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今年咋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當前,隨著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深入開展,互聯網的基因正逐步滲透到我國鄉村的各個角落,讓更多貧困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農村逐步成為現實,農村電商發展已進入快車道。
近日,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電子商務行業分院副院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電子商務專家李建華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9年我國農村電商發展將面臨4大趨勢,順勢而為,應注重“商品化”“品牌化”“本土化”等策略。
發展農村電商要解決好4個問題
發展農村電商不僅要做好工業品和消費品下鄉的下行問題,更要做好農產品走進城市的上行問題,最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農產品上行須成為農村電商的核心: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農產品上行的比例仍比較低,對農產品的認識不夠清楚透徹。農產品上行就面臨著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薄弱、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專業人才、農村物流企業資金不足等問題。
2.部分農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要從“一村多站”向“一站多業”進行轉變:一站多業就必須整合多方面的資源,除了讓站點成為上行和下行的重要通道以外,還要疊加業務,讓站點從“惠民”“便民”向“富民”轉變。
3.農村電商人才瓶頸有待突破:我國農村電商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所以農村電商人才難找、難留和成本過高等難題,嚴重困擾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
4.農村電商生態體系亟須完善,要打造農村電商“自生態”,建立電商服務體系:這就需要大量的軟件開發、倉儲快遞、冷鏈物流、攝影美工、追溯防偽、人才培訓、金融服務等產業鏈上的優秀服務企業。同時,還要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品牌注冊、營銷推廣、人才培訓等多個公共服務。
今年我國農村電商4大發展趨勢
1.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電商發展帶來新機遇:農村電商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和城市資源要素雙向流動,并初步形成了農村電商的新興業態,為鄉村振興注入巨大活力。
2.農村電商模式進一步演化:主要表現是零售與批發并重、社交電商與社區電商異軍突起。農村電商的市場規模在擴大,模式不斷演化,由單一的網絡零售向網絡零售、網絡批發并重轉變,從傳統電商向社交電商、社區電商并重轉變。
3.電商扶貧的實踐路徑日益多元化:主要表現是“賦能”貧困主體、賦能產業。各大電商平臺依托自身資源優勢,探索各具特色的電商扶貧模式。
4.農村電商將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諸多電商企業開始向農業產業鏈深度進軍,進一步推動農業標準生產、品牌銷售、產業經營;農村電商助推農業產業和市場需求更對稱,從而倒逼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產品品質;農民角色發生變化,改變農民單獨生產、原材料供應的角色,向加工、儲藏、物流、銷售及電商服務配套產業延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4 大策略助力農村電商更好發展
1.“商品化”發展策略:發展農村電商的前提是商品化,必須跨過農產品商品化這道坎,必須要有標準化的農產品,才能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高占有率,真正讓“農產品上行”成為現實和可能。
2.“品牌化”發展策略:電子商務的發展讓區域農林產品迎來了品牌化的黃金時期, “三品一標”的農林產品完全可以率先借助互聯網,低成本、高效地樹立自己的“互聯網品牌”。
3.“電商化”發展策略:發展農村電商,必須推進電商與農業深度融合,推動電商與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4.“本土化”發展策略:首先,加強“本土化”的頂層設計,要有高度、有視野,與國家電子商務和省市電子商務發展規劃一脈相承;還要接地氣,有可操作性。其次,加強本土企業的“電商化”和“本土化”電商平臺的培育,注重“本土化”電商的教育培訓。最后,做好“本土化”電商還需要不斷完善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只有通過“本土化”發展策略,將一系列的外在推動力轉化成農村電商的內生發展力,農村電商才會持續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