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縣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行為特征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環境友好型技術的推廣是促進農業發展、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農戶的采納行為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從而影響了推廣效果。文章利用安徽和縣的實地調查數據從農戶個人稟賦、環保認知、技術認知和采納特征進行分析,并據此得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加強新技術宣傳力度和制定合理的激勵和扶持政策等相關建議,以期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參考。
關鍵詞:環境友好型技術;技術采納;農戶行為
農業生態環境的發展是黨和政府長期高度關注的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概念,十七屆三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2020年基本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環境友好型技術對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研究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行為特征對有關部門針對性地制定技術推廣政策有重大意義。而所謂環境友好型農業,是指最大限度地減弱農業生產負外部性的可持續農業生產模式。
一、和縣環境友好技術推廣背景與使用概況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公布,文件指出要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安徽省和縣農委及有關部門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以“一控、兩減、三基本”為主要目標,多年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截至2017年底,和縣耕地面積達到62.4萬畝,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為水稻、小麥、油菜、蔬菜、棉花等,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約127.5萬畝。并積極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環境友好型技術推廣,加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總體中等偏發生,和縣2017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41.4%,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覆蓋率達49.4%,實現了農藥使用的零增長。
為深入了解和縣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行為特征,本研究在安徽省和縣隨機選取三個農業大鎮(烏江鎮、歷陽鎮、西埠鎮),每個鄉鎮隨機抽取5-10個村落作為調研地區。調查對象選取以家庭為生產單位,有施用農藥化肥經驗且以農業生產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分散農戶,并進行一對一訪談答卷。本次共調查161位農戶,收回有效問卷159份。
二、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特征分析
(一)農戶個人稟賦特征
從年齡上看,50歲及以上的戶數占總體的69.2%;從受教育程度上,高中及以上學歷占比僅29.6%,可見和縣存在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和低教育水平,對農戶使用環境友好型技術帶來阻礙;從家庭種植面積上看,10至14.99畝約占20%,15畝以上約37.7%,說明目前農業生產逐漸走向規模化,可能會提高新生產技術的采納。
(二)農戶環保認知特征
1. 農戶對周圍環境變化的評價。調研的農戶中有64.1%認為近五年來周圍環境改善,尤其在廁所整改、垃圾治理方面成效顯著;而認為環境惡化的農戶約占總體的26.5%,剩余8.8%的農戶表示對此不關心。這說明該地區近90%的農戶能夠較為明顯的感知環境的變化情況,總體認為環境已逐漸改善。
2. 農戶的環保意識。在159份樣本中,環保意識較強的農戶比率高達56.6%。表明現階段農戶具有一定的環保意識,可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
(三)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認知特征
1. 農技信息了解渠道。通過訪談發現農戶獲取農業技術相關信息主要通過三種渠道:①村委會定期宣傳和培訓;②左鄰右舍及種糧大戶的示范交流;③購買農藥化肥時通過商家營銷獲取相關技術信息。極少數農戶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及其他途徑獲取。
2. 農戶對環境友好型技術和相關推廣政策的了解程度。和縣主要推廣的環境友好型技術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有機肥替代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等。在調研的159位農戶中,了解這些新技術并參與過相關培訓的僅有79戶,其中有50戶種植規模在10畝以上。另外,對相關技術推廣政策有一定了解的農戶多達104位,其中有66戶種植規模在10畝以上??梢姶蠖鄶缔r戶對相關技術推廣政策相對了解,而對技術本身的了解程度不足,但種植大戶對兩者的了解程度都相對較高。
(四)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特征
1. 農戶對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采納意愿??春貌⒅С汁h境友好型技術的農戶占比高達57.2%,而不看好的農戶僅占總量的27%,剩余25.8%的農戶持觀望態度。
家庭種植規模小而新技術使用成本高是農戶不愿意采納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多數農戶不了解新技術且受年齡和體能限制,有心無力。表示只相信老農經驗的共有82位農戶,但僅有12戶是因為試用新技術后效果不明顯甚至沒有效果而放棄使用的。這說明土地規模小、老齡化狀態和經驗論是阻礙新技術推廣的主要原因。
2. 農戶對環境友好型技術的實際采納情況。在159份總體樣本中,正在使用新技術的農戶只有44%,可見整體使用率偏低。其中使用農家肥和有機肥的人數最多,其次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和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使用其他技術的農戶數量最低。
3. 農戶對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采納效果。70位正在使用新技術的農戶中,僅有4戶表示未發現明顯變化,大多數農戶表示大量使用后盡管產量沒有大幅度提高但成本顯著降低,有明顯收益??梢娹r戶使用環境友好型技術后整體效果相對較好。
三、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加大農技推廣力度。本研究表明,和縣農戶普遍呈現老齡化和低教育水平,非農就業率高,這對于農村發展極為不利。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應側重于加強對新技術新理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同時培訓新型經營方式,促進傳統耕作理念的轉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有利于環境友好型技術的推廣、加強土地流轉,還能為農村吸引和儲蓄青壯年勞動力。其次,政府應充分發揮農技部門在技術推廣方面的帶動作用,利用好涉農組織在技術引入和推廣應用方面的橋梁作用,為農戶提供直接有效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必要時對農戶進行一對一指導,采取政府提供技術幫助和農戶互助相結合的方式,降低技術學習難度,提高技術采納意愿。 2.拓寬農技信息流通渠道,加強新技術宣傳力度。由于研究區域內農戶的社會資源豐富度和新技術了解程度較低,因此政府部門在新技術推廣時,應充分發揮農民社會網絡在信息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使更多農民能夠主動通過社會網絡交流和獲取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新技術信息,進而促進新技術在農村地區的傳播和擴散??衫脧V播電視、短信微信、包村聯戶、農民田間學校等多種形式,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科技扶貧等來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同時可構建農戶面向農資供銷商和相關部門的需求表達和反饋平臺,從而將需求按各主體的優勢和特點進行分配來使得農戶獲得豐富度更高、針對性更強的服務。
3. 加速土地流轉,制定合理的激勵和扶持政策。本研究表明具有一定土地規模的農戶是新技術采納和擴散的主體,因此政府應鼓勵農戶開展合作式或農場式經營,發展適度規模生產。由于農戶重視短期效益,因此要以降低農戶收益不確定性為目標,政策制定應根據不同規模的農戶有所區分: 對于大農戶尤其是糧食種植大戶,應強化農業保險的功能,政府補貼為輔; 而對于小規模的種植戶,理應以減少中間環節的漏出、降低農戶的成本為目標,例如實行年終考評獎勵制度、降低相關技術設備價格、提供專人技術指導等,促使規模戶積極采納環境友好型技術。
參考文獻:
[1]張利國.農戶從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行為研究——基于江西省278份農戶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06).
[2]王學婷,何可,張俊飚,童慶蒙,程文能.農戶對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采納意愿及異質性分析——以湖北省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8(06).
[3]馮曉龍,霍學喜.社會網絡對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的激勵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4]王世堯,金媛,韓會平.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決策的經濟分析——基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再考察[J].農業技術經濟,2017(08).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SPITP)/南京林業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安徽省和縣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行為研究——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項目編號:201810298076Y。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6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