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農村電子商務是轉變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文章以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淘寶村為例,通過實地調查和訪談,對黃松甸村農產品電商產業發展的現狀、經營模式和當前遇到的困境進行了分析,發現缺少電商人才、農產品單一、品牌效應不突出等問題,從而提出了農村電子商務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吉林省;農村電子商務;淘寶村;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724.6;F259.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0-0364-01
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對農村電商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農村電商環境明顯改善,農村電商也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特別是以“淘寶村”為代表的農村電商經歷了噴井式的快速增長。根據阿里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12月底,“淘寶村”的數量已達3202個,“淘寶村”模式的農村電商已經成為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在提升城市形象、拉動農民經濟收入、打造本地農產品品牌、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就業途徑和人才培養、促進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
截止2018年12月底,吉林省“淘寶村”的數量為4個,分別是蛟河市黃松甸鎮黃松甸村、磐石市取柴河鎮王家村、昌邑區孤店子鎮大荒地村和龍潭區江北鄉棋盤村,從“淘寶村”的數量上來看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和中部省份,這也反映出吉林省農村電商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并沒有完全形成農村電商的產業化、集群化。
一、黃松甸淘寶村發展現狀分析
1.品牌優勢
黃松甸鎮位于蛟河市區東50公里,它是長白山脈延續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海拔474米,地勢高寒,無霜期較短,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晝夜溫差較大,這些自然條件是種植上品黑木耳的必要條件,因此,黃松甸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被譽為“中國黑木耳之鄉”榮譽稱號,黃松甸黑木耳也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使得黃松甸成為全國知名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和集散地。2017年黃松甸的食用菌產量是3.15億袋,產值可達9億元。
2.政府支持
黃松甸村是2017年被列入中國淘寶村的,在2014年以前基本都是依托當地的黑木耳大市場進行線下交易,2014年開始,當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保障、人員培訓以及品牌塑造等方面進行支持,帶動一批思想活躍、有能力、敢干的農民開始進入電子商務銷售模式。截至2018年,全鎮各類網店達到100余家,微商達到500余家,線上直接交易額突破5000萬元。
3.發展模式
黃松甸淘寶村模式總結為:“由開始的’農民自發創業+政府引導服務’發展為’網絡+公司+農戶’,其中農戶是發揮主導作用的主體,公司是農村產業化的基礎,電子商務平臺則是產業化發展的引領力量”。[2]這種模式可以看成淘寶村的標準模式,產業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依托電商平臺才能將市場做大做強,電商平臺是產業發展的工具。
4.電商人才欠缺
近年來,政府一直對農民開展了一些電商方面的培訓,像電商基礎知識、主流電商平臺的使用等,黃松甸大部分農民已具有一定的電商平臺操作經驗,但經營效果參差不齊,很多人還是靠著經驗在運作,在面對不斷發展的互聯網時,農民缺少運用創新的互聯網營銷意識和手段來提高自己的經濟收益,人才短缺已經成為阻礙農村電子商務持續健康發展的攔路虎。
5.農產品種類單一
黃松甸90%的農民種植黑木耳,5%的農民種植木靈芝,農產品種類較少,導致網店商品單一;農產品生產過程和農產品上行缺少標準化,影響農產品質量;農產品缺少深加工,農產品的附加值低;農民的品牌意識不高,農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市場競爭力不強,缺少創新,可能會發生低價惡意競爭。
二、黃松甸淘寶村發展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黃松甸的農村電商氛圍已經形成,政府應繼續加大政策支持,根據地域特點制定頂層設計,將電子商務中各環節進行細化分工,建立相關機制,全方位保障農村電子商務持續發展。多渠道推廣品牌,繼續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農產品上行提供堅實的后盾,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市場的監督力度,嚴把質量關,盡快完善農產品溯源系統,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度,增加客戶粘性,為農村電商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2.優化農村電商配套設施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黃松甸的產業鏈基本成型,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要想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政府以農業數字化為出發點,從技術和資金給予支持,繼續完善農村電商配套設施的建設,提高網絡質量,增強農民觸“電”體驗,完善城鄉配送服務網絡,縮短農村電商生產與銷售的距離。
3.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
農村電商人才短缺和人才水平不高是現在農村電商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要建立長期的人才引入機制,提高電商整體水平,通過免費提供電腦、辦公場地、辦理貸款等優質創業條件,來鼓勵電商人才返鄉創業,通過系統、定期、按需等多種形式的培訓來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電商運營的需求,聯合中高職院校培養電商人才,抓住能留在農村的潛在目標,提前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4.加強品牌化建設
農產品的品牌化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主要途徑,也是避免同質競爭的手段之一。農產品從業者應將農產品的品質和服務作為品牌化的內在價值,通過各種媒體形式進行品牌推廣,同時,結合消費者實際需要,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商品和服務,達到搶占市場的效果,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品牌效應。[3]
參考文獻:
[1]李方玉,崔勁松.吉林市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4):15-16.
[2]汪向東.沙集模式引發的思考[N].企業家日報,2014-06-21(W03).
[3]杭州市余杭區統計局課題組.農村電商方興未艾發展升級大有可為——杭州市余杭區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8(7):37-4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54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