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音樂殿堂 品味音樂之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大千世界因事物的形態各異而精彩無限,各門學科的知識因蘊含的獨特之美而各具特色。從教育學意義上看,“學科之美”是指教師在創造性教學活動中、在師生的互動體驗中、在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探尋學科之美的體驗經歷,從而為美好生活奠定基礎。音樂作為藝術學科,有著獨特的美育功能,狹義的音樂之美體現在旋律之美、節奏之美、和聲之美、音色之美、結構之美、意境之美等眾多層面上。廣義的音樂之美作為情感的藝術,在人格、道德、情懷、感知美好等方面有著獨特的感知通道,因此,音樂學科決定了其學習方式不同于其他學科。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欣賞音樂作品喚起聯覺經驗,產生情感共鳴。學科之美不是教師講出來的,也不是文學解說、圖片串聯、照本宣科,而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的。
一、貼近生活,體驗旋律之美
旋律被稱為音樂的靈魂和基礎,它體現了音樂的主要思想內容。優美流暢、跌宕起伏、平緩溫婉、歡快跳躍等不同特點的旋律表達了不同的音樂內涵和情感。要想讓學生品味旋律之美,教師不能僅僅用語言講述,而是要引領他們通過實踐體驗獲得情感共鳴,教師可以借助多種多樣的教具——紗巾、網球、圖形譜等進行音樂實踐活動。
例如在教學歌曲《夏日泛舟海上》時,教師可運用紗巾,讓學生自主體驗跳音與連音的不同表達方式,感受歌曲充滿活力的旋律特點,還可以用紗巾傳遞的方式體驗樂句旋律線的遞進連接。教師可運用網球滾動傳遞的方式讓學生體驗歌曲《我的祖國》主歌的旋律之美,而進行曲風格的副歌部分,則可讓學生用拍球的方式體驗慷慨激昂的旋律,旋律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形象生動地體會歌曲的風格特點。教師可運用圖形譜讓學生感受旋律特點,隨樂畫出《獅王進行曲》的簡易圖形譜;也可設計四川民歌《采花》的花瓣圖形譜,巧妙地將流暢跳躍的旋律特點蘊含其中,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旋律之美。
二、親身經歷,感受節奏之美
節奏是指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骼,是音樂風格的重要體現。密集緊湊的節奏體現了歡快熱烈、委婉流暢的音樂風格;舒展的節奏體現了悠揚遼闊、優美抒情的音樂風格;附點多變的節奏體現了鏗鏘有力、活潑跳躍的音樂風格……步態變化是學生實踐體驗節奏之美最簡潔而有效的參與方式,散步、走步、跑步、跳步能夠體現不同的節奏特點。
例如,歌曲《西風的話》由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構成了四個樂句,完全相同的節奏型貫穿全曲,學生可通過不同的步伐速度體驗節奏的變化,感受歌曲的風格特點。
又如,管弦樂曲《紅旗頌》第一部分是舒展的節奏,學生可根據步態體驗優美深情的頌歌主題;第二部分是鏗鏘有力的三連音進行曲風格節奏,學生可從行進步態中體會中國人民邁開巨人般的前進步伐,這樣對比的步態體驗方式,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樂曲的風格特點。
再如著名歌劇《卡門》中的開場器樂曲《卡門序曲》,學生可通過實踐體驗人們的輕快步態、斗牛士器宇軒昂的勇士步態,感受不同節奏特點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不同特征,進一步體會音樂獨特的造型功能。
三、編配旋律,聆聽和聲之美
和聲是多聲部音樂的音高組織形態,是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之一,有明顯的濃、淡、厚、薄的色彩作用。一位音樂家曾說過:“世界上最美的聲音莫過于合唱中的和聲?!闭蛉绱?,合唱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形式。國外的音樂教育在學前教育階段就開始給予孩子和聲的啟蒙體驗,在小學階段,學生們便能輕松體驗和聲之美。但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合唱則成為廣大音樂教師不敢涉足的領域,課堂教學中很少能夠聆聽到和聲之美,這是我國音樂教育較薄弱的一面。實際上,遵循和聲內在規律,按照循序漸進的有效方式,讓和聲之美在音樂教學中得以體現并非困難之事。掌握簡單有效的和聲編配方式后,教師在歌唱教學中便可以實踐應用。
例如,教師可根據歌曲的風格特點,依據和聲功能編配簡易的和聲進行旋律,如長音進行,模仿鋼琴伴奏織體,琶音、分解和弦、柱式和弦等等,學生容易掌握。再如三度和聲編配,教師可依據歌曲原調讓學生向上升高或向下降低三度二聲部合唱,這樣的和聲效果是最為和諧的。三度音差合唱旋律性很強,不易跑調走音。還有常用的合唱方式——卡農式歌唱,這是合唱最基本的方式,“卡農”翻譯過來是“模仿、跟隨”之意,即第二聲部比第一聲部晚唱幾拍,模仿跟隨第一聲部的演唱。這些都是在課堂教學中比較實用有效的合唱方式,和聲之美是音樂中的立體美,教師應遵循音樂學習規律,讓孩子通過歌唱實踐充分體驗和聲之美。
四、合作想象,再現意境之美
音樂之美,首在意境;意境之美,重在體驗與再現。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每首音樂作品都有不同的意境表現,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體驗音樂要素塑造的音樂意境及音樂形象,通過歌唱、演奏、律動、舞蹈、綜合藝術表演等方式再現音樂作品的意境。這個再現的音樂意境一定要建立在學生充分感受音樂作品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創編,發揮集體的智慧。對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綜合評價方式,更能體現音樂的綜合之美。
再現音樂意境之美要遵循三條原則。第一,在學生沒有足夠的經歷和經驗之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設計方案,但是切不可包辦代替,讓學生只做牽線木偶。教師要適時指導學生,注重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第二,學生要在積累一定的經驗之后進行創編活動,教師切不可袖手旁觀,要給予學生適時、適切、適當的指導。第三,表演結束后,學生要進行自評和他評,教師做總結性點評,教師要給予學生評價方面的指導,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評價能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讓學生深度體會音樂學科之美,全面提升藝術素養。
“音樂能使人的生活更美好?!比绻藗冞B音樂之美都體會不到,何談讓生活更美好?音樂之美是音樂教育的靈魂,音樂之美是學科的本質體現,只有在教學中關注和挖掘音樂之美,教師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才能徹底改變“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的現象,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實現“讓音樂屬于每一名學生”的美好愿景。
?。ㄘ熑尉庉嫞豪罹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