發展較快[2]。2013年以來,湖南各地對再生稻技術再度引起了重視,永州、衡陽、益陽、株洲、懷化再生稻發展較快。2015年湖南省農委農技推廣總站在大通湖、攸縣召開了再生稻現場觀摩及研討會,2016年在湖南省50多個縣(市、區)進行再生稻示范,并在5個生態區域安排了再生稻品種篩選試驗。2017年評審了在湖南適宜作再生稻種植的10個品種,在湖南省安排了百畝片、千畝片、萬畝片共200方示范。2018年起將以更快的速度示范、推廣再生稻技術。
  2 “頭季稻+再生稻”種植模式的優勢
  2.1 穩定或增加稻谷產量
  水稻“一種兩收”種植模式,在適宜種植雙季稻的區域,將現種一季稻改為種植“頭季稻+再生稻”,頭季稻每667 m2產量650~700 kg,再生稻每667 m2產量250~300 kg,2次收獲每667 m2產量共900~1 000 kg。在只適宜種植一季稻的區域,可有效利用溫光資源,適當提早播種,在一季稻收割后培養再生稻,也可收獲一定的再生稻產量。
  2.2 提高水稻生產效益
  該模式能顯著降低水稻生產成本,主要體現在頭季稻收割后的再生稻能節省種子、肥料、農藥、用工等成本。據各地初步估算,同樣生產“兩種兩收”雙季稻的糧食,生產成本可降低30%以上,較種植雙季稻每667 m2產量增收500元以上;較種植一季稻每667 m2產量增收700元以上。
  2.3 改良稻米品質
  選用米質較好或優質的中稻品種作再生稻種植,頭季稻在立秋后成熟,稻米優質或較好;從稻樁上生長的再生稻在9—10月晝夜溫差較大的季節灌漿成熟,米質較頭季稻米質明顯改良,外觀光亮,米飯清香,適口性好。同時,由于再生稻不施用農藥,稻米無農藥殘留。再生稻稻谷、稻米可形成品牌,實行產業化開發。
  2.4  減少稻田環境污染
  由于再生稻是從頭季稻的稻樁上生長,基部堅硬,群體通風透光性好,很少或不發生病蟲害,因此再生稻可大量減少農藥用量或完全不施用農藥及除草劑等,大大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3  “頭季稻+再生稻”栽培技術要點
  3.1  選用適宜品種
  用作“頭季稻+再生稻”種植模式的品種應具備以下基本特性:1)生育期適宜。頭季稻在早稻生產季節播種(湖南3月中下旬播種,4月中下旬移栽),能夠在8月10—17日成熟。頭季稻在這段時期成熟的米質,比在7月底8月初高溫逼熟的米質好。同時,頭季稻收割后,從再生苗生長發育至9月中旬安全齊穗有較長的時期(30~35 d),能保證再生稻安全齊穗和成熟。2)頭季稻產量高。在中等偏上的肥水管理水平條件下,每667 m2產量650~700 kg。再生稻每667 m2產量250 kg及以上,頭季稻加再生稻季2季每667 m2產量900 kg以上,每667 m2產量可達噸糧水平。3)品種其他特性良好。頭季稻苗期具有較強的耐寒能力,抽穗灌漿期具有較強的耐高溫能力,結實率85%以上;頭季稻在后期(臘熟—成熟期)根系、莖稈、葉片活力旺盛,成熟期表現葉青谷黃;頭季稻收割后,稻樁再生苗出苗快、出苗多,1根稻樁可生出2個或以上再生苗,再生苗群體較大,再生稻有效穗多(1根稻樁能達到2個有效穗);再生稻抽穗、灌漿、成熟期具有較強的耐寒能力,結實率高,成熟較快;頭季稻米質較好或為優質稻,再生稻加工品質、外觀品質、食味品質優良。   2018年湖南省農業委員會推薦Y兩優9918、甬優4149、徽兩優898、隆兩優華占、深兩優5814、泰優390等6個品種為當前再生稻推廣品種;推薦瀘優9803、C兩優651、兩優336、Y兩優551、兩優389、天優華占、甬優4949、兩優121、深兩優475、隆兩優1988、兩優566、創兩優33等12個品種為再生稻示范品種。
  3.2 頭季稻栽培技術要點
  3.2.1 種植方式
  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種植方式可采用機插秧、拋秧、人工插秧、直播等。提倡寬窄行移栽、分廂留工作道種植,稻田四周留溝開溝。
  3.2.2 播種時期
  頭季稻提早播種是關鍵,確保頭季稻8月初秋時期收割,再生稻能在9月中旬安全齊穗。因此,采用機插秧、拋秧、人工插秧方式,湖南頭季稻適宜播種時期為3月中下旬,如采用直播方式,應在4月5日前播種。
  3.2.3施肥
  頭季稻發苗快,有效穗多,群體生長整齊,不僅頭季稻產量高,而且為再生稻苗穗打下基礎。因此頭季稻應適時適量施“三肥”。1)重施基肥。如以氮磷鉀(N∶P∶K=15∶15∶15)作基肥,每667 m2可施35~50 kg(高肥田 35 kg,中肥田40 kg,低肥田45 kg)。2)早施蘗肥。移栽后5~7 d,結合施用除草劑、每667 m2追施尿素12.5~15 kg,并配合施抗倒肥料。3)適施穗肥。曬田復水后,視禾苗長勢(苗數、基部彈性)長相(葉色)施肥。如每667 m2追施10~12.5 kg鉀肥、7.5 kg復合肥或3 kg尿素。
  3.2.4 管水
  播種至移栽階段,根據種植方式確定管水方法。移栽后淺水返青活蔸,淺水或濕潤促分蘗,中期重曬田控苗壯稈,保水層孕穗至抽穗,齊穗后干濕交替,收割前10 d起曬田,收割機下田不陷泥。頭季稻整個生產過程只有在施肥、打藥,孕穗、抽穗期田間保持水層,其他時期都采用曬田或露田方式,保持濕潤狀態為主。
  3.2.5 病蟲害防治
  頭季稻病蟲害(如紋枯病、稻飛虱、螟蟲、稻瘟病等危害)引發的死苗、倒伏等問題,不僅造成頭季稻減產,而且嚴重影響再生芽的萌發。所以,頭季稻必須防治好各種病蟲害,尤其防治紋枯病、稻飛虱,要求在收獲時不能發生病蟲害, 必須保持成熟期根系、莖稈活力強,葉青籽黃。
  3.2.6 收割
  收割時稻田要求較干,能承載起收割機,不能讓稻樁壓入泥內。利用稻草粉碎的收割機收割,防止稻草覆蓋稻樁。要求收割機操作人員合理安排在稻田的行走路線和卸谷地點,將被收割機碾壓與損傷的稻樁控制在30%內。
  3.2.7 收割留樁高度
  頭季稻地上部分一般有4個節位,少數有5個節位,從倒二節位起往下每個節上都有腋芽。稻樁的節位越低,長出的再生苗葉片數越多,生育期越長,穗型越大[3]??筛鶕崭钸t早與節位高低決定留樁高度。例如在湘中地區,8月10日前收割,可留樁30 cm,倒一節與部分倒二節位被割掉,地上部留有倒三、倒四節與部分倒二節,再生稻產量高。8月11—15日收割,留樁35 cm,倒一節位和少數倒二節位被割掉,再生稻主要是倒三節位的再生苗,加上部分倒二節位和少數倒四節位再生苗。8月15日以后收割,留樁40 cm,只割掉倒一節,再生稻是倒二、三節位再生苗。
  3.3 再生稻栽培技術要點
  3.3.1 管水
  頭季稻成熟期是地上部分節位腋芽萌發時期,保持根系活力是使植株地上部分節位腋芽萌發的重要條件。因此頭季稻成熟期切忌淹深水,但也不能干旱,田泥不能開坼過白。再生稻頭季稻收割后,如氣溫較高,應及時灌水(深度3~5 cm)保樁。如收割期末遇高溫,在收割1天內灌水2 cm。灌水后追肥,然后讓其自然落干。再生出苗期保持田間淺水層或濕潤狀態。再生苗齊苗后,田間灌淺水至齊穗,齊穗后保持干干濕濕壯籽,不宜脫水過早。
  3.3.2 施肥
  1)施促腋芽肥。水稻莖稈上每個節位都有1個腋芽,在頭季稻成熟期,如果植株體內合成的營養物質除供應穗部需要后尚有剩余,可使地上部從上到下節位上的腋芽萌發。在頭季稻齊穗后15 d左右或收割前10 d左右,每667 m2施尿素7.5 kg左右,不僅可促使植株地上部分節位的腋芽萌發生長,而且可起到頭季稻壯籽的作用。但不宜追肥過重,避免頭季稻貪青延遲成熟和腋芽生長過快過長[4]。2)施再生發苗肥。頭季稻收割后灌水,應及時追施發苗肥,每667 m2可施尿素15~20 kg,加鉀肥5 kg。頭季稻穗數越多,產量越高,再生苗的出苗及生長需要的肥料越多[5]。頭季稻收割后應追肥早,促進稻樁腋芽迅速生長,再生苗“一轟而起”,有效再生苗多,再生稻群體整齊。3)施再生稻壯籽肥。再生苗齊穗后,可施蕓苔素內酯或磷酸二氫鉀,促進再生稻抽穗速度與灌漿成熟速度,提高再生稻結實率、千粒重及再生稻谷成熟整齊度。
  3.3.3 收割
  頭季稻機收碾壓區也可能長出再生苗,但比非碾壓區的再生苗生育期延長7~10 d,使得田間再生稻群體內再生苗生育期不一致,導致再生稻群體抽穗、成熟不整齊。因此,再生稻成熟期應保持田間濕潤狀態,使再生稻活稈成熟,在再生稻群體充分成熟后再收割,使再生稻成熟整齊度提高,再生稻稻谷出米率高,米質更優,效益更高。
  參考文獻:
  [1] 徐富賢,熊洪.雜交中稻蓄留再生稻高產理論與調控途徑[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2] 熊洪,冉茂林,徐富賢,等.南方稻區再生稻研究進展及發展[J].作物學報,2000,26(3):297-304.
  [3] 黃志剛,屠乃美,江巨鰲,等.留樁高度對培兩優210再生稻產量和源庫性狀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9,29(8):4572-4579.
  [4] 徐富賢,熊洪,朱永川,等.雜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兩季高產高效施氮技術研究[J].雜交水稻,2006,21(2):46-49.
  [5] 易鎮邪,周文新,秦鵬,等.再生稻與同期抽穗主季稻源庫流特性差異研究[J].作物學報,2009,35(1):140-148.
 ?。ㄘ熑尉庉嫞壕赐⑻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20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