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如何落實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由此,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成了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具體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如何得以落實,這一問題亟待深入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主體地位;文本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1981年,錢夢龍先生提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20世紀末,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引進北歐母語教學觀念,突出學生主體性,批判教師一言堂,推行多元解讀,調動學生主動想象,尊重學生獨特體悟。一時間,語文教學氣象一新。而關于教學過程中有幾個主體,歷來意見不一。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葉圣陶先生就已經明確提出了類似論點?!胺矠榻?,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睆娜~圣陶先生的話中不難看出,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指向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即具備自己學習的能力。要達到這一教學的最終目標,課堂教學就必須認真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啟發;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指的是接受指導親自去體驗實踐。即凡是該由學生親力親為的,均要學生自己去做。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親力親為呢?
  托爾斯泰說:“認識真理的主要障礙不是謬誤,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睆拈喿x的本質和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目的出發,在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讀,不用任何形式包括提問來干擾學生。由于閱讀的本質是獲取意義并將所獲取的意義轉化為讀者自己的主體語言,因此在學生閱讀時,就要讓學生獨立認知、分析、理解,獲得閱讀成果。具體到文本閱讀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站在學生立場解讀文本,立足學生選擇教學內容
  站在學生立場去解讀文本,就要求教師首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閱讀文本,并且要思考這樣的一些問題:學生將會怎樣解讀?學生應該怎樣解讀?學生應該讀出什么信息?學生能夠讀出什么信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有哪些閱讀障礙?學生將會如何解決這些閱讀過程中的障礙?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立足這些問題來閱讀文本,就能夠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滿,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會隨之而更加流暢,教學活動會更加注重實在,而不會流于空洞,進而使教學安排也變得更有針對性,最終使教學目標的達成變得更為順暢。否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很難針對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有效的引導和幫助,從而影響最終教學目標的達成。
  由此觀之,站在學生立場去解讀文本,教師不僅要理性地處理好自己的個性化解讀與實際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還要立足于不同的教學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閱讀文本。我們知道,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很多閱讀文本,既可以成為小學生的閱讀文本,也可以成為初中生乃至高中生的閱讀文本,但對于教師而言,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選取的教學內容也應該有所不同,進而對文本解讀的角度、深度以及文本解讀的方式也是應該有所不同的。教師應該明白,我們選擇閱讀教學內容的最重要的出發點必須是學生的需要。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學生真正需要什么樣的閱讀文本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必須首先學會立足學生的閱讀角度去解讀文本。
  二、始終遵循文本閱讀的基本規律,有效地將文本的多元化解讀和一元化解讀統一起來
  對于文本解讀的所需要形成的最終結論,往往會出現這樣兩種對立的行為,即簡單的一元解讀和盲目的多元解讀。而筆者認為,閱讀的基本規律,應該是遵循多元化解讀和一元化解讀的統一。這是因為,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明白我們所擔負的教學責任是,針對學生五花八門的個性化解讀,你既要告訴學生哪些答案是正確的,除去正確答案之外,有哪些答案也是可以的,還哪些答案是需要我們進行加工的,而哪些答案又是絕對不行的。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怎樣由解讀得不對變為對,由粗淺上升到深入,由不全面達到全面。這也就是所謂的多元化解讀和一元化解讀的有機統一。
  要實現兩種解讀的最終統一,就必須把握住文本解讀的基本規律。即認識文本解讀的三個基本意義:文本的符號意義,即作者要通過這個特定的文本表達什么樣的意義;文本的社會意義,即文本完成以后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新意義;文本的讀者意義,即任何一個讀者都可能賦予文本的新意義。
  可以說,任何文本的解讀,某種意義上都是多元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若沒有多元化的解讀,我們就不能算是真正尊重學生的閱讀,也就不可能達到拓展學生閱讀思維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一元化的解讀,就會容易誤導學生的閱讀,最終使閱讀活動流于表面和形式。因此,尊重閱讀規律的解讀,就是做到多元解讀和一元解讀的統一。
  三、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
  在文本閱讀過程中,教師常常容易犯的錯誤便是太過急于去訴說,而忘了傾聽。當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置身于與學生同等的地位,虛心去傾聽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時,或許也會對自己的閱讀體悟產生一些思想上的火花,生成全新的閱讀感悟,從而實現“教學相長”。當然,除了要強化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之外,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思想互動也是必需的。
  四、尊重并保障學生的閱讀權利,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和閱讀空間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最終的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這不能不引發我們對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性目標的思考。宋文翰先生曾說:“以國文科而論,應有的特殊目標是什么?依國文科的性質和所獨備的責任來說,我以為最重要的只有兩事:閱讀和發表。如果在一定期間,經過相當的訓練,學生能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想到、所感到的一切,運用文字,自由發表出來,而且寫得正確、明達,沒有文法上的錯誤;同時,在閱讀方面,能由平易的書報、日常的應用文字,進而閱讀淺顯的文言文,更進而看得懂整理過的古書,并且養成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則國文教師就可以大膽地聲言‘我們的國文教學已成功了’?!?
  從宋先生的言論中,我們不難發現,閱讀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處于核心地位。既然如此,在平常的語文課堂上,就更應該保證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深入閱讀,讀透文本,這就是我們教師的閱讀教學所需完成的最基本的任務。相反,如果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連文本都沒有仔細閱讀,教師就算分析講解得再精彩透徹,也同樣無法達到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的教學目標。
  在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有首先切實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大膽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空間,才有可能進行有效的文本解讀和鑒賞教學,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落實了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最基本的主體地位。
  保證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效果。那么,作為語文教學核心工作的文本閱讀教學,使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可謂至關重要。我們的文本閱讀教學,只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自主閱讀,個性化鑒賞,進而進行深入的交流探討,才能達成舉一反三、由讀到寫的教學目標;只有落實了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我們的閱讀教學效果才可能有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厚江.學生主體在文本閱讀中的體現[J].語文建設,2015(5).
 ?。ň庉嫞糊堎t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17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