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鹽堿土區農戶有機肥施用認知與行為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鹽堿土區土地鹽堿化程度高、生態環境脆弱,農戶對有機肥施用技術的采納與推廣是該地區一項重要的環境友好型生產行為。通過對山東省4縣61村150個典型農戶的問卷調查,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該地區農戶有機肥施用的認知水平、行為結果與影響因素。結果表明:該地區農戶對有機肥施用的認知水平較高,65.4%的農戶表示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增施有機肥,決策得分結果近似正態分布;但農戶施用有機肥的行為水平較低,回歸方程的常數值較大且為負值;其中,施用有機肥的依據、有機肥在總施肥量的占比這兩個因素對有機肥施用行為的正向影響最強烈,并且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對鹽堿地的認知因素負向影響最強烈,并且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今后應提升農民鹽堿地改良的綜合技術水平,并進行有機肥施用指導,制定有機肥補貼政策,推動有機肥的廣泛應用。
  關鍵詞:有機肥施用;黃河三角洲;環境行為;Logistic模型
  中圖分類號:S14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9)05-0165-08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前,中國的農業污染問題日漸突出,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刻不容緩。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從農戶角度來分析農戶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已成為熱點[1,2]。減少農業污染,維護農業生態環境,農戶身為農業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最終要形成以農戶為主體的環境友好型生產體系。
  提升農戶的環境意識,推進農戶的環境友好型生產行為,國內外專家從多個視角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國外學者多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探討,研究環境意識與行為的關系,大部分學者認為兩者之間關系密切,環境保護最終要通過公眾的環境行為來實現[3]。國內學者關注的側重點與國外有所不同,主要從農戶角度出發,結合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農戶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影響農戶環境友好型生產行為的主要因素[4]。張利國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農戶環境友好型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指出文化程度、家庭種植面積、是否參加過環境友好型農業培訓等因素顯著影響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5]。向東梅等通過分析我國現行農業環境政策對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行為的影響,指出我國現有的農戶環境政策并不能對農戶的技術選擇形成良性刺激[6]。儲成兵等以使用環保型農藥為例,運用Heckman選擇模型分兩階段來分析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程度和影響農戶使用環保型農藥頻率和大小的影響因素,指出農戶環境友好型生產行為仍然較為缺失[7]。肖新成以江西省袁河流域化肥施用為例,采用雙變量Probit模型,實證分析影響農戶對農業面源污染認知與環境友好型生產行為的差異因素,為袁河流域的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8]。葛繼紅利用“壓力—狀態—相應”分析框架,分別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對江蘇省農業面源污染及其治理進行經濟學分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提出政策和建議[9]。鄧正華以洞庭湖稻作農戶為例,通過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擴散的兩階段模型、農戶需求現狀與需求動機、農戶參與行為、參與決策、行為機理全面系統分析,提出促進農戶參與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擴散的政策措施[10]。王娜運用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對農戶生態友好型糧食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探討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戶生態友好型農業生產行為的促進作用[11]。
  李旭霖等利用不同改良劑對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進行改良,發現有機肥菌混施和有機肥處理使土壤速效養分和肥力狀況得到顯著改變,同時能夠增加重鹽堿地土壤的微生物量,有效提高棉花產量[12];高亮等通過生物法生產有機肥用于鹽堿地改良,同化學改良法比較,在投入相同的條件下,生物有機肥改良的鹽堿地土壤理化性狀顯著改善,土壤微生物數量明顯增多,玉米增產幅度明顯[13];余世鵬等研究發現有機肥處理對增加單產、消除土壤鹽障、提高表土肥力效果最好[14];王慧娟認為增施有機肥是改良鹽堿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舉措[15]。目前開展的“渤海糧倉”重大農業科技工程也證明了有機肥施用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鹽堿地改良以及作物增產起到了顯著作用。
  黃河三角洲地區是山東省典型的土壤鹽漬化區域,生態環境脆弱,農戶生產行為的環境友好程度與當地農業生態環境演變密切相關[16]。本文以促進鹽堿地改良和作物增產的有機肥施用技術為例,研究該鹽堿土區農戶的環境認知和生產行為水平,從農戶自身和外部環境多角度探討影響農戶有機肥施用的因素,為改善該地區農業生態環境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供建議和參考。
  1數據收集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地處黃河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受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地下水位常年偏高,土壤鹽漬化嚴重[17]。本次調查以東營市的墾利區、利津縣和德州市的平原縣、禹城市為主要研究區域,走訪了東營市黃河南北岸的34個村莊和德州市位于黃河以北的27個村莊。
  1.2樣本采集
  調查發現該地區農村人口兼業情況較多,有相當多的農村人口不再務農;土地流轉比例較高,多流轉到種地大戶和農業企業手中。因此,調查對象選擇長期務農的農戶,包括種地大戶、自家有耕地且長期務農的農戶、長期被種地大戶或農業企業雇傭的農戶。共收集調查問卷170份,經過檢查和整理,剔除數據缺失較多和錯誤的調查問卷20份,共獲得有效問卷150份,樣本有效率為88.24%。研究區樣本農戶的基本情況見表1。
  采用“訪問式”和“自填式”兩種調查方式,問卷內容主要由3部分組成:(1)農戶個體和家庭情況調查,包括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主要職業、家庭所在地、家庭勞動力和非勞動力人口數、農戶承包地情況及經濟來源等;(2)農戶的環境意識與行為調查,包括農戶對鹽堿地的了解程度、利用鹽堿地的方式、對化肥農藥是否會污染環境的看法、對環境知識的了解程度等;(3)有機肥施用調查,包括農戶對有機肥類型和施用技術的了解程度、有機肥信息的獲取渠道、自身施用有機肥的方法、施用后作物產量的變化、對促進有機肥施用的相關措施和政策的了解等。   1.3研究變量與方法選擇
  1.3.1相關變量設定參考相關文獻,結合調查實際情況,選擇農戶特征、有機肥及環境認知、有機肥施用動機及效用三大類變量,三者之間的關系用方程簡化式如下:
  其中:F代表農戶環境友好型行為決策,Xn代表農戶特征,Xh代表有機肥及環境認知,Xy代表有機肥施用動機及效用。變量內容細化如下。
  (1)農戶特征。主要挑選戶主作為受訪者,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主要職業、種植作物類型等。男性與女性的性格特征不同,農戶決策大多以家庭中的男性為主,這可能影響環境友好型生產行為的采用。農戶年齡不同,環境保護的理念和生產行為方式可能不同,比如老年人一般思想較為保守,新生代青年人更開放。教育可以增加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可能性,農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響環境友好型新理念、新技術的理解和接受,往往受教育程度越高,對新型農業技術理解接受度越高。農戶主要職業也較大程度影響他們采用有機肥的行為,譬如,村干部肩負著帶領全村治理鹽堿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共同致富的重任,他們是直接參與實施環境友好型生產活動的先鋒。種植作物類型的差異會造成肥料施用類型的不同,例如有機水稻、有機大棚蔬菜對有機肥的應用更廣泛。
  (2)有機肥及環境認知。包括農戶對有機肥基本信息的認知和環境保護認知兩個方面。農戶對有機肥基本信息的認知包括對有機肥類型的了解程度、獲取有機肥信息的渠道以及對有機肥補貼政策的了解三個方面。農戶對有機肥種類了解是否全面、獲取有機肥信息的渠道是否科學可靠以及有機肥補貼政策是否全面落實,都會影響農戶對有機肥的采用程度與施用行為。農戶對環境保護的認知包括農戶對鹽堿地、化肥污染環境、“工業三廢”和環保責任承擔主體四個方面的認知情況。農戶對鹽堿地了解程度越高,越懂得如何利用和改良鹽堿地;農戶對化肥造成環境污染的現況越認可,越了解“工業三廢”的內涵,對自身作為環境保護責任主體的地位越認可,越容易在生產活動中采用環境友好型的生產行為。
 ?。?)有機肥施用動機及效用。有機肥施用動機包括農戶對鹽堿地的利用方式、有機肥類型的了解,自身使用有機肥的意愿以及相應的補貼政策等;有機肥施用效用包括有機肥施用技術與方式、有機肥施用后作物產量的變化等。農戶對鹽堿地的利用方式影響其有機肥施用行為,與不施有機肥相比,有機肥施用明顯增加雜交狼尾草的產量、改善飼草品質[18]。農戶會根據自身耕作種植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有機肥類型;在哪個耕作環節中施用有機肥,如作追肥、基肥、育苗肥、營養土使用,體現出不同的有機肥施用效果;農戶按照說明書還是生產經驗還是專業人士指導來施用有機肥,有機肥施用效果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專家指導的施用行為更為規范。如果有機肥在作物增產上的效果遠遠強于其他肥料,那農戶也會更愿意施用有機肥;農戶自身對有機肥的認可度越高,有機肥施用的傾向性越大,農戶收益和環境保護共贏。當有機肥成本降低、質量過硬、效果變好、購買和施用的便利程度更高時,農戶施用有機肥的行為會更加廣泛。
  1.3.2變量統計與分析
  將上述22個自變量與因變量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選擇相關性顯著的11個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2)。變量“對化肥污染環境的認知”的標準差最大,說明農民認知差異較大,調查發現部分農民認為施用化肥不會污染環境,是提升地力、促使作物增產的一種有效方法;“有機肥在總施肥量的占比”的標準差最小,說明農戶對施用有機肥的認可水平相近。
  1.3.3有機肥施用決策分析
  農戶施用有機肥與否的決策結果可以通過農戶對相關問題的回答情況體現出來。本研究選取能夠反映農戶施用有機肥決策水平的七項問題,并對回答結果進行賦值,得分越高的農戶施用有機肥的程度越高(表3)??梢?,黃河三角洲地區僅有33.2%的農戶在改良鹽堿地中采用有機肥,說明大多數農戶對有機肥改良鹽堿地的認識較為缺乏。農戶更為熟悉傳統的有機肥類型(農業廢棄物34.6%,動物糞便30.3%),對商品有機肥的了解只有20.5%;在施用有機肥時42.1%和37.6%的農戶選擇施用農業有機肥與秸稈還田,只有19.0%的農戶施用商品有機肥;這兩個問題說明農戶對有機肥的認識不全面,對傳統性的有機肥認識程度高,施用比較多,而對商品有機肥等的認識程度低,施用比較少。近一半的農戶將有機肥作為基肥施用,另外分別有24.0%、12.4%、20.3%的農戶選擇將有機肥作為追肥、育苗肥和營養土。農戶施用有機肥的技術并不規范,半數以上的農戶根據自己的生產經驗施用有機肥,35.4%的農戶根據說明書或專業人士的指導進行施肥,還有7.2%的農戶是在其他農戶指導下施肥。僅有42.0%的農戶表示施用有機肥后作物產量顯著增加,46.7%的農戶表示有機肥對作物增產效果一般,8.7%的農戶認為有機肥對作物產量沒有影響,甚至有2.7%的農戶認為施用有機肥后作物產量下降,說明有機肥在不同農戶、不同作物的效果表現上存在差異性。總體來看,該地區農戶采納有機肥的意愿比較高,有利于今后有機肥的推廣。73.4%的農戶表示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增加有機肥的施用,僅有8.6%的農戶不愿意增加有機肥的施用。調查發現,少量的農戶有被低劣有機肥產品欺騙的經歷,可能會降低他們對有機肥施用的決策水平。利用獲得的調查問卷,根據表3中每個問題所對應的分值,對農戶的有機肥施用行為進行量化,農戶的有機肥施用行為決策得分結果近似正態分布(圖1)。
  1.3.4Logistic模型與應用
  利用Logistic模型來分析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的影響變量與決策結果之間的關系,具體形式如下:
  2實證結果分析
  2.1變量篩選與模型構建
  運用SPSS21.0對150個樣本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各自變量的偏回歸系數及其標準誤、Wald卡方、自由度、P值以及OR值[即表格中Exp(B)]結果見表4。根據初次回歸分析的自變量檢驗值,完成變量篩選,得到8個影響顯著的自變量:戶主受教育程度(X1)、了解的有機肥類型(X2)、獲取有機肥信息的渠道(X3)、對鹽堿地的認知(X4)、施用有機肥的類型(X5)、施用有機肥的依據(X6)、施用有機肥的增產效果(X7)、有機肥在總施肥量的占比(X8)。最終得到回歸方程:Y=-18.911+0.685X1+1.007X2+0.566X3-0.740X4+1.069X5+2.094X6+1.233X7+1.661X8。方程中,常數值較大且為負值,說明農戶施用有機肥的行為水平較低。   2.2變量影響分析
  2.2.1戶主特征
  戶主受教育程度的系數為正,說明隨著戶主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機肥施用的程度越高,且在5%水平上顯著影響農戶施用有機肥。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戶主施用有機肥的概率上升1.984倍。今后可考慮為農戶增加技術培訓的機會,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幫助農民掌握科學合理施肥的技能[19],促進有機肥施用的可能性。
  2.2.2有機肥及環境認知
  農戶對有機肥類型的了解與獲取有機肥信息的渠道這兩個變量的系數都為正,說明農戶對有機肥了解的程度越大,有機肥施用的程度越高。多了解一種有機肥類型,戶主施用有機肥的概率就提高2.738倍;多一種獲取有機肥信息的渠道,戶主施用有機肥的概率就上升1.761倍;且分別在1%和5%水平上顯著影響農戶施用有機肥。變量“了解的有機肥類型”Wals值為11.308,對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結果的影響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農戶對鹽堿地的認知變量系數為負,說明農戶對黃河三角洲地區鹽堿地情況越了解,有機肥的施用程度越低;對鹽堿地的認知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戶主施用有機肥的概率下降47.7%,且在1%水平上顯著影響農戶施用有機肥。這有悖于科學實踐和生活常識,實際上有機肥對鹽堿地的改良有顯著作用。針對此項結果,筆者作了進一步的思考和解釋。該地區土壤鹽堿化程度較高,想要有效快速排堿排鹽,首先需進行一定的土地工程建設,例如修建“臺田”,有充足的淡水用于灌溉,修建溝渠,保障灌排順利等等;施用有機肥改良鹽堿土只是其中的一項土壤改良措施,在土地工程建設的基礎上再利用有機肥改良培肥土壤效果更好。調查區均屬于大田種植區,相比較大棚種植區,農戶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鹽堿地改良利用知識體系,土地投入成本低,土地利用更為粗放;另一方面,土地流轉后,如果流轉時間偏短,流轉程序和形式不夠規范,流轉穩定性不強,土地使用者也不愿投入較高成本開展基礎的土地工程建設,僅靠有機肥治理改良鹽堿地,效果甚微,弱化了有機肥施用的可能性。
  結合表2與表3分析得出,樣本農戶對有機肥類型的認知程度有限,在生產過程中有機肥施用程度較低。農戶了解的有機肥類型局限于傳統的有機肥如動物糞便、豆粕等,對商品有機肥等類型了解較少;走訪調查中發現農戶多采取秸稈還田的方式處理作物秸稈,但部分農戶并不知道這種行為也屬于施用有機肥。農戶主要通過電視、廣播來了解有機肥,只有少數農戶聽過專業人員的講解、從化肥銷售商的推薦中了解有機肥??傮w來看,農戶對有機肥認知的局限性降低了農戶施用有機肥的意愿,要促進農戶增大有機肥施用,需要開闊農戶認識了解有機肥的途徑和渠道。
  2.2.3有機肥施用動機及效用
  農戶施用的有機肥類型與施用依據這兩個變量的系數都為正,說明農戶施用的有機肥類型越豐富,或參考的施用依據越多,有機肥的施用程度越高。施用的有機肥每增加一種類型,有機肥施用概率上升2.912倍;每增加一類施用依據,有機肥施用概率上升8.119倍,且兩者都在1%水平上顯著影響農戶施用有機肥。施用有機肥的依據越多,有機肥的施用程度越高;且該變量的Wals值為10.240,說明該變量對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的影響也較大。施用有機肥后作物產量越高,農戶施用有機肥的程度越高;作物產量每增加一個單位,農戶施用有機肥的概率上升3.430倍,且在5%水平上顯著影響農戶施用有機肥。有機肥在總施肥量的占比越大,農戶施用有機肥的程度越高;有機肥在總施肥量的占比每增加一個單位,施用有機肥的概率上升5.267倍,且在1%水平上顯著影響農戶施用有機肥;同時,該變量的Wals值為14.922,對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的影響最大。
  農戶更注重短期效益,有機肥施用后帶來當年作物產量增加會大大提高農戶施用有機肥的積極性。施用有機肥后作物增產,73.4%的農戶愿意加大有機肥投入的比例、減少化肥的施用,這也有利于增強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生產行為的意愿,有利于在該地區推廣有機肥改良鹽堿地的技術,改善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因此,政府和農業企業應組織專業人員對農戶施用有機肥進行指導,確保盡早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農戶的收入;同時,應加強對有機肥市場的管理,避免劣質有機肥產品入市,保障農戶利益。
  此外,農戶長期持續施用有機肥,農作物產量增加效果更為顯著,農業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在研究區,土地資源分配不均衡,部分地區存在“增人增地,減人減地”的現象,土地產權不穩定,導致農戶注重當前的經濟效益,嚴重影響了農戶對土地的長期投入。與普通農戶相比,大型種植戶更愿意通過加大有機肥的投入來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但大種植戶的耕地主要是來自普通農戶,地塊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種植,且租期不穩定限制了大種植戶對耕地的持續投入。因此,要堅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不變,促進農村產權的穩定;完善耕地流轉機制,為積極開發利用鹽堿地的農戶提供安全的制度保障[20],有助于穩定農戶生產預期,促進農戶長期投入,長期開發和改良鹽堿地。
  3結論及政策啟示
  3.1結論
 ?。?)農戶對有機肥施用的認知水平較高,73.4%的農戶表示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增施有機肥,決策得分結果近似正態分布;但農戶施用有機肥的行為水平較低,存在有機肥類型認識不全面、有機肥施用技術不規范、鹽堿地改良綜合技術匱乏等問題,導致目前施用有機肥的農戶較少,反映出農戶施用有機肥意愿與行為的差異性。
 ?。?)農戶施用有機肥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戶主受教育程度、了解的有機肥類型、獲取有機肥信息的渠道、對鹽堿地的認知、施用有機肥的類型、施用有機肥的依據、施用有機肥的增產效果以及有機肥在總施肥量的占比。其中,戶主受教育程度、了解的有機肥類型、獲取有機肥信息的渠道、施用有機肥的類型、施用有機肥的依據、施用有機肥的增產效果、有機肥在總施肥量的占比對農戶施用有機肥行為產生正向影響,農戶對鹽堿地的認知情況則產生負向影響。   (3)通過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正向影響因素中“施用有機肥的依據”和“有機肥在總施肥量的占比”的系數分別為2.094、1.661,對農戶施用有機肥行為影響較大,且在1%水平上顯著影響;施用有機肥的依據增加一個單位,戶主施用有機肥的概率上升8.119倍;有機肥在總施肥量的占比增加一個單位,戶主施用有機肥的概率上升5.267倍。負向因素“對鹽堿地的認知”系數為-0.740,對農戶施用有機肥行為影響較大,在1%水平上顯著影響,其每增加一個單位,戶主施用有機肥的概率下降47.7%。
  3.2政策啟示
 ?。?)政府需加大有機肥的推廣和補貼力度,提高農戶對施用有機肥的認識,解決農戶施用有機肥的主要阻礙因素;制定具體的有機肥生產標準,避免劣質有機肥流入市場,提高有機肥市場的準入門檻和監管力度;加大對農戶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和農業生產知識的普及。
 ?。?)政府和農業企業共同承擔責任,實時、實地指導農戶農業生產,提高農戶的科技文化水平,幫助農戶形成工程措施與農業耕作相結合的鹽堿地改良利用技術體系。
 ?。?)農戶應通過電視、網絡等渠道多關注農業生產信息,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積極響應國家的環境保護政策。
  參考文獻:
  [1]吳詩嫚,楊鋼橋,汪文雄.農戶參與農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3,27(6):66-72.
  [2]陳利頂,馬巖.農戶經營行為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生態環境,2007(2):691-697.
  [3]SimeJD.Whatisenvironmentalpsychology?Texts,contentandcontext[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1999(2):191-206.
  [4]王晶晶.浙江省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6.
  [5]張利國.農戶從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行為研究——基于江西省278份農戶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6):114-120.
  [6]向東梅,周洪文.現有農業環境政策對農戶采用環境友好技術行為的影響分析[J].生態經濟,2007(2):88-91.
  [7]儲成兵,李平.農戶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行為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3(3):89-93.
  [8]肖新成.農戶對農業面源污染認知及其環境友好型生產行為的差異分析——以江西省袁河流域化肥施用為例[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5(9):104-109.
  [9]葛繼紅.江蘇省農業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經濟學研究——以化肥污染與配方肥技術推廣政策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10]鄧正華.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擴散中農戶行為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3.
  [11]王娜.糧食主產區農戶生態友好型生產行為研究與政策分析[D].無錫:江南大學,2016.
  [12]李旭霖,劉慶花,柳新偉,等.不同改良劑對濱海鹽堿地的改良效果[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2):219-224.
  [13]高亮,丁春明,王炳華,等.生物有機肥在鹽堿地上的應用效果及其對玉米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1):47-50.
  [14]余世鵬,楊勁松,楊曉英.不同調控措施對黃淮海平原鹽堿障礙農田作物及土壤質量動態的影響[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8):150-154.
  [15]王慧娟.遼寧鹽堿地開發治理問題初探[J].農村經濟,2016(12):142-144.
  [16]馬奔,黃賢金,陳志剛,等.區域鹽堿地改良技術的農戶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基于江蘇省濱海鹽堿區133戶農戶的調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3,18(2):202-210.
  [17]姚榮江,楊勁松.黃河三角洲地區土壤鹽漬化特征及其剖面類型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11):106-112.
  [18]劉艷,李金勝,王菊英,等.有機肥不同用量對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雜交狼尾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4,46(6):89-92.
  [19]茹敬賢.農戶施肥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河南新鄉縣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08.
  [20]徐慧.鹽堿地產權安排的農戶行為響應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59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