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快速滲透,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日益緊密。本文基于“互聯網+農業”的研究背景,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進措施,旨在打造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化;電子商務
  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全球信息化交流成為現實,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追捧。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互聯網營銷方式,自20世紀90年代興起以來發展迅速,尤其對于農產品電子商務來說,更是如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網絡強國,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溝通城市和農村的橋梁,能夠極大拓展農產品市場銷售空間,對提高農業生產效能,促進產業興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
  1.發展農產品電商能夠有效突破產品交易的物理限制
  我國農村區域遼闊,農產品類型多樣、豐富。但是基于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大量優質農產品難以與市場有效對接,加之農民市場意識淡薄,使得農產品滯銷事件頻發,給農民帶來了極大損傷。因此,建立一種新型的營銷渠道尤為迫切,農產品電子商務應運而生。與傳統互聯網營銷方式相比,農產品電商不受時間和地域的時空限制,能夠幫助農民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目標市場,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利益。
  2.發展農產品電商可以最大程度化解雙方交易的信息不對性
  與傳統銷售渠道相比,消費者獲取產品信息,只有到現場臨時交割時才能部分獲取,對于產前、產中、產后信息知之甚少,由于流通環節較多,甚至對于農產品銷售者本身來說,也是難以追溯其銷售農產品的全部信息。而通過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渠道,買賣雙方借助互聯網銷售平臺,可適時的了解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部生產過程,包括生產條件、生產方式、生產環境、農藥使用、病蟲害防治等眾多信息,使得消費者消費更加放心。同時,通過互聯網雙向溝通渠道,買賣雙方可以隨時進行信息交互,農民可以及時了解消費者需求,提供更多綠色化、個性化的農產品生產,倒逼農業生產方式不斷轉型。
  3.發展農產品電商可以顯著提高農產品市場交易的效率
  農產品電子商務由于其信息交互的便捷性,農民能夠直接面對市場進行交易,可以大大減少農商品流通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使更多利潤留給農民。同時,借助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成本低等特點,農民可以通過農產品電商平臺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宣傳和推廣,不僅利于農產品品牌的打造,還可以節省大量廣告成本,提高營銷效率。同時,農民還可通過交易記錄查詢建立客戶檔案,根據消費者信息反饋,對生產產品進行結構優化,使更多潛在客戶變為現實客戶,實現良性循環。
  二、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電商網絡基礎設施發展不充分、不平衡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與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息息相關。雖然我國在農村信息化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但是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信息化建設參差不齊,導致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極不平衡。尤其對于經濟落后地區來說,有些地區網絡覆蓋沒有實現全域覆蓋,農戶接受網絡較少,對網絡的了解、接受程度還比較低,更無從通過電商渠道來進行農產品的銷售。另外,有些地區雖然網絡普及程度高,但是由于農民缺少培訓,大量資源設施得不到充分利用,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
  2.農產品品牌化與標準化建設緩慢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一個顯著優勢就是可以突破時空限制,面向整個市場進行銷售,因此,對于平臺上銷售的產品來說,應該符合一定的標準和規范來滿足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但是對于廣大農戶來說,由于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生產標準不統一,不同產品批次的規格、類型、批次、質量等可能難以保持一致,在面向市場銷售時極易產生售后及消費糾紛,從而影響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正常運轉。在品牌建設方面,大多數農業生產主體品牌意識淡薄,不懂得如何經營品牌、對品牌進行有效宣傳、打造和運營,使得農產品同質化程度高,附加值低,銷售困難。
  3.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缺乏先進要素支撐
  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營銷手段,技術含量高,對計算機操作、網絡基礎知識要求較高。但是在現實當中,農村地區由于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都是老人、婦女、兒童,對信息和網絡了解不夠,有些人甚至不會操作電腦,更不用說進行產品照片的處理、產品信息的發布以及進行電子支付等資金流的操作,導致農產品電商發展緩慢,無法發揮效應。另外,農產品進城需要強大物流的保障,包括冷鏈物流的建立、冷庫的建設、物流的便捷高效,否則都會影響農產品的及時交易。對農民來說,由于缺乏良好的投入渠道,金融支撐不足,加之農村物流條件落后,使得部分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緩慢。
  三、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對策措施
  1.繼續加大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完善的網絡設施是支撐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因此,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快發展,首先應持續加大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信息化程度。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包括大型網絡的環境改善,同時也包括農民個體家庭網絡的覆蓋和普及,其中,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作用尤其重要。對政府來說,應及時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及措施,保證網絡建設的全覆蓋,結合當地資源環境條件及地理區位特點,對路、電、網等基礎設施進行整合利用,發揮最大效益。對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的地區,也可通過免費資源共享、設備共享等方式,加強部門合作與聯動,提高農民從事農產品電商的積極性。對前期發展較好的農業經營主體,可適當采取激勵,從基礎設施配套方面進行資源傾斜,充分發揮其典型示范帶動的作用。
  2.促進農產品生產向標準化、品牌化進行轉變
  促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品牌化,是加快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農業生產主體,尤其是規模化經營主體,針對農產品不同類型,依據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對接接軌國際標準,生產更多優質、綠色、安全的農產品。地方政府可以整合有關力量,組織農技專家、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力量,深入基層指導培訓標準體系建設。二是加快推進農產品牌化建設。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農產品的消費逐步由數量消費向質量消費進行轉變。地方政府應把握時代潮流,因地制宜的引導農民開展“三品一標”認證,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對發展較好的生產主體予以獎補,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實力。
  3.形成合力,構建多要素支撐保障體系
  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健康良性發展,既需要基礎設施的良好配套,又需要技術、人才、金融、物流等先進要素的支撐。首先要加大本地區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儲備,針對頭腦靈活、年齡結構小的生產群體,要加大培訓力度,安排專業人士定期定點開展開展知識培訓或電商講座,促進本土人才轉型,同時又要充分利用優惠政策吸引外來力量發展農村電商,為本土人才作出典型表率。二是要不斷推動農產品電商現代化物流體系建設。科學規劃,多方式建立農業物流運輸平臺,優化物流線路,提高配送效率。三是要不斷健全移動網絡支付體系,尤其針對涉農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生產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金融、貸款、擔保等方面加以支持,為農產品電商發展解除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陸劍.農村電子商務在江蘇省精準扶貧中的需求與制約因素研究[J].中國市場,2018(30):26-27.
  [2]李正章.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云南鄉村振興的對策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19):129-1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039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