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對水稻生產的危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水稻是凌海市的主要糧食作物,分布在7個鄉鎮,多屬退海之地,50-60%的水稻分布在屬鹽堿地沿海地區。近幾年來,由于干旱、水源匱乏、海水倒灌、水稻生產受鹽堿危害逐年加重,以插秧返青期最為突出,插后死苗、重插、多次補苗現象屢見不鮮,產量始終徘徊不前,平均減產12-25%,每年減產稻谷1440-4050萬公斤。給稻農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為了解決這一棘手問題,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提高水稻產量和改善品質、增加稻農收入,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們進行了鹽堿對水稻生產危害的調查及改良措施研究。
關鍵詞:鹽堿;水稻;生產的危害
一、危害基本情況
凌海有10萬畝的水稻種植在沿海地區,近幾年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鹽堿危害,每年鹽堿造成不同程度死苗的地塊都有,返青不良、生長緩慢。
二、危害癥狀
水稻不同生育階段受鹽堿危害的癥狀不同。種子萌發階段,由于吸水速度受到嚴重抑制,種子發芽不齊,芽勢降低,甚至根本不能發芽,種子在土內變質腐爛。種子萌發后,進入對鹽堿極為敏感時期,表現為芽尖枯黃、彎曲,遲遲不能冒青,直至死亡。幼苗期,自葉尖端漸向基部、由下部葉片漸向心葉,先發生卷葉,后漸枯黃,根系發育不良,根系變黑褐色,秧苗全株枯焦,表現為返青不良,發根極差或不發根,心葉葉尖萎蔫,葉片發黃或發紅,并由底葉依次向上變褐色枯死,枯死的葉片披倒在水面而成枯白色。水稻分蘗期、幼穗形成期、抽穗開花期遭受鹽堿危害,分蘗和伸長受到抑制,無效分蘗增多,莖稈變短,下部葉片發黃并常有褐色小點,抽穗顯著延遲,抽穗期拉長,退化的穎花增多,穗短粒少,不實率顯著增高,籽粒不飽滿,后期葉片稍有發紅現象,根系多變黑腐爛,很易拔起,早衰,輕者減產,重者絕收。
三、 鹽堿危害原因
1.氣候原因
近幾年由于氣候干旱、導致土壤中可溶性鹽分淋溶困難,水分蒸發量大,鹽堿殘留積累增多,致使危害加重。
2.水分管理不當
干旱造成缺水,為了不誤農時,部分農戶只好用方塘的鹽堿水或工業廢水灌溉,使鹽堿程度加重。有的農戶甚至只灌不排,造成土壤鹽堿積累越來越高。
3.干旱使地下水位PH值增高,海水倒灌
近年來,由于退海稻田地下水用量過大,水位下降,海水倒灌逐年加重。據調查凌海地區八千鄉滿井子村、大有鄉佟家村、勝利村等有8眼水井,經測試PH值高達9以上,造成大面積稻苗不返青,爛根而死亡。
四、水稻鹽堿改良措施
1.選種抗鹽堿優良品種:選種優質、抗鹽堿、適應當地生長的水稻品種。如鹽豐47-11、鹽豐47-12、鹽豐47-新系、遼鹽16-1、雨田17等。
2.培育壯秧:選擇無鹽堿土、水,應用育苗調制劑調節床土酸堿度,科學育苗,培育壯秧。
3.健全明渠排水系統:建立健全水利設施,實行河、井、溝、渠結合,排、灌、蓄配套,進行合理灌排。
4.洗鹽排堿:插秧前泡田整地時,洗鹽堿1-2次,待土壤中鹽堿充分溶解后,及時排掉泡田水,把鹽堿排除田外。插秧后淺灌勤換水,對鹽堿較重的地塊晝夜灌水,次日早晨排干,再灌新水。
5.秸稈催腐還田:在機械化收割的同時將稻草粉碎成10-15厘米的秸稈,平鋪稻田內,入冬前或開春化凍后深翻耙入耕層內,翻前每畝均勻揚撒3公斤催腐劑和5公斤尿素。秸稈腐熟劑能使秸稈快速腐熟,并產生大量有益微生物,刺激作物生長,提高土壤有機質,增強植物抗逆性,減少化肥使用量,每畝可少施化肥10公斤,提高產量,改善作物品質,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應用的合理、先進的實用技術。秸稈催腐還田改良鹽堿增產效果達48.8%。
6.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科學施肥。尤其返青期稻秧對鹽堿反應敏感,施肥不當,會加重鹽堿危害,加速稻苗死亡。鹽堿稻田氮肥應以硫酸銨和碳酸氫銨為主,最好不用尿素,因為尿素在分解時造成局部堿性反應,殃及稻苗。返青期已受鹽堿危害的切勿追肥和施藥,待緩解后正常管理。
7.施用鹽堿改良劑:鹽堿改良劑改良鹽堿地迅速、經濟、有效。能中和鹽堿,激活土壤中被固化的養分,使其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時還可以提高其它化肥的利用率,減少化肥被固化對土壤結構產生的不良影響。疏松板結的土壤,增加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輕度、中度鹽堿地改良一般只需要7-15天;重度鹽堿地改良也僅需要20-40天。這不僅大大縮短改良時間,節約了大量的灌溉水及人力、物力,而且真正實現當年改良,當年種植,當年高產。顯著提高鹽堿地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凌技牌水稻鹽堿調制劑,改良鹽堿增產效果達73.2%;禾康牌土壤鹽堿改良劑改良鹽堿增產效果達67.6%。
參考文獻:
[1]李紅梅, 金素榮. 鹽堿對水稻生產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 北方水稻, 2003(5):35-36.
[2]楊翠玲, 徐振華, 賈蘭. 鹽堿對水稻生產的危害及防治對策[J]. 現代農村科技, 2009(12):40-41.
[3]金素榮, 佟立純. 鹽堿對水稻的危害及治理方法[J]. 中國農技推廣, 2002(2):49-49.
[4]胡漢亮, 謝梅, 江書朋. 水稻抗鹽堿危害研究進展[J]. 農技服務, 2016, 33(4):99-99.
[5]單文忠, 宋虎彪, 李新永,等. 水稻遭受鹽堿危害的生育表現和防治對策[J]. 北方水稻, 2006(1):44-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