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居家養老上門服務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家庭模式的轉變,解決養老問題成為當前國家和社會的主要難題。本文以溫州為例,探索在互聯網背景下建立以“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居家養老新模式,作為機構養老和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以解決社會養老難題。
關鍵詞 互聯網 養老 上門服務 模式
中圖分類號:F72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家庭模式的轉變,解決養老問題成為當前國家和社會的主要難題。溫州作為全國民政綜合改革試驗區,正在大力推進各項民政事業改革,在這個過程中,養老問題尤為突出。本文以溫州為例,探索在互聯網背景下建立以“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居家養老新模式,作為機構養老和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以解決社會養老難題。
1溫州養老服務體系現狀
1.1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
溫州市老齡辦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市老年人口(60周歲以上)達145.5萬人,占總人口的17.56%,比去年同期增加5.9萬人。全市人口高齡化發展趨勢迅猛,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由2008年底的19.43萬人升至22.51萬人。目前,全市老齡化程度最高的是鹿城區,老年人口占比達到了20.21%,其次分別是甌海區(18.88%)和文成縣(18.25%)。
1.2養老機構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我市目前的養老體系建設尚不能滿足大部分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需求,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養老機構355家,養老床位45285張,其中護理型床位22617張,平均每百位老年人擁有床位數只有3.1張,這與日益增長的老人數量存在較大缺口,很多地方仍存在養老機構一床難求現象。
1.3養老機構和家庭保姆費用高,且只能滿足老人一般需求
當前,社會養老機構費用普遍較高,床位費用基本上在5000元以上,還不包括其它護理費用。而且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缺乏子女的關照,養老院漸漸變成了“孤老院”,這使得老人們在養老院雖吃穿不愁,但心理卻得不到慰籍。此外很多子女為老年人雇傭家庭保姆,但雇不到合適的家庭保姆、家庭保姆服務不專業、費用高等問題更加顯著。
1.4社區養老服務存在諸多問題
溫州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全市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近3800家,但現實情況要么是服務單一,只提供配、送餐服務,不能滿足居家養老服務的總體需求,要么是很多社區居家養老照料中心沒有用到實處,有的成為棋牌室甚至已經荒廢,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還不能發揮真正的養老功效。
2“互聯網+”背景下新型養老模式介紹
本項目借助共享經濟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主要面向各社區的老年家庭,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疾病康復、生活照料、健康護理、家政服務等為主要內容,以“線上預約”和“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使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專業的菜單式養老服務。
2.1服務內容
居家養老上門服務主要服務內容為日常生活照料,包括助餐、起居、衛生、助浴、代辦、清洗等服務內容。此外還可以根據服務公司的規模和人員配置,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日托養老服務、醫療康復服務和精神慰藉服務等。
2.2服務流程
用戶可以通過APP、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各種網絡工具線上預約的方式進行咨詢和預約,專業人員對用戶的身體和家庭情況進行專業評估,制定詳細生活照料和醫療康復等服務方案,并提供上門服務。
2.3服務模式
一是志愿服務。服務公司可以依托溫州市民政管理學院養老志愿服務隊,定期組織在校大學生參加社區養老志愿服務。學院下屬溫州東方匯心社會服務中心是溫州高校第一家由在校大學生通過市民政局正式注冊成立的公益性社會組織,成員近200人,多為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主要面向各社區的老年家庭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的養老志愿服務。中心每年組織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近50次,服務對象人數可達14000余人次。
二是政府購買服務。對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60周歲以上失能、失智老人,政府給予養老服務補貼。服務對象可向其戶籍所在的民政部門或民政授權部門提出申請并經綜合評估后,確認為政府購買服務對象。服務公司通過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為目標客戶進行服務。此外,服務公司還可以通過與政府和社區合作,依托原有的居家養老照料中心,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為社區老人提供定點和上門服務。
三是市場服務。有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自愿自費購買服務的服務對象,通過網絡平臺購買服務,由服務公司指派專業服務人員提供有償服務。
3新型養老模式的目的和意義
新型居家養老模式符合黨和國家發展老齡事業、關注民生的方針和政策,是一項重要的為民辦實事工程,也符合民政部門發展居家養老為基礎的實際情況,投資較小、啟動迅速,老年人受益面大,是服務老年群體、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同時,這種新型養老模式適應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征,也有利于減輕子女的負擔和壓力。
通過項目的實施,可以解決老年人不去醫院、養老院的“中國式養老”難題;解決在養老院養老親情淡泊的問題和傳統家庭養老服務不足的難題;解決找不到老人家庭保姆、家庭保姆費用高和服務不專業的難題;可以讓大部分老年人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提升中國養老服務整體水平;可以通過O2O平臺,增加就業崗位,為專業醫護人員和社會其他養老護理人員提高收入。
4創新創意點分析
?。?)模式創新。借助共享經濟模式,以互聯網服務平臺為紐帶,以“線上預約”、“線下體驗”和“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同時建立智能化居家養老體系,形成一種“系統+服務+老人+終端”的智慧養老服務模式,建立老年人信息數據庫,實現護理人員、老人、子女、服務中心、政府多向互動、主動監測,通過平臺助力智能化居家養老,實現養老服務供求信息無縫對接。
?。?)服務創新。依托高校、社區、醫院、養老機構等,有效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實行“線上+線下+上門”的方式提供最專業、最全面、最便利的養老服務。
?。?)渠道創新。采取“志愿服務+政府購買服務+市場服務”的多渠道形式運作,業務涉及更加廣泛,品牌推廣更有成效,服務對象更加全面,并有效控制成本,保證長期有效運作。
參考文獻
[1] 溫州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溫州市2017年老齡事業統計公報[Z].2018-03-05.
[2]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Z].2011-12-15.
[3] 國務院.“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Z].2017-02-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