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母豬生產效率的影響因素及提高方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母豬的生產效率受到母豬的年產窩數、窩產仔豬數和仔豬成活率的影響。要想提高繁殖母豬的生產效率,就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合理優化繁殖母豬的胎次結構、縮短母豬的繁殖周期,提高年產窩數,縮短母豬空懷的天數,實施早期斷奶技術,同時還要提高仔豬的活力,降低仔豬的死亡率。
關鍵詞:仔豬;繁殖母豬;生產效率;影響因素;提高方式
中圖分類號:S82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5-0036-02
繁殖母豬的生產效率與生豬養殖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關系,生豬養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養殖成本,是獲得較高的養殖經濟效益的關鍵。一般情況下,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母豬的窩產仔豬數可達到13頭,但是在生產實際中則很難達到這一數據,這就導致繁殖母豬的生產效率低下,無法獲得最佳養殖經濟效益。
影響母豬生產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母豬的年產窩數、窩產仔豬數以及仔豬的成活率,這與繁殖母豬日常的管理分不開。因此要想提高繁殖母豬的生產效率,就需要從多方面入手。
1 繁殖母豬生產效率的影響因素
繁殖母豬的生產數據主要有母豬的年產窩數、窩產仔豬數和仔豬的成活率。繁殖母豬每年的生產數據不同,一年中所提供的仔豬數也不同,這些數據都影響著繁殖母豬的生產效率。并且影響這些數據的因素也都會直接影響著繁殖母豬的生產效率。
母豬的年產窩數受母豬的繁殖周期、空懷期的影響,而窩產仔豬數以及仔豬的成活率則受到母豬卵子的質量和數量,在妊娠期的飼養管理,以及在泌乳期泌乳水平的影響。因此要想提高繁殖母豬的生產效率,需要掌握這些影響因素,才能有針對性的采取關鍵的措施。2 繁殖母豬生產效率的提高方式
2.1 合理的優化繁殖母豬群的胎次結構
繁殖母豬的胎次結構對于整個母豬群的生產效率影響極大,將繁殖母豬按不同的胎次繪制曲線,通常情況下,中間段越平越長,則胎次結構越合理。也就是說胎占比20%,2胎占比15%,3~4胎占比47%,6~7胎占比15%,此結構為最佳結構。保證繁殖母豬群內良好的胎次結構,需要做好胎次的調整工作,及時的將胎次多、繁殖性能差的母豬進行淘汰,并且還要加強后備母豬飼養管理工作。
將不理想的母豬淘汰后,要及時的補充后備母豬。在后備母豬培育方面,要重點關注母豬的外貌、體型和生殖器官的發育情況,以減少初胎母豬的淘汰率。
在淘汰經產母豬時一般選擇淘汰生產性能低下、長時間不發情、返情頻繁、在實施催情處理后發情表現仍沒有改善的母豬。還有連續2胎窩產仔豬數少于5個、習慣性流產,以及泌乳性能不佳的母豬。對于7胎以上的生產性能低下、繁殖性能不佳的母豬也應及時的淘汰,而對于胎次大,但是繁殖性能表現良好的母豬可酌情的延長使用時間。
2.2 縮短母豬的繁殖周期
繁殖周期影響著母豬的年產窩數。母豬的整個繁殖過程主要有配種、妊娠、泌乳三個階段,而母豬的妊娠期一般較為穩定,約為114天,要想縮短母豬的繁殖周期,就需要從另外兩個階段入手。
母豬在哺乳期結束后一般在3~7天即可正常的發情排卵,但是在實際的養殖生產中常存在母豬產后不能及時的發情排卵,發情周期紊亂,久不發情的現象發生,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確保母豬斷奶后及時的發情,這是縮短母豬繁殖周期的關鍵。
使母豬快速發情的方法主要包括種公豬誘情法和激素法。采用公豬誘情法是將種公豬與發情母豬混欄飼養,可通過種公豬和發情母豬對不發情母豬追趕和爬跨,來促進母豬發情排卵。激素法是在母豬斷奶的當天或者第二天給其注射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或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另外,對于發情期的母豬還要做到適時配種,做好母豬的發情鑒定工作,選擇最佳的配種時機,提高母豬的配種受胎率。
對哺乳母豬實施早期斷奶技術是縮短母豬繁殖周期的關鍵措施,母豬在哺乳期由于激素的影響一般是不發情的,通常在斷奶后的7天左右開始正常的發情,哺乳期越長,母豬的繁殖周期越長,因此可以根據實際的養殖情況,即母豬體質、子宮的恢復情況,仔豬的生長發育情況,實施早期斷奶,目前大多數生豬養殖場選擇在母豬產后21~28天斷奶。隨著斷奶天數的縮短,母豬的年產窩數增加,每年提供的仔豬數也增加,繁殖母豬的生產效率也就有所提高。
2.3 提高窩產仔豬數
母豬的窩產仔豬數受到卵子的質量和數量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母豬在妊娠期的飼養管理水平的影響。
母豬在配種前如果營養的供應充足,飼養管理科學合理,則排卵數多,卵子的質量好。因此對于繁殖母豬,可以選擇短期優飼的方法,經配種前提高母豬飼料的營養濃度,以促進母豬發情排卵,增加母豬排卵的數量,提高卵子的質量。
母豬在妊娠期的飼養管理對于仔豬的生長發育影響極大,在妊娠初期不可飼喂母豬過量的飼料,如果母豬在妊娠初期采食量過大,攝入的能量過多,易造成胚胎死亡,發生流產,在妊娠期同樣要注意控制好母豬的體型。
在管理方面,不可隨意頻繁的更換飼料,也不能飼喂母豬發生霉變的飼料,不可以給妊娠母豬亂用藥物,否則會造成母豬流產,或者引起死胎,從而導致產仔數減少。
2.4 降低仔豬的死亡率
仔豬的初生重與仔豬的成活率有著重要的關系,一般出生重相對較大的仔豬活力好、成活率高,后期的生長發育也較好。因此要想提高仔豬的成活率,需要提高仔豬的初生重。
仔豬的體重增加是在母豬的妊娠后期,在這一階段需要給母豬提供充足的營養,一方面可以促進仔豬生長發育和增重,另一方面妊娠后期營養的供應也為母豬產后泌乳做充足的準備。
做好仔豬的接產工作,在仔豬出生后要及時的清理仔豬口鼻、身體各處的黏液,并做好斷臍和消毒的工作,將仔豬放在溫暖的環境中,減少環境的刺激,以免仔豬在出生后發生應激反應而死亡。另外,有的仔豬在出生后有假死的現象發生,應做好假死仔豬的搶救工作。
仔豬出生后要讓其吃上充足的初乳,以獲得被動免疫,這樣可以增強仔豬的體質,提高免疫力,對降低仔豬的死亡率意義重大。另外,要加強哺乳母豬的管理工作,提高泌乳量和乳汁的質量,給仔豬提供充足的營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