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再生稻栽培技術與實施要點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再生稻栽培技術,能夠實現雜交水稻生產模式的創新,以此提升雜交水稻的生產效益。本文主要研究再生稻栽培技術與實施要點,分別從選種、播種、布局、病蟲害防治幾方面入手,本文研究結果僅供參考。
  關鍵詞:再生稻;栽培技術;實施要點
  借助再生稻栽培技術的支持,將其應用在雜交水稻中可實現生產模式的轉變,以此提升水稻產值,加速農村經濟發展。再生稻栽培技術能夠有效應用秋季的太陽光資源,實現稻田復種指數的提升,進而提升糧食總體產量,加速再生稻的生產發展。
  一、再生稻選種播種
  再生稻選用標準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在品種選擇上,要按照以下四個原則選擇:一是再生能力強;二是抗病蟲、抗倒伏能力強;三是適宜選擇優質稻品種,以滿足消費者對優質稻米的需求;四是生育期適宜。目前,羅山縣適宜作“一季稻+再生稻”栽培的品種以兩優6326、天兩優616、豐兩優香1號為主栽品種。
  羅山縣位于河南的最南邊,為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在3月上中旬(3月15日以前)日平均溫度穩定在12℃以上,此時播種為宜。播種前要催芽,催芽用咪鮮胺浸種24小時后改為清水浸種,秈稻共浸種72小時,粳稻共浸種84~96小時。采用保護地育秧方式,溫室、大棚、小拱棚均可。提倡采用基質育秧技術、大棚原田雙膜育秧技術。播種后扣棚保持高溫高濕促齊苗。在秧苗出土2公分左右、根據天氣揭膜煉苗。此后采取間歇灌溉方式:揭膜時灌平溝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復。 移栽前3~5天控水煉苗。在秧苗1葉1心期每畝秧田用尿素10斤兌水1000斤,于傍晚秧苗葉片吐水時澆施。在移栽前3~4天每畝用尿素8~10斤加水1000斤于傍晚均勻噴灑或潑澆,施后并灑—次清水以防肥害燒苗。移栽前1~2天每畝用2.5%快殺靈乳油30~35毫升加水80~120斤進行噴霧,帶藥下田??稍?月上中旬、連續3天平均氣溫穩定在12℃以上及時移栽。適當增加栽插密度,雜交稻每畝插1.5萬穴、3萬基本苗以上,常規稻每畝插1.7萬穴、6萬基本苗以上。
  二、合理布局雜交水稻、科學施肥管理
  再生稻栽培技術,在雜交水稻播種階段的應用,一般將品種布局設置為溫度考察、水源考察、生產成本控制幾方面。一般將田間溫度控制在17.7℃左右,且高度在350米左右的地方最適合雜交水稻的生長。
  1.秧田肥水管理
  在雜交水稻播種之前,需要確保秧田土壤內有足夠的氧化鉀、氮氣、五氧化二零,并且在雜交水稻秧苗有一葉一心的時候,為秧苗施加尿素,在水稻秧苗有三葉一心的時候,同樣增加尿素。在雜交水稻秧苗進行移栽之前的三天到五天、需要施加尿素與鉀肥,以此加速秧苗的生長、促進秧苗的發育。就秧苗水分管理,在秧苗播種之后需要將田間的水放干,依據秧苗播種天氣情況,選擇合適的水分管理方案,做到實際情況實際考慮,以此保障施肥灌水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2.科學安排田間肥料。
  雜交水稻本身的生長周期較長,為更好地加速秧苗的生長與發育、相關人員需要依據秧苗的生長發育階段配備不同的施肥方案。比如:中到生長后期,需要適當的增加施肥次數,在原有的基礎上額外增加磷、鉀類肥料。由于水稻在其生長階段對氮肥、無機肥、鉀肥、磷等有很高的需求,這就要求種植人員在施肥階段需要結合秧苗的實際生長狀況、科學施加肥料。不僅如此,在稻田生育階段需要適當減少日照時間、以此降低季節溫差對水稻的影響。通過適當增加鉀肥、可加速植物的生長,促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以此更好地滿足秧苗的生長需要,實現秧苗粗細、顆粒大小的改變。不僅如此,通過增加鉀肥的應用可實現秧苗抗逆力的提升,以此減少病蟲害對秧苗的影響。
  3.合理應用發苗肥
  再生稻發苗肥的應用,主要是在稻子出水階段,在秧苗長出新葉后,施加一定的肥料。簡單而言,也就是供水肥,通過施加適當的肥料,可加速稻苗的生長,借助發苗肥可實現再生水稻總體含氮量的提升,更好的滿足再生水稻的營養需求,進而加速再生水稻的生長與發育。通過適當增加發苗肥,可增加單個水稻植株葉面面積,進而提升再生水稻光合作用能力,保障水稻產量。
  4.田間用水管理
  堅持濕潤管理。當畝“莖”數(每穴發頭11莖)達到16萬~18萬時,要及時曬田。進行機械收割的稻田,在施促芽肥后一般不再上水,割稻時以收割機輪胎不下陷、不碾碎稻樁為原則。
  三、病蟲害綜合防治
  就實際情況而言,病蟲害會影響雜交水稻的產量?,F階段雜交水稻在其生長階段常見的病蟲害,主要包括:稻瘟病、紋枯病、二化螟。只有強化病蟲害的預防,才可保障雜交水稻產量。在雜交水稻種植階段,應當強化再生稻栽培技術應用,即便是在出現病蟲害現象,也應當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頻率或者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濃度,以此從源頭減少水稻化學物殘留量。就實際情況而言、通過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可杜絕化學農藥對稻田的影響,保障稻田的可持續種植。筆者認為,再生稻病蟲害防治,可應用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切實減少農藥的使用頻率。比如:稻田可在每年的五月份到七月份開展螟蟲防治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階段、還應當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工作、深入貫徹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雜交水稻種植范圍的不斷擴大,對雜交水稻產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地區氣候,地理環境等有著較大的差異,想要保障雜交水稻產量,必須要合理使用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在雜交水稻種植階段、就不同的生長環節配備不同的管理措施、合理安排布局、強化病蟲害防治,施肥管理,灌水管理等工作,以此加速雜交水稻生產發展。
  參考文獻:
  [1]方智勇,劉仁平,李安艷.栽培稻再生性遺傳及育種技術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8(23):44.
  [2]古剛文,蔣代秀.雜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術與實施要點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7,37(06):102.
  [3]丁舉高.含山縣再生稻生產技術可行性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5,10(09):54-55.
  [4]孫立軍,楊興柏,熊明軍,方述清,張敏,侯玲.中稻再生稻機械化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初探[J].中國農業信息,2017(01):45-46.
  [5]周其宣.淺談雜交中稻、再生稻綜合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6,19(15):43+92.
  [6]李國超. 淺談我區再生稻生產的潛力及對策[A].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發現雜志社,201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440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