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陵水縣農戶生產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海南整體經濟得到良好發展,但熱帶高效現代農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發展的弱勢地位已成為海南經濟發展的短板。通過分析海南省陵水縣農業發展現狀,并利用對陵水縣實地走訪而獲取的問卷調查數據,從農戶角度出發,探索陵水縣農戶生產行為的內部和外部影響因素,以期為發展海南農業經濟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戶生產行為;影響因素;陵水縣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0.015
1 陵水縣農業發展現狀
1.1 陵水縣基本情況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陵水縣”)地處海南省東南部,相鄰于三亞市、萬寧市、瓊中縣、保亭縣等地。陵水縣下轄9個鎮和2個鄉,分別是椰林鎮、新村鎮、英州鎮、本號鎮、光坡鎮、三才鎮、黎安鎮、隆廣鎮、文羅鎮,以及提蒙鄉和群英鄉。該縣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冬春干燥,夏秋多雨,整體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717.9毫米。全年日照時間長,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25.4℃,縣域內可分為東南濱海臺地區、中部丘陵平原區、北部山地區,分別適合發展旅游業和海洋漁業、熱帶高效農業、觀光旅游業。全縣陸地面積為1128平方公里,2017年年底全縣的常住總人口為33.1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5.18萬人,鄉村人口為17.97萬人。2017年該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51.01億元,較去年增長12.44%。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是45.08億,增長2.25%;第二產業生產總值是29.14億元,增長12.47%%;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是76.79億元,增長19.18%。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7310元,較去年增長8.6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5元,較去年增長10.09%。
1.2 陵水縣農業發展現狀
按戶籍人口統計,2017年末陵水縣總戶數為88204戶,鄉(村)總戶數共有63109戶,其中農業戶為54178戶,占85.85%,鄉村勞動力總數為16.97萬人。鄉村從業人員共有156974人,其中從事農業的有124789人,占79.50%。該縣耕地面積僅有11720公頃,遠低于海南各市縣平均水平的24400公頃,其中水旱田為9227公頃,旱地為2493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1034公頃,占總播種面積43.4%。陵水縣養殖業主要飼養黑豬、羊、鵝、雞等,主要農作物有圣女果、荔枝、檳榔、芒果、長豆角、水稻、橡膠、香蕉等,水稻是該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人均糧食產量為262公斤/人,其中稻谷人均產量為225公斤/人,占糧食人均產量的85.88%,均高于海南各市縣平均水平。2017年年底海南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平均為56.68億元,而陵水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僅為49.03億元,其中:農業增加值是22.77億元,林業增加值是1.39億元,牧業增加值是5.26億元,漁業增加值是16.65億元,其他輔助性活動增加值是2.95億元。陵水縣農業現代化程度遠低于海南省平均水平,該縣化肥施用實物量是56512噸;農藥使用量是811噸;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是 8333公頃;旱澇保收面積是821公頃;農村用電量是1370萬千瓦時,增長38.95%。
2 陵水縣農戶生產行為問卷調查分析
2.1 調查資料來源
筆者利用假期帶領學生以陵水縣文羅鎮為中心,走訪周邊村落,圍繞農戶生產行為展開問卷調查,調查過程中主要采用農戶隨機抽樣和偶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多由戶主講述,調查者填寫內容,一對一的完成調查問卷。本調研組共獲得12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112份。問卷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庭基本情況,涉及到農戶家庭成員的年齡、性別、族別、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人數、家庭勞動力數量、女主人身體狀況、家中是否有需要長期照顧的病人、家庭收入和主要支出等內容;第二部分是農業生產情況,涉及飼養牲畜情況、家庭耕地面積、主要糧食作物、主要經濟作物、生產方式等內容;第三部分是外出務工情況,涉及到家庭外出務工人數、外出務工地點、職業、外出打工原因、農忙是否回家、年收入等內容。
2.2 基本數據分析
由樣本數據統計分析,陵水縣農戶中男性的家庭地位比較高,男性戶主所占比較高達92.86%,女性戶主僅占7.14%,且戶主是以中壯年為主,處在36~55歲這一年齡段的比例較大,占71.43%,其次是26~35歲年齡段,占21.43%。陵水縣農戶戶主的整體文化水平不是很高,78.57%的戶主是初中及以下學歷,高中或中專學歷的戶主占17.86%,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戶主僅占3.57%。陵水縣82.14%的農戶家庭經濟來源絕大部分來自農業收入,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非農業收入的農戶僅占17.86%,多是個體經商或外出務工等。
3 陵水縣農戶生產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自然資源、技術水平以及農戶自身條件,本文將陵水縣農戶的生產行為大致歸納為:農業種植、養殖業、畜牧業、非農產業和外出務工等五類。個體內部特征差異,會影響農戶對生產經營活動的認知和判斷,社會宏觀經濟政策的引導以及自然條件的限制,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農戶的生產行為。
3.1 農戶內部因素分析
?。?)受教育程度因素。要想增加農業邊際效益需要引進新科技、新技術,這就要求農戶具有一定知識儲備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創新意識越強(陳利頂,馬巖,2007)。受教育程度越低,信息的獲取和利用能力就越低,就業渠道變窄,傾向于選擇傳統的生產方式,收入也很難提高(苗紅萍,朱美玲,2010)。陵水縣受教育程度整體較低,樣本中家庭成員最高學歷在大專及以上的農戶僅占3.57%, 但他們均已走上發家致富的行列。其中文羅鎮打錫村一農戶,家中因有大專學歷畢業的兒子自學動物養殖技術,而選擇了飼養上千只鴨鵝,規模較大,年收入高達30萬元。 ?。?)勞動力數量因素。農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主體,家庭勞動能力一般取決于家庭人口規模和勞動力數量。農戶在選擇農業生產和非農生產時,家庭資源配置傾向于以勞動力為中心(陳飛,2016)。普通農戶受經濟條件的限制,不太可能愿意雇傭工人,故家庭勞動力數量會影響農戶生產行為的選擇。問卷數據統計顯示,陵水縣農戶家庭人數有5人的居多,占樣本數的46.43%,其中家庭勞動力人數集中在每戶有2-3人,占調查總戶數的71.43%。樣本中家庭成員均是勞動力的比例為17.86%,這些農戶中的60%選擇了非農產業。家庭勞動力富余,農戶在選擇生產行為上就不局限于種植業或養殖業,而是兼營他業(餐飲業、 商飲服務業及運輸業等)。其中文羅鎮文英村一農戶,選擇在鎮上經營餐飲業,家中四人全部在餐館工作,戶主將旱地承包出去,只留2畝水田種植水稻,僅供全家食用。
(3)身體健康狀況因素。身體健康影響農戶的勞動技能,會相對削弱家庭整體勞動能力,家中若有需要長期照顧的病人,增加勞動力幫扶負擔。據統計年鑒顯示,2017年末陵水縣戶籍人口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7.3%,以黎族和苗族居多。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女性多承擔家庭農業勞動,因此女主人的身體是否健壯是一重要因素。問卷設計中通過“女主人的身體狀況如何”和“家中是否有需要長期照顧的病人”這兩個問題來反映農戶的身體健康因素。樣本數據顯示,28.57%的農戶女主人身體狀況一般,選擇在家飼養少量家禽,這些農戶中62.5%的男主人選擇了外出務工,且多以縣內作為打工地點。樣本中14.29%的農戶家中有需要長期照顧的病人,這些農戶全都選擇了種植農業,兼飼養少量家禽貼補家用,無一外出務工??梢姡彝コ蓡T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是影響農戶生產行為的一個因素。
3.2 外部因素分析
?。?)政策制度因素。相對來說,農戶仍是一個弱勢群體,不能全面獲得市場信息,對農業的發展趨勢不夠敏感,缺乏判斷力。而農戶對政府的信任度很高,相信政府倡導的方向經營風險較?。ㄓ喙鹉希?008)。國家政策紅利能夠對農戶的經濟動機起到一定激發作用,從而影響其生產行為(韓耀,1995)。合理的政策紅利既可以充分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也能提高農業資源配置(伍晶,1997)。筆者在實地走訪調查中了解到政府對農村幫扶項目很多,但成效仍有待提高。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及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較少,只有17.86%的農戶加入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的這些農戶中90%表示農村合作社對其農業生產具有積極影響。
?。?)機械化程度因素。根據海南省統計年鑒顯示,2017年海南省6個自治縣(白沙、昌江、樂東、陵水、瓊中、保亭)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是樂東黎族自治縣,其中排灌機械數量占全省的比例高達31.09%。陵水縣的機械化程度仍有待提高,除了漁用機動船的數量較多之外,排灌機械、收獲機械以及運輸機械的數量均遠低于樂東縣,且這三種機械的數量占全省的比例還不足3%。陵水縣農業生產的灌排條件中,灌溉系統不完善尤其突出。受地理位置影響,陵水縣的東南與三亞市海域交界,水田比旱地面積大,水稻成了主要糧食作物,但由于灌溉水源不足,銷路受限等原因,往往只種一季,用于滿足基本食用需要,其他時間農戶多選擇種植耐旱的農作物。
?。?)耕地面積因素。農戶靠自身能力很難改善自然條件,故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對農戶生產行為具有很大影響(陳利頂,馬巖,2007)。耕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農戶擁有的耕地面積規模、質量是影響其生產行為的重要因素(劉清娟,2012)。依靠小塊土地得以生存的農戶,缺乏承擔經營風險的能力,傾向于選擇可以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產方式,而不是考慮收益最大化(孔祥智,1998)。據統計年鑒數據計算,陵水縣耕地面積僅占全縣陸地面積的10.39%,人均耕地面積較少。樣本數據顯示,89.29%的農戶表示愿意租入耕地,以擴大農業種植規模,有的農戶因耕地面積少,經濟作物種植規模小,收入難以滿足家中子女教育費用及老人醫療費用而選擇外出務工。
參考文獻
[1]葉晗迪.呼和浩特市農戶玉米種植行為影響因素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8.
[2]余桂南.農戶耕地生產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08.
[3]劉清娟.黑龍江省種糧農戶生產行為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2.
[4]陳利頂,馬巖.農戶經營行為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生態環境,2007,(02):691-697.
[5]衛新,胡豹,徐萍.浙江省農戶生產經營行為特征與差異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10):51-5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