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公益林管理問題及對策淺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得到了不斷提升。本文分析了生態公益林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通過提高生態公益林信息化管理水平、創新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加強生態公益林管護力度、科學合理經營生態公益林,研究了生態公益林管理模式的建議對策,從而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信息化管理;補償機制
生態公益林對維護生態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生態公益林管理,促進林業持續健康發展,對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公益林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生態公益林在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生態公益林既是森林資源的主體,又具有重要的生態效益。政府具備對生態公益林業務體系統一調配、管護、檢測和規劃等整體與協同性,能夠有效避免重復性工程。因為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形成了權責一致的組織管理體系,由政府部門嚴格把控管理目標統一明確。另外,中央財政森林生態補償機制,既穩定了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資金鏈,同時又調動了人民群眾對保護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還通過制定生態公益林法律法規增強了人民群眾對保護生態公益林的信心與決心。
雖然在生態公益林管理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在一些問題上還具有明顯的上升空間。首先,生態公益林組織管理機制的落實與執行不到位,很多地方政府并沒有將林業部門制定的考核目標納入到政府日常戰略發展工作中,與此同時,地區林業機構和管護隊伍建設不完善,也限制了生態公益林管理目標的落實與執行。其次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有待深化完善,生態公益林的生態補償效益的資金渠道過于單一,補償標準的制定存在片面性,沒有綜合考量不同地區的林業情況和經濟情況,難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林業部門管護的難度。最后,生態公益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較低,數據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共享性較差,制約了生態公益林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二、生態公益林管理模式的建議對策
1.提高生態公益林信息化管理水平
強化生態公益林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對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遼寧省北票市生態公益林管理辦公室聯合相關部門,首先,將界定書以及生態效益補償信息納入到信息管理范疇,明確生態公益界定書內容、生態效益補償對象和生態效益補償金額等信息,同時引入生態區位信息,并科學的分類管理。建立區位管理體系,為生態公益林的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其次,加強與森林資源檔案管理的關聯性,完善信息共享和交互,避免重復性建設,并加快林業空間數據庫建設,信息技術可以展示生態公益林的空間分布特征與不同區域之間的拓撲關系,有效協助政府和相關林業部門進行資金和技術規劃。最后,建立生態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統,利用GIS技術的動態資源數據和豐富的內容,技術人員對生態公益林動態進行全天候檢測,同時在網絡平臺發布信息,提高生態公益林工作的透明和公開性,發揮社會輿論監管作用。
2.創新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
要想有效解決生態公益林建設融資渠道單一的問題,就需要創新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深化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地區的經濟情況和林業情況。例如,首先建立權、責、利相統一的公益林投資體制,對于生態公益林直接或間接受益的單位,視實際情況從經營受益款項中征收一定比例的補償費用,再投入到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建設中。其次,建立健全的生態環境損害經濟賠償制度,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范圍、責任主體、索賠主體和損害賠償解決快速解決途徑,與相關部門制定綠色快速通道,落實執行損害賠償生態公益林的資金管理。同時建立賞罰機制組織群眾進行全民監督舉報,堅決嚴厲打擊侵害生態公益林不法分子。最后,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林下旅游經濟,選址在風景優美、具有歷史文化背景和交通便利地區開展生態旅游,實現旅游業反哺生態公益林模式,促進生態發展、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全面提升。
3.加強生態公益林管護力度
實現生態公益林的可持續經營,還需加大生態公益林管護力度,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將保護生態公益林工作提上日程,完善管護機制,從而早日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例如,加快完善基層林業站隊伍建設,聯合各大高校邀請專家學者或經驗豐富管護人員進行培訓,教授先進的林業管護理念,強化封山育林、病蟲害檢測以及森林防火等技術的支持,全面提升生態公益林管護隊伍的綜合素質,同時提高生態公益林人員的薪資和福利待遇,減少生態公益林人員流動,并積極拓寬林業技術人員補給渠道,調整生態公益林管理人力資源結構,提升管護隊伍整體水平。另外,優化林業管護人員管理模式,相關部門積極擔負起自身的責任,加強對管護質量的定期檢驗,嚴格規范從業人員的管護行為。
4.科學合理經營生態公益林
生態公益林對地區社會經濟建設發展有著積極重要作用,對生態公益林的規劃、保護和科學利用非常重要,關系到區域生態安全。生態公益林是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中樞神經,因此,要對生態公益林進行科學合理地經營。例如,加大對生態公益林的巡查檢測保護工作,管護技術人員定期進行維護保障生態公益林不受人為破壞,確保生態公益林完整和面積不減少。同時生態公益林管護技術人員對低效低產的公益林進行更新改造,抽行套種、林下種植和漸伐更新等手段逐漸提高生態公益林的質量和環境適應能力,多樹種的種植增加林帶的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公益林景觀。另外,加強媒體輿論宣傳教育,以群眾喜聞樂見的繪畫、剪紙等手段增加廣大群眾保護生態公益林的氛圍。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工作還需積極發揮社會輿論監管作用,建立經濟反哺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加強對管護質量的定期檢驗,同時嚴格規范從業人員的管護行為,從而提升生態公益林的保護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孫殿東.森林資源的培育與合理開發——以吉林省集安市頭道鎮林業工作站為例[J].吉林農業,2019(06):101.
[2]宋浩.淺析公益林市場化的法律問題——基于浙江省桐廬縣、縉云縣公益林的調查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9(08):80-8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8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