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模式相對落后、信息不流暢、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供應鏈流程復雜,作業周期較長。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凇盎ヂ摼W+”大背景,通過對我國主要的幾種農產品供應鏈運行模式進行分析,找出在實際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互聯網+”,提出以第三方物流、農產品電商平臺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電商平臺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0-0036-03
一、相關概念
第一,“互聯網+”?!盎ヂ摼W+”是互聯網思維付諸于實踐的產物,是利用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促進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相互融合,從而使傳統行業有更深度的發展。它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業務體系的更新以及商業模式的重做等,對傳統行業進行升級并完成轉型,從而達到提高經濟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的最終目標。
第二,農產品供應鏈。農產品供應鏈是指農產品批發商將農產品供應者提供的生鮮農產品經過加工等方式,利用各種銷售方式出售給消費者的過程。農戶通過進行農業勞動種植農作物,在自給自足的同時,還進行農產品交易來獲得生活來源,是農產品的種植者、提供者,是農產品供應鏈的起始環節。農產品批發商即通過從農戶以及農產品加工商手里批發農產品商品,銷售給零售商,他們與農產品加工商一起組成了次級批發商的環節,是農產品流入市場的關鍵一環。農貿市場、零售商及連鎖超市等,則是為批發商和消費者提供了一個交易的平臺,這些場所不僅將眾多農產品集中在一起,方便了消費者的挑選,還為批發商之間營造了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可以讓消費者通過比較,買到物美價廉的農產品。
二、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模式現狀及問題
?。ㄒ唬┲饕r產品供應鏈的運營模式
1.傳統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通過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主導市場格局,供應鏈所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更符合流通鏈的含義。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流通不順暢,導致農產品流通效率低下,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極易引起產銷不對路,產品滯銷,以及隨之而來的產量高而質量低,以及農戶投入高回報低等一系列問題。
2.農超對接模式。農超對接是指農戶與超市通過簽訂協議,向超市、便利店等直接輸送高質量的農產品。在農產品流通的過程中,超市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以超市為主導的供應鏈運營模式,具有比較完善的信息系統,對農產品流通過程中一系列具有發展空間的增值服務反應更為敏銳,能夠更為迅速地了解消費者的消費喜好,分析市場數據。農超對接能夠有效地減少農產品供應鏈運營過程中不必要的環節,提高流通效率,確保長期合作的穩定性。
3.以批發市場為主導的供應鏈模式。批發市場作為農戶與零售商之間的重要環節,能夠很好地進行信息傳遞,與前后環節聯系的有效性為整個供應鏈決策的提出提供了幫助。專業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從農戶或者農銷社手中獲得農產品后,集中銷售給零售商,大大增加了農產品的銷售量,擴大了農產品物流。但是,這種運營模式成本較大,大多數批發市場的物流體系也不完善,需要不斷優化。
?。ǘ┺r產品供應鏈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物流專業化、產業化程度較低。農產品物流對于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術的要求較高,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農產品物流還是以自然物流和常溫物流為主,冷鏈技術相對落后,技術運用的覆蓋面較小,而且第三方物流組織的發展也相對緩慢。農產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對商品的新鮮度要求很高,但是當前的供應鏈運營模式中,運輸環節過多,物流技術和物流設備落后直接導致運輸時間的增加,從而會帶來因農產品腐爛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實際的物流運輸過程中,工作人員往往在裝貨卸貨的時候,隨意扔放,粗暴作業,導致農產品出現受擠壓、損壞等情況也極為常見。
2.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力量單薄。現在我國農業核心企業數量較少且規模不大,因此還沒有足夠的能力重構供應鏈。農產品生產跨越了一、二、三產業,過程十分復雜。目前,我國存在一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但這些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影響力還十分有限,且與世界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相比,農產品質量及分銷范圍狹窄,對消費者的需求和價格接受能力不是十分了解,使得產品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造成農產品積壓、周轉率低、資金占用現象十分明顯。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核心企業的主導作用微乎其微,核心企業的能力不足,資金緊張,或者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較弱,直接影響到供應鏈的作業效率。
3.農產品供應鏈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市場中的供應者主要是家庭農戶或者小型農場業主,他們分散經營,種植的規模較小,基本處于以原始種植、自產自銷為主的小規模農業化生產狀態,難以形成農產品供應者與銷售者之間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再加上農產品受自然狀況影響很大,而農戶由于資金短缺,導致其生產經營技術落后、抗自然災害的風險低等特征。分散的農業種植、分散的流通加工,再加上各自獨立的自營物流,大大降低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從而使農產品供應鏈中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4.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化水平落后。很多農產品供應鏈環節的主體對信息技術認識不足,造成了供應鏈各個環節之間對于有價值的信息很難進行交流與溝通,對信息技術應用程度的不一致嚴重阻礙了整個供應鏈中信息技術的發展。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戶手中的農產品滯銷腐爛,而消費者卻買不到成為了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這就強烈地反映出,一是農產品信息化基礎平臺發展落后,建設速度較慢;二是信息化水平不平衡,沒有形成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信息化平臺。這就導致農產品供應鏈中生產和需求的不對稱,信息壁壘越來越嚴重,牛鞭效應愈加明顯,增加了農產品經營者的市場風險。另外,消費信息采集、反饋、分析的遲鈍,也導致農產品新產品開發滯后,影響了農產品供應鏈的持續和發展。 三、“互聯網+”下農產品供應鏈的新模式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能夠充分發揮互聯網對于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使互聯網的先進成果與社會各領域高度融合,不斷地激發社會創造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我國的經濟形態也處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核心企業的不斷變化也使農產品供應鏈的運營模式不斷改變?;ヂ摼W技術的應用保證了農產品的生產、供給、銷售與消費者購買以及中間商節點的所有環節高效運轉,削弱了信息的不對稱性,促進了農產品生產方與銷售方的良好融合。
?。ㄒ唬┮缘谌轿锪鳛橹鲗У男履J?
以第三方物流為主導的新模式即原產地批發市場將分散的農戶生產的農產品集中起來,通過第三方物流,直接輸送給消費者或者輸送到線下的消費實體店,消費者進店消費。首先,這種新模式讓消費者也參與到農產品的生產決策中去。在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中,消費者都是通過與零售商等直接交易來獲得農產品,但是對于整個的生產、加工以及配送的環節毫不知情,因生產加工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及在物流配送過程中影響農產品質量的情況長期存在。
“互聯網+”下的農產品供應鏈使得消費者可以與最前端的生產者進行最直接的交流,消費者的需求各種各樣,可以向農戶提出自己的個性化需求,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直接影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環節,家庭農場以及實地采摘等運營模式給消費者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此外,這種新模式明顯減少了中間的不必要環節,簡化了供需雙方的對接流程,提高了整個供應鏈的流通效率。
?。ǘ┮噪娚唐脚_為主導的新模式
近年來,京東、阿里巴巴、蘇寧易購等B2C、C2C電商企業的興起,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實體營銷模式,這些龍頭企業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無數公司的爭相模仿。農產品電商平臺就是以電子商務企業為核心,通過借助第三方物流的幫助或者自身開發利用的物流配送技術,完成從農產地到消費者的完整農產品輸送路徑。農產品電商物流借助電商平臺,首先能夠保證信息的流通性,消除信息壁壘。其次,以電商企業為供應鏈核心運營極大地減少了流通環節,避免了不必要的流程,同時也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
以電子商務平臺為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新模式將信息流與物流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電商平臺的出現打破了常規的供應鏈模式,供需雙方可以不再受時間、空間的約束,通過以互聯網平臺為中心的虛擬供應鏈模式直接進行交易。農產品供應鏈的無邊界性,擴大了農產品的供給需求范圍,有效地提高了市場資源配置。農戶只要在互聯網平臺上注冊商家,然后將自家種植的農產品放到網上,就可以與有興趣的買家進行交易。而消費者更是足不出戶,登錄電商平臺,瀏覽賣家所陳列出來的商品,通過多家比對之后點擊下單,在家就能收到來自全球范圍內的優質農產品。
四、結語
農產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主要的食用品,品種眾多,需求量大。我國農產品供應鏈起步較晚,現在還處在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比較明顯。我國主要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包括傳統供應鏈模式、農超對接模式以及以批發市場為主導的供應鏈模式,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短板明顯。首先,農產品物流的專業化和產業化程度不夠;其次,農產品供應鏈的組織性較低;再次,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力量單薄,不足以處理意外發生的特殊情況;最后,整條供應鏈的信息化水平落后,信息不流通,信息壁壘嚴重。
隨著社會的進步,“互聯網+”下農產品供應鏈有了新變化,為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捷與良好的消費體驗。農產品電商平臺的出現,以電商企業為核心,消除了信息壁壘,加快了信息傳遞,簡化了供應鏈的運營過程,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交易,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參考文獻:
[1] 顏波,石平,丁德龍.物聯網環境下的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估與控制[J].管理工程學報,2014,(3):196-173.
[2] 紀良綱,劉東英,郭娜.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的困境與突破[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6-22.
[3] 張蓓,楊學儒.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質量安全管理的多維模式及實現路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1):46-51.
[4] 高更君,孫敬軒.物聯網環境下“互聯網+”農業的供應鏈風險評估[J].江蘇農業科學,2018,(16):1-5.
[5] 劉華,黃建初,游文達,林櫻,林芷晴.“互聯網+”形勢下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要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農產品加工,2018,(16):90-93.
[6] 沈鐵松.“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商業生態構建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8,(15):121-124.
[7] 何明珂,王文舉.現代供應鏈發展的國際鏡鑒與中國策略[J].改革,2018,(1):22-35.
[8] 黃思杰.生鮮農產品雙渠道供應鏈沖突與協調管理策略[J].農業經濟,2018,(7):133-13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2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