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太湖縣水稻生產形勢及其發展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該文介紹了太湖縣水稻生產主推技術和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水稻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堅持單產與提質增效并重、繼續實施品牌糧食建設項目、擴大稻田綜合種養示范以及出臺政策保障措施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水稻;生產形勢;存在問題;發展對策;太湖縣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9-0046-2
太湖縣位于皖西南大別山南麓,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熱資源豐沛,常年平均降雨量1554.2mm,日照時數1936.7h,平均氣溫16.4℃,無霜期249d,適宜水稻等大多數農作物生長。境內自然環境優美,集山區、花亭湖庫區、圩畈區和湖區為一體。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優質水稻生產及糧食品牌創建。
1 太湖縣水稻生產形勢
1.1 基本情況 2018年一季稻面積25333hm2,品種類型以雜交中秈為主,面積21333hm2,占84.2%。其中,單個雜交組合達2000hm2以上的品種主要有兩優688和隆兩優華占;單個組合達到1333hm2的有深兩優8010、隆兩優3463和隆兩優1813;單個組合面積達667hm2的有Y兩優17、望兩優361和Y兩優1998等。
1.2 一季稻主推技術應用情況 良種應用21333hm2;機插秧3333hm2,其中基質育秧667hm2;直播16666hm2,占65.8%;與2017年相比,人工移栽增加1333hm2,機械插秧減少7333hm2,直播增加6000hm2。機械插秧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播種季節的推遲和育秧程序復雜及成本增加。配方施肥22666hm2,占89.5%,其中應用有機無機或有機肥面積3333hm2;病蟲統防統治20000hm2/次,其中推廣無人機噴藥技術6667hm2/次,推廣生物農藥6667hm2,推廣農藥助劑10000hm2,機械收割面積23333hm2。
1.3 “水稻+”綠色模式應用情況 全縣以稻蝦連作為主的稻田綜合種養面積637hm2,涉及9個鄉鎮40個種糧大戶,經濟效益明顯;“藺草+水稻”模式63hm2;“一種兩收”再生稻示范33hm2;“水稻+藥材(元胡)”模式13hm2。
1.4 水稻產量影響因素
1.4.1 氣象因素 2018年5月份,日平均氣溫比2017年同期大部分日期要高2~3℃,有利于秧苗生長;總降雨量為226.2mm,比2017年同期(152.8mm)多63.4mm,雨水充足,也導致秧苗短期受淹(5月22日、26日降雨量分別為49.4mm、32.8mm)。
2018年6月份,日最高氣溫有16d超過30℃,而2017年同期只有1d超過30℃,氣溫總體比2017年高;降雨量只有75.1mm,比2017年少136.4mm,雨量偏少,但6月份花亭湖蓄水充足,水源有保障,對處于分蘗期的中稻而言,這樣的氣候有利于水稻生長。
2018年7月17日至8月2日,連續17d出現35℃高溫,對于播期普遍推遲、正處于分蘗末期的太湖縣水稻而言,沒有受到太大影響。8月6~15日除2d氣溫較低,其余8d皆為35℃以上高溫,這期間有4400hm2中稻抽穗揚花,高溫造成水稻花粉敗育,結實率降低。8月16日至9月25日,除3d氣溫超過35℃,其余氣溫為17.7~34.1℃,氣溫適宜、雨日少,這樣的天氣條件對水稻后期生長有利,利于干物質積累。
總體而言,太湖縣2018年氣象災害減產程度比2017年輕。對2018年中稻產生不利影響的主要是8、9月份的干旱天氣,全縣絕收面積1000hm2左右,主要集中在徐橋、大石等鄉鎮部分水路偏遠的旱改水田塊。有水源且采取了有效抗旱措施的田塊,普遍表現比2017年增收。
1.4.2 病蟲草害 2018年太湖縣加大了水稻優良品種的推廣力度,同時抽穗揚花階段雨日少,病害發生輕,尤其是紋枯病和穗頸瘟兩大病害發生面積及危害程度比往年顯著降低,稈青籽黃。2018年其他地區大流行的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等檢疫性病害,在本地區沒有大面積發生。蟲害較輕,這得益于植保部門及時發布病蟲情報和種植戶的有效防控,同時高溫對病蟲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18年直播田草害控制總體比去年好,多數田塊播后及時采取了封閉措施,但有部分田塊草害偏重。一是由于人手不夠,2葉1心前未能及時除草,雜草較多;二是秸稈和雜草種子過量還田、高溫干旱施用除草劑不及時或效果不佳或過量使用,導致稻田雜草叢生和惡性雜草增多,難以根除,危害稻苗。
2 水稻生產存在的問題
2.1 收益偏低 太湖縣人均土地少,農民多外出務工,農業用工工資上漲、農藥化肥上漲、用工短缺,又加上糧食最低收購價下降,種植戶生產積極性不高,導致貽誤農時,影響進度,水稻生產效益偏低。
2.2 栽培技術應用不夠 一是播栽周期拉長,早播與遲播接近60d,生產上不便于統一管理。二是基本苗不夠,平均只有11.55萬穴/hm2,嚴重影響水稻產量。三是忽視病害防治,稻瘟病、稻曲病逐年加重。
2.3 藥肥施用不當 一是化肥投入量大,有機肥施用量少,各種元素比例不平衡,利用率過低。二是由于長期施用除草劑,導致田間惡性雜草增多,抗藥性增強,需用多種單一及對路除草劑,這樣既增加了施藥難度又增加了生產成本。
2.4 氣象災害的制約 太湖縣農田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不高,氣象災害(洪澇、高溫干旱、低溫、臺風)是該縣水稻生產長期面臨的問題。
3 發展對策
3.1 加大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應用
3.1.1 推廣水稻綠色生產技術 大力推廣水稻綠色生產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利用植保無人機專業化統防統治,減少防治次數,防治次數平均可減少30~45次/hm2,每hm2節本增效750~1050元;推廣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和水稻螟蟲性誘劑、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特別是有機肥料的應用,減少化學肥料使用,每hm2可減少成本450~600元;通過種植綠肥、有機肥應用、秸稈還田等,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減少肥料施用量,每hm2可減少成本450~675元。增強水稻植株的抗性,提高稻米品質,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3.1.2 實施“雙千工程” 推廣稻漁和稻鴨綜合種養模式等“水稻+”高效栽培模式,實現“畝收千斤糧、畝增千元錢”。
3.1.3 加強苗情與病蟲情的監測 利用苗情監測和病蟲情監測數據分析提出田管意見,及時上報(省、市、縣農委)、及時指導全縣水稻生產,把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3.2 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 太湖縣種植業局成立專家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也成立技術指導組。要及時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田間指導管理,保證水稻豐產。同時根據氣象部門的天氣預測預報、植保部門的病蟲情報、技術部門的田間管理措施,利用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手機短信平臺、微信群、明白紙等渠道,及時發送到農民及種植大戶手中,為水稻生產服務;農技推廣部門要針對不同災情分類指導,植保部門及時發放病蟲情報,指導農民及時葉面噴施1%尿素+0.2%磷酸二氫鉀(或+水稻生長調節劑),增加水稻植株的抗性,提高水稻的結實率,將損失降到最低。同時要結合糧食綠色模式攻關、專用品牌糧食綠色生產技術推廣與服務項目的實施,提高農民綠色增產意識,大力推廣水稻綠色生產技術,提高稻米品質,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ㄘ熅帲盒焓兰t)作者簡介:李海蘭(1977—),女,安徽太湖人,助理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19-04-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