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類黃化衰退現象成因及防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梅州蜜柚、沙田柚黃化現象日益嚴重,如果不及時進行防治會影響到柚類的果實產量與品質。加強對蜜柚、沙田柚的黃化衰退現象的防治,有利于增強柚樹的抵抗能力。本文論述了柚樹黃化衰退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柚樹黃化衰退現象的成因,并提出了柚樹黃化衰退現象的防治措施,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柚類果樹;黃化衰退;土壤漬水;根結線蟲;未腐熟有機肥;黃龍病帶病苗木
廣東梅縣的柚類產業是當地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在梅縣農業發展以及農民收入增長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在柚樹生長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影響,常常會出現黃化衰退現象,這對樹的正常生長與發育形成很大限制,從而對梅縣柚類產業的持續發展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加強柚樹黃化衰退問題的防治工作,成為目前梅縣柚種植農戶的首要任務。
一、柚樹黃化衰退特征
1.柚樹枝、葉黃化特征
第一點,柚樹新梢生長點受阻無法繼續生長,節間長度變短,幼葉無法順利變綠,并且葉形出現變小現象,同時老葉還處于綠色狀態。
第二點,柚樹新梢淡綠色葉面存在綠色網狀葉脈,在葉片逐漸成熟后,此類綠色網狀葉脈與脈間失綠的葉肉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第三點,一些植株初期在樹冠一側產生黃化現象,或有一兩個主枝尖端存在黃化現象,剩下部分并不存在異常。
第四點,春末夏初以及秋季,失綠葉片可能會恢復少許,同時在生長期中的黃化現象,要明顯輕于休眠期。所以,大部分初期病癥通常難以引起種植人員的注意。
第五點,對于中度黃化柚樹,其葉片主脈呈淡綠色,剩余全部存在失綠現象。同時,新梢葉片脈序無法清晰分辨,絕大部分情況下,葉片整體為奶油色、淺黃色、橙黃色直至右銅色。對于樹冠外部光照條件良好的位置,葉片大都呈紅褐色,還有一些葉片存在壞死型枯焦斑點。
第六點,黃化現象較為嚴重的柚樹,葉形顯著縮小,葉片變得薄軟,并且大都存在提前脫落現象,只剩光桿枝條,同時其頂梢迅速枯死,之后抽生分枝能力喪失。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形成倒掃帚形狀的樹形。
2.柚類果實黃化特征
第一點,柚樹在出現黃化衰退后,會產生隔年結果現象,并且其果實發育不足,比正常果實要小,從而導致其產量有較大下降。
第二點,出現較為嚴重的生理落果現象,就算可以結果,也大都是果面色澤相對較差、果皮過于光滑的小僵果。
第三點,黃化衰退后的柚樹果實囊瓣分化發育不成熟,果皮厚且果汁少,甜味不足且酸味過濃,部分果實還存在較濃的苦澀味,其果實營養成分相對較低,不適合用作商品銷售。
第四點,柚樹樹體黃化越嚴重,其結果能力就越弱,在此情況下,果實品質隨其體積變小而更為低劣,出現中度以上黃化現象的柚樹,其果實已經沒有食用價值。
3.柚樹根系黃化特征
第一點,黃化衰退的柚樹,其側根與須根幾乎全部失去,僅剩其主根,此類嚴重萎縮的根系生機非常微弱,很難在土壤中進一步延展。
第二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老根會慢慢干枯、腐爛,其根系在各個方向的分布規模也明顯縮小,吸收根變為黑褐色,不再擁有吸收水分與養分的功能,從而對樹勢造成較大的削弱,嚴重限制了樹體的繼續生長與結果。
第三點,存在黃化衰退現象的柚樹,在降水豐沛的年份,其長勢要明顯好于相對干旱的年份。由此可知,氣候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柚樹的黃化衰退狀況。
二、柚類樹黃化衰退現象的成因
1.過度施用除草劑
大部分種植戶通常利用除草劑為柚樹清除雜草,但除草劑中含有大量的草甘膦,使草根中毒死亡,進而達到除草效果。不過,這也危害到柚樹的須根,導致其根系無法有效吸收相應的肥料。
2.營養成分不足
在采集柚類果實時,每一次都會造成一定微量元素的損失,因此,柑橘樹自身的微量元素會逐漸變得不足,同時無法得到相應的補充,就難以滿足柚樹生長需求。在此種狀況下,柚樹的營養分布一直處在不均衡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其抵抗力的下降。
3.土壤嚴重漬水
梅縣地形主要是丘陵、山地與盆地為主,土壤的酸堿度在4.5到5之間,而柚樹根系生長的適宜酸堿度為5.5到6.5之間,土壤相對呈酸性,這導致柚樹根系難以充分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在土壤酸堿度不超過5的情況下,鈣、鎂等元素的活性相對較低,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柚樹的吸收,從而造成柚樹枝葉生難以順利生長,而整個樹體則會長時間處在黃化滯長的狀態中。
4.排水措施不到位
受各種因素影響,柚樹新根很難順利生長,從而逐漸危害到整個樹體,導致樹體抵抗力不斷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柚樹根部受損,就無法快速恢復,從而為有害病菌的侵入提供機會,在外部環境的幫助下,柚樹就會產生根腐病等。同時,受雨水流動人工因素影響,有害病菌還可能從土壤中逐漸傳染到柚樹各個部位。所以,柚樹在出現黃化衰退問題后,大都會產生局部生理性病害,嚴重缺乏微量原色,從而產生爛根。若不能在第一時間采取處理措施,柚樹活體組織將會持續潰爛,并逐步向根莖位置延伸。
5.根結線蟲的危害
根結線蟲主要在柚樹根皮和中間柱之間寄生,會導致根尖幼嫩組織分裂過于頻繁,從而生成諸多根瘤,根毛相對較少,直到老根瘤嚴重腐爛死亡,根皮出現霉爛,柑橘樹的吸收能力持續變弱,土壤內的營養成分無法滿足柑橘樹枝葉生長所需,地上根須隨時間推移不斷黃化。
6.施用未腐熟有機肥及過度使用化肥導致傷根
部分種植戶在施肥時,可能會將未經腐熟的雞糞等有機肥施加給柚樹。在特定的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下,這些有機肥會產生發酵現象,釋放出較多熱量,對柚樹根系形成一定傷害,從而影響到柑橘樹地上部分的營養供應,最終導致營養失調而發生黃化現象。
同時,過量施用化肥也會對柚樹根系造成損害,在多次傷根之后,柚樹無法吸收營養,就會導致柚樹所在土壤的微量元素不足,酸堿度低于5.5,從而使土壤中的營養不夠均衡,進而造成柚樹根系環境惡化,柚樹出現黃化衰退現象。 7.黃龍病
黃龍病病原菌能夠在苗木嫁接過程中進行傳播,在田間可主要通過柑橘木虱進行傳播,該病在秋季采果階段最為明顯。初患黃龍病的柚樹會產生葉片斑駁型黃化與黃梢,如果不及時采取防治措施,病梢下段枝條及樹冠等處的枝條也會相繼發病。黃龍病會造成柚樹根莖腐爛、病葉厚小、病枝枯萎,進而導致其花多果少,生成較多紅鼻果與畸形果等。
8.帶病苗木
隨著梅縣柚類產業的快速發展,柚類苗木的市場需求量也不斷增加。一些農戶在育種過程中,沒有采取嚴格的消毒措施,或用帶病毒苗木做母本,這導致部分柚樹種苗帶有較多病菌。這些帶病苗木被移植之后,會在其他柚樹之間引起交叉感染,最終導致黃化病快速擴散開來。
三、柚樹黃化衰退現象的防治措施
1.有效改善土壤條件,高度重視排灌作業
第一點,利用小挖機進行深翻擴穴操作,同時根據土壤分層,合理使用谷殼與有機肥等,以增加耕作層厚度,促使土壤逐漸熟化,進而增強土壤的通透性。
第二點,加強排灌工作。特別在汛期,對于地勢較低、地下水位較高的柚園,要做壟高畦,促使定植部位抬高。同時開挖井字溝與環園溝,盡量將柚園內的給水徹底排出,以避免土壤出現缺氧現象而導致柚樹根系染病。
2.合理中和果園土壤酸性
通過使用石灰對土壤酸性進行中和。在深翻擴穴的過程中,對每棵柚樹撒施2公斤左右的熟石灰,并在秋季與冬季進行清園的過程專用,在柚園內每畝土壤撒施150公斤熟石灰。這些熟石灰會隨著降雨逐漸滲透到土壤中,土壤酸堿度逐漸提升上來。
3.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施肥措施
種植人員可根據柚樹需肥情況,將以往的溝施與生施追肥方式,轉變為水施與腐熟施方式。在開挖施肥溝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大量傷根,成年結果園可撒施樹盤滴水線,并將沙質土成年結果園的施肥深度控制在25厘米左右,一定要與土拌勻之后再采用松土進行覆蓋。若在干旱天氣環境中施肥,要在施肥結束后進行灌溉。柚樹生長所需肥料主要包括鈣、氮、磷、鉀、鎂等全元素肥,除此之外,種植人員還可選擇梅州四季物寶等有機肥,以及挪威、撒可富硫酸鉀復合肥。另外,種植人員還可在柚樹根系生長旺季,采用400倍液的益地露等生物活菌劑進行3次左右的灌根作業,以進一步促使土壤微生物的活化,加快土壤肥料分解,從而增強柚樹根系的營養吸收能力,將由于素、肥缺乏而導致的黃化現象盡可能減少。
4.有效防治根結線蟲
對于遭到根結線蟲侵害而出現黃化衰退現象的柚樹,種植人員可經常進行中耕松土翻曬,同時在柚樹根系吸收范圍內,每畝土壤均勻撒施10公斤10%線磷顆粒劑,以及5公斤15%鐵滅克顆粒劑等,以有效殺滅根結線蟲,將其對柚樹根系的危害降到最低。
5.適當施用微量元素
對于柚樹葉面,種植人員可將過去追施無機元素的方式,轉變為多噴施有機營養液肥的形式。在新梢葉片被修剪后轉綠的過程中,種植人員可對葉面噴施2次有機營養液肥,如植物性氨基酸、葉霸等,盡量不施用磷酸二氫鉀以及尿素等無機葉面肥,以防止葉面因缺少微量元素而出現黃化現象。
6.積極挖除柚樹病株
對于患有黃龍病的柚樹,在進入秋季后其癥狀會逐漸加深,種植人員要對病株以及疑似病株進行合理標記,在對柑橘樹木虱進行有效控制的同時,對于采果之后被確診為黃龍病而導致黃化的柚樹,首先要將病株挖掉,并使用四環素對土壤進行消毒。其次,要在5月份到8月份之間做好木虱防治工作,加強對傳播媒介的控制。最后,要加大柚樹栽培管理力度,不斷增強柚樹的抗逆性能。
四、結語
總之,柚樹黃化衰退現象不容忽視,如果種植人員重視力度不足,將會此類現象進一步惡化與蔓延。因此,梅縣柚類種植人員必須深刻把握柚樹黃化衰退現象的主要特征,充分了解柚樹黃化衰退現象的成因,有效改善土壤條件,高度重視排灌作業,合理中和果園土壤酸性,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施肥措施,有效防治根結線蟲,適當施用微量元素,積極挖除柚樹病株,從而全面防治柚樹黃化衰退現象,促進柚樹的順利生長。
參考文獻:
[1]黃琦. 淺談柑桔黃化防治存在問題及對策[J]. 農家致富顧問, 2016(24):77-77.
[2]易時來, 石孝均, 張躍強. 科學改土施肥 預防柑橘黃化[J]. 果農之友, 2016(8):38-40.
[3]曹洪濤. 柑橘“黃龍病”之我見[J]. 營銷界:農資與市場, 2016(18):75-7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