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企業改革的主要障礙及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作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南地區最重要的林業產業集聚地之一,會理的林業具有與農業發展關系密切的區域特點,但由于持續多年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使用,林業企業的改革遭遇了基礎薄弱、機制建設不完善及社會參與不足等障礙。應對舉措除了需要不斷堅持鞏固林業資源基礎外,還需要加強機構建設,并走多元發展道路,兼顧林業資源保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時給予政策性優惠吸引民間力量投入林業發展。
[關鍵詞] 林業企業;改革;主要障礙;路徑
[中圖分類號] F32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8-75-2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钡歉母镩_放以來,傳統模式相對粗放的管理思想和過度依賴資源密集型的產業發展格局,導致林業及其核心的基礎產業屢遭破壞式開發。因此,“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成為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不斷出現的戰略發展內容。林業企業加快改革不僅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林業企業在新時期實現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 林業企業改革的主要障礙
1.1 基礎相對薄弱
客觀上,作為西南地區林業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區,會理縣既有亞熱帶濕潤氣候的自然條件,又有海拔超過2 000 m的巨大落差,給區域林業發展提供了先天的良好條件。但是,經濟發展過程也伴隨著林業過度消耗甚至濫用的過程。例如,自20世紀80年代起,當地農業生產生活用燃料、鄉民建房甚至畜牧業都會大量消耗天然林資源,保守估計年消耗量至少60萬m3。此外,由于放牧、墾田、采礦(沙石等)諸項相對原始生產作業所用,當地林業用地更被人為破壞或占用超過667 km2。
近年來,會理縣自然林業資源開始呈現逐漸減少、質量持續下降的態勢。由于森林資源的消失,連帶造成了當地氣候、環境的日漸惡化。例如,森林覆蓋率減少導致水源枯竭問題,以致2008年當地曾持續出現過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災,超過2 000 km2的地表徑流全部枯竭,使人畜飲水面臨極大困難。旱災的持續也讓農田作物無法適時播種,致使越來越多的鄉民不得不外出打工謀生路。
長期粗放的林業管理和隨意的濫砍亂伐已經嚴重消弱了會理縣豐厚的林業資源基礎。
1.2 機制有待健全
改革開放初,會理縣曾有過相對完整的林業管理架構,包括從基層鄉鎮配備的專業林業干部和專職的林業工作人員、林業園區工作站及縣林業局的層級化管理機制。但在政府機構全面改革后,基層的林業人員因為不在編制制度內,按照改革規劃要求,被一次性解除聘任。自此,會理縣基層便再無專業化的林業工作人員與干部隊伍,制約了林業企業的深化改革。
1.3 社會參與有限
林業生產是一項既有市場化特點又有公益性質的特殊產業,往往需要不菲的前期資金和資源投入,且作業周期漫長,價值產出較低。此外,多年來,宣傳推廣相對滯后,多數普通人認為林業相關的生產經營是政府主導、行政化管理。因此,林業企業的改革往往得不到民間的幫助,社會參與度較低[1]。
2 林業區域性發展的主要特點
林業與農業的交叉結合是會理縣最具典型性的特點。自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以來,會理開始大力發展人工造林工程,涉及了核桃、花椒、板栗及油橄欖等經濟植物或果林作物。因此,應對林業企業改革進程中各類障礙和挑戰也需要立足于會理縣特色,找到更具針對性的解決路徑,以實現標本兼治。
3 林業企業改革的主要路徑
3.1 持之以恒夯實現有基礎,完善機構建設
作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資源類產業,林業企業超越既有障礙不能脫離森林這一核心要素。因此,夯實現有林業資源基礎將是現在和未來實現林業改革不斷深入的前提條件。
具體地,仍要堅持“雙禁、雙退、雙改、雙帶”的戰略規劃不放松,堅持對既有天然林的全面保護,不斷擴大人工造林的覆蓋面積,積極退耕還林。對于機構不健全造成基層缺乏專業林業人員的問題,可以先從現有編制內隊伍中抽調一部分專業工作人員或干部充實基層,確保基層林業資源保護工作有人牽頭和落實。
3.2 走多元發展道路,兼顧林業資源保護和脫貧攻堅工作
森林歷來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資源寶庫,而陳舊的管理思想導致了林業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費。新時期,林業企業的改革持續深化既不能重蹈覆轍也不能矯枉過正,而是需要走多元發展道路,兼顧林業資源保護和脫貧攻堅工作[2]。
例如,會理縣現有的核桃林產業扶貧就是一項極富潛力的經濟林改革新道路。當地以現代化核桃產業示范園為立足點,通過聯合中科院、省林科院,選擇性育種了本土優質核桃種苗“會理香酥核桃”“會理白龍1號核桃”“孔明早”等,并已建成0.67 km2核桃基地20個,6.7 km2核桃基地3個,總種植面積超過200 km2。通過建設核心專業合作社、村,已有超過30萬當地鄉民成為涉林農業人口。這種“企業+農戶”的林業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式的新型林業企業生產結構正在全面優化區域林業發展的整體格局。為了給已有核桃產業提供更加扎實的基礎保障,包括果園鄉等在內的鄉鎮正在建設州級核桃采穗圃0.13 km2、縣級核桃快繁基地0.33 km2。核桃林產業逐漸成為會理縣當前和將來深化林業企業改革的標志和典范。
3.3 給予政策性優惠吸引民間力量投入林業發展
資金是林業企業發展的“咽喉”,僅依賴政策性投入易陷入捉襟見肘的困境。因此,給予政策性優惠吸引民間力量投入林業發展十分必要。例如,管理層可以嘗試股份制試點的辦法,推動民間資本進入林業產業。該方式不僅能使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逐漸認識到林業作為基礎性產業的重要價值,也能夠通過資金投入的效益產出密切與林業的關系。
4 結語
目前,林業企業突破改革路上的攔路虎是為早期粗放式發展支付高昂的環境代價。因此,新時期林業企業改革的前提是不斷加大對林業基礎的保護,要在夯實現有基礎的同時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內容的改革手段,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參考文獻
[1]姜曉燕.生態林業建設中推廣林業技術方式分析與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19):18.
[2]元立勛.關于提高造林品質和實現造林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技術研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7(4):15-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