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產品營銷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雖然吉林省農產品銷量逐年提高,但面臨著大多數農戶以個體的身份面對消費市場、吉林省的農特產品存在滯銷的現狀。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吉林省各農戶應利用新媒體,采用消費者“領養”等新手段,積極銷售吉林省的農特產品。
[關鍵詞] 農特產品;滯銷;消費者“領養”手段
[中圖分類號] F3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9-41-2
吉林省是東北地區知名的農業大省,素有“黑土地之鄉”的稱號,近年來出現大量特色農產品滯銷的現狀。隨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媒介已成為社會的主流傳播渠道,將特色農產品依附于此類新媒體媒介進行銷售已是大勢所趨。同時,采用城鎮消費者“領養”等手段,為吉林省特色農產品銷售帶來了很大機遇,也為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起到了推動作用。
1 吉林省農產品銷售現狀
吉林省商務廳組織吉林省企業參加國際交流。為加強吉林省與韓國食品行業的經貿合作,尋找新的合作伙伴和貿易機會,擴大對韓出口,商務廳將組織企業參加韓國首爾國際食品展,2019年5月19—25日(共7天),在韓國一山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參展人員費用14 500元/人。針對農村農委會和農戶個人,費用都較高。因此,目前吉林省的農產品銷售現狀存在信息不多、費用不低的情況。
2 吉林省農產品營銷存在的問題
吉林省有人參、葡萄酒等名牌產品,但是吉林省的大眾農戶還是以農戶個體為主,以農委會為輔,因此農產品銷售自然存在大量問題。
2.1 農產品銷售渠道開發不足
盡管吉林省高校眾多,但是真正從事吉林省特殊優質農產品銷售的人才并不多。人才的缺乏,自然導致銷售渠道有限。有些高校食堂確實和農村建立起對接關系,但是由于領導換屆等原因,存在不穩定性;還有農戶自身的原因,建立穩定關系后,不能保證原有的質量或計較自身的利益等,導致固有的供貨鏈被破壞。
2.2 難以判斷產品標準
對于城鄉的消費者,難以用肉眼來判斷農產品的有機性,即產品的優良度。只能靠長期的信用來保證。這就要求農戶針對單個城鄉消費者,要有固定的銷售地點,建立良好的信用。農戶針對城鄉企事業單位銷售,需要提供權威單位出具的檢驗證明,如海關出具的農產品成分證明,或者農業類高校出具的檢驗證明等,并將城鄉企事業單位的代表邀請到農村進行實地參觀考察[1]。
2.3 特色產品宣傳不到位
吉林省的農產品只在吉林省附近的區域銷售。農產品是生活的必需品,盡管具有很強的替代性,但很多特色產品并沒有得到宣傳,其他省份的消費者知之甚少,國外的消費者更是無從知曉。吉林省每個有名優特色產品的村、縣、鄉應進行大力宣傳,讓外省、外國的消費者把當地的特色產品當成手信產品。
2.4 農戶信息缺乏
盡管吉林省有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等,但吉林省農村特色產品很少是高端產品,吉林省的農戶更是對高端產品的相關信息收集很少,不知如何把農產品推入高端市場。大部分農戶只是能把產品銷售出去,根本沒有將產品進行詳細分類。
3 吉林省農產品營銷問題的解決方案
政府扶持和大型互聯網賣家的借助是解決吉林省農產品滯銷問題的首選。同時,吉林省不僅有豐富的資源,而且吉林省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所以可以借助旅游業來打開特色農產品的銷路,帶動吉林農產品的銷售。吉林省各地的具體情況不同,根據當地的特點,可借助互聯網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量。
3.1 注重人才培養
如今高校重視校企結合,一些學校組織學生針對吉林省農產品的營銷進行社團活動或者利用假期對吉林省的相應村鎮進行考察。還有很多畢業生應聘到淘寶等電商企業,從事農產品宣傳工作[2]。
很多高校重視在校大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在校期間很多學生參加各種國際貿易銷售等技能比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很多學生通過教師帶隊參加相關會議,了解吉林省的特色農產品,并學習相應營銷策略。
3.2 開發固定的銷售渠道
提高吉林省農產品的銷售量,不斷開發固定的銷售渠道是必不可少的。在家庭經營長期不變的前提下,如何克服吉林省農戶的小規模、分散化經營的局限性,搞活農產品的流通渠道,是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的主要措施。
3.2.1 農戶以農委會為單位與城鎮企事業單位對接。多數農戶都加入農委會,以農委會為代表,進行農產品的批發銷售。定期定點送貨,保質保量供應,維系好現有的客戶是農委會的工作重點。
3.2.2 農戶個體單獨聯系城鎮客戶。個別農戶在城鎮成立綠色有機農產品銷售點,供銷一體;或者個別農戶,憑借突出的農產品質量,為城鎮酒店等餐飲企業提供農產品;個別農戶可以走進小區,與物業部門聯系,定期供應綠色農產品[3]。
3.2.3 利用動植物“領養”方式進行營銷。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很多消費者對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需要食用綠色產品,又有很多休閑時間,因此農戶可以把閑置的土地,讓消費者“領養”;農戶也可以把家中幼畜時期的雞、鴨、鵝、豬及牛等家畜,讓消費者來“領養”。
這種“領養”有2種方式:一種是消費者自己動手來養,付給農戶少量的費用;一種是把資金一開始就付給農戶,由農戶代養。尤其是貧困的農村,更能吸引消費者的領養,會讓消費者感到了雙贏,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又幫助了貧困的農戶。
3.3 借助旅游業進行營銷
旅游是農產品銷售的最佳方式之一,尤其是對吉林省周邊不遠的省市。由于傳統節日的增多、假期的天數有限,到周邊的農村觀光是最佳的選擇[4]。
3.3.1 農家樂。很多農家樂集住宿、吃飯及觀光于一身,農家樂的地理位置位于山區,可以爬山、采摘、泡溫泉、騎馬及觀光,可以觀看具有東北特色的二人轉表演,有的甚至可以買到打折旅游景點的門票。 3.3.2 特色民俗?;鹂蛔∷逓橹饕问?長白山的冰屋酒店是亮點。當地特色飲食包括蛟河紅葉谷的特色活魚、燉農家笨雞及當地林蛙等。
2018年是吉林省慶祝農產品豐收的第一個豐收年,參加當天的慶祝豐收活動,觀看滿族傳統的殺豬祭祖的儀式,同時品嘗當地的笨豬肉、有機大米、有機小米及當地特產的水果等[5]。
3.4 加強媒體宣傳
3.4.1 校企結合。針對南方城市深度宣傳吉林省的農特產品,不僅擴大本地企業和吉林省高校的結合;吉林省的農產品銷售企業也要和外省的高校結合,有利于把吉林省的農產品推銷出去。由于南方的很多高校,市場營銷課的學分是考試分數和實際銷售考核分數相結合,因此可在成本低的情況下,成功地把吉林省的農產品帶到南方[6]。
3.4.2 拍攝吉林省宣傳片。聯系各地的媒體工作人員,只要有宣傳美食等農產品的節目,就要把吉林省的農產品介紹出去。例如,中央二臺的《致富經》就是一檔專門宣傳“三農”的節目,要把長白山的人參、榛子與松子、集安的千絲餅和水豆腐以及蛟河的煎餅等通過電視節目宣傳出去。此外,吉林省更有一些特色主食,如粘豆包、玉米面大餅子、飯包及煎餅等,可作為大力宣傳的重點。
3.4.3 借助互聯網等媒介。利用微信、微博及QQ等對吉林省農產品進行宣傳。隨著人們保健產品需求的增加,吉林省綠色有機的保健產品自然大有市場,如人參、鹿茸、林蛙、五味子、蜂蜜及花粉等。借助互聯網銷售,利用忠實顧客的信任度,一定能打開銷路[7]。
3.5 線上線下相結合
以C2C等形式面對國內外的消費者。電子商務等相關專業的村干部進入各個村委會帶領農民開展對外貿易,增強農戶利用電子網絡銷售的意識,擴大吉林省農產品的銷售量。線上的宣傳和線下的實體銷售相結合,增加消費者的信任度,有利于打開銷路。
在政府扶持、農村村委會領導、農戶的努力以及全國各高校的指導下,一定會逐年提高吉林省農產品的銷售量。
參考文獻
[1]王仇,帥文.新媒體環境下吉林特色農產品品牌形象設計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18.
[2]楊泳波.移動電子商務背景下的農產品營銷模式[J].現代營銷,2018(1):160-161.
[3]徐芳蘭,劉珊.特色農產品電商營銷價格策略創新模式研究[J].價格月刊,2018(2):61-65.
[4]郭思齊.青年返鄉創業視角下吉林省農產品銷售模式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8):288-289.
[5]陳旭,杜群英.“互聯網+”背景下吉林省農產品銷售模式探究[J].納稅,2017(18):99-100.
[6]杜群英,陳旭.吉林省農產品O2O營銷模式研究[J].現代商業,2017(30):37-38.
[7]肖琦,劉婷.吉林省農產品營銷4ps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15(25):8-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