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與教學技巧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以農村初中文言文在教學中發現的薄弱基礎和恐懼心理為研究對象,從時代、學生認知、教師教學方法等方面對這一心理現象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技巧:滲透人文思想,培養學習興趣,加強閱讀指導。通過對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分析,提出了對應的教學技巧,為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提出一些可行性對策,旨在提高農村初中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現狀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閱讀簡單文言文的能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作為閱讀教學改革瓶頸的文言文教學不盡如人意,仍有走老路的嫌疑。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為了改變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有必要對初中文言文教學進行改進。本文試圖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討學生參與文言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從目標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擇和知識的傳遞三個方面,提出了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把握的三個教學技巧,以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對話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古代文言文的魅力,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無形中提升了學生們的文學素養。
  一、薄弱的基礎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最大難點
  絕大多數的農村初中生都缺乏家庭式教育,對于古典文化的學習和影響更是一片空白。在初中之前,只能學習背誦少量的古詩詞。而對于文言文而言,不要說一整篇文章,僅僅一個句子,同樣難以理解。如果我們想在此基礎上進行文言文教學,可以想象它的難度和效果。
  二、恐懼是學習文言文的最大障礙
  我們的教育對于文言文的學習還是十分重視的,然而,我們的學生卻對文言文的學習存在著恐懼的心理。造成這種恐懼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時代的原因。白話統一后,很多人都認為文言文太過死板,缺乏趣味性,沒有生命可言,這種偏激的想法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其次,認識的原因。從初中生的年齡和智力發育來看,他們已經能夠用長遠的眼光來理解文言文的作用,但是他們更傾向于學習實用性語言。因為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未知和好奇,他們更傾向于外語的學習,他們知道文言文的時代已經離他們很遙遠了,因此,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令人擔憂。根據筆者的調查,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學目標單一,即教學目標只注重對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注意每一句都落實過關,以免出現疏漏,甚至每字每句的細心斟酌,學生們已經成為被動接受詞、字、句的工具。二是教學方法僵化,遵循固定的模式。在介紹了作者和時代背景之后,我們開始逐字逐句地討論,然后做一些所謂的內容分析或得出一個中心結論。老師們主宰著課堂,喋喋不休,出現了“兒媳懶,婆婆勤”的現象。三是從原始到原始,缺乏遷移,為了理解一篇課文,把所有課文中的古文句子都翻譯出來,才達到教學目的,導致教師、學生只知道舉一,而不知道反三。
  文言文教學的宗旨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古詩詞和簡單文言文閱讀和理解的能力,通過了解書中的內容,背誦一些名篇,學習文言文中的表達方式,提升自己對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吸取現代漢語的精華,培養自己的文學素養。因此,我們必須逐一理解和翻譯古詩詞。在此基礎之上,我們要對古詩詞進行合理的探究和欣賞其魅力,并且加以運用,對詞語靈活運用,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把自己置于文章的情境之中,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運用文章中滲透傳統文化和思想教育的方法。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簡單文言文的能力。顯然,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我們應該改變這種狀況,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活力。
  三、滲透人文思想,豐富文言文教學過程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詞句的注釋,體現出人文情懷,使之走進學生的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成為學生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用生命進行教育,用豐富的內涵指引學生,消除學生對于學習文言文的恐懼心理,使文言文的教學更具親和力。例如,《送東陽馬生序》是一部漫長的文言文,我們可以站在人文教育的角度,使復雜的語言變得簡單化。
  四、培養學習興趣,活躍文言文教學氛圍
  興趣是一切事物中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數學生喜歡聽老師的故事、成語和著名的格言?;谶@一點,我們可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做一些介紹文章,讓學生陶醉于文言文教學的介紹,陶醉于文言文的課堂。
  向學生講述一個生動傳奇的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利于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引入的故事可以是課文本身需要講述的故事,也可以是與其相關的故事。比如在用《狼》《為學》等具有很強吸引力的故事來教授文言文時,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引入一個故事,然后再引導他們學習對應的文言文,最后實施逐字解釋的教學。
  五、加強閱讀和背誦的指導,使文言文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重復的閱讀可以加深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朗讀、背誦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文言文比現代漢語更有節奏感,所以古人常常用“唱”的方式來讀詩、感受情感和意境。為了培養學生能夠科學有效地進行閱讀,需要避免漫無目的機器似的重復。按照文章的詳細要求,可以對學生朗讀時的節奏、音調和語速進行矯正。每一次朗讀都應有不同的清晰要求,如發音、句子朗讀或聲調的發音。在閱讀過程中,要了解主旨,掌握思路,領會情感,感受意境,這些要求要針對性強,方向明確。課后閱讀能夠重新認識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朗讀理解”,這才是朗讀的意義和價值。閱讀需要與會意緊密結合,以便通過閱讀更深入地理解文意。例如,學生在閱讀《岳陽樓記》時,應了解洞庭湖風景、岳陽樓景色的意境,并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理解其意境,讓自己陶醉于文章創設的意境之中,如此一來,學生學習文言文就會更加高效簡單。
  六、結語
  文言文教學仍有許多技巧。然而,無論采取何種技巧,都需要注意的是要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其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只要我們能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將在新課程改革中邁出最有力的一步,文言文教學的沉悶局面一定會被活潑所取代。
  參考文獻
  [1]楊萬平.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
  [2]高傳芳.授之以漁,提高效益,培養初中生文言文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7(4).
  [3]李冬梅.以誦讀促發展——讓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更精彩[J].課程教育研究,2015(35).
  (編輯:龍賢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15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