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施沼肥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以水稻為試材,把沼肥作為基肥按照不同的施用量設置3個處理,并選擇施用化肥的水稻作對照,通過監測水稻的生物學性狀等數據,總結出在等量氮素養分施用條件下,基施沼肥40%替代化肥用于水稻生產,并配施一定的磷鉀肥,水稻產量可達到或超過常規施用化肥的水平。
關鍵詞:基施沼肥;水稻;產量;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地點為彰武縣大冷鎮,試驗作物為水稻,品種為稻花香。供試沼肥取自正常產氣3個月以上的豬糞沼氣池,其中全氮、磷和鉀的含量分別為1.05%、0.66%和0.85%。供試化肥為硫酸銨(含氮21%)、二銨(含氮21%、磷46%)和氯化鉀(含鉀60%)。
1.2 試驗方案
施肥方案設計:按照等氮量施肥的原則,設置A1、A2和A3三個處理,依次減少40%、60%和100%的硫酸銨氮肥施用量,減少部分的氮素,營養成分改由沼肥提供,按每公斤沼肥約含1克氮素營養成分來調節沼肥的施用量,二銨和氯化鉀的施肥量均與對照保持一致。以單施40公斤/畝化肥作為本試驗的對照施肥方案(CK)。各處理沼肥和化肥的施用量見表1。
各處理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個處理重復3次,各小區面積為2000平方米(44.7米×44.7米)。供試水稻于2017年4月10日播種,5月16日移栽,栽插行株距為30厘米×20厘米,每穴基本苗3~4株。沼肥于整地前一天潑灑,作為基肥施入。試驗小區四周筑小土埂,并用塑料薄膜包覆,防止肥、水相互滲透,各小區單獨排灌。其它栽培管理措施按當地常規進行。
1.3 測定項目和測定方法
水稻產量構成要素的測定:水稻成熟后,采用樣方法進行測產,并在每一試驗小區隨機采集20株進行考種,測定每平方米有效穗數、每穗粒數、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
2 結果與分析
從表2的試驗結果可以看出,與對照相比,A1處理水稻的產量提高了7.86%,增長顯著。在A1處理水稻的產量構成因素中,以每平方米有效穗數提高最為明顯,成為該處理產量提高的主要原因。A2處理水稻的每穗粒數比對照提高了8.66%,但由于空癟率相對較高,所以產量與對照差異不明顯。A3處理水稻的每平方米有效穗數比對照降低了11.5%,導致該處理產量顯著降低。與對照相比,各處理的千粒重均有2.49%~3.32%的增加,表明沼肥的施用能夠提高水稻籽粒飽滿程度。
綜合分析各處理水稻的產量構成因素可知,本試驗的各處理中,配合化肥作基肥施入的沼肥量在2000公斤/畝時,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但是當沼液用量超過3000公斤/畝時,水稻產量又會下降到常規水平以下,可見水稻對沼肥的承受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3 結論
在等量氮素養分施用條件下,基施沼肥40%替代化肥用于水稻生產,即以2000公斤/畝左右的沼肥用量部分替代化肥,并配施一定的磷鉀肥,水稻產量可以達到或超過常規施用化肥的水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