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4-0124-02 中圖分類號: S435.32;S532 文獻標志碼: B
摘 要:針對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從不同層面提出了解決辦法,并著手于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強化馬鈴薯的種植質量。
關鍵詞:馬鈴薯;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是一種常見的農作物,種植面積較廣。傳統的種植方式中,馬鈴薯的種植較為粗放,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對于馬鈴薯種植戶來說,生產者沒有或者很少進行輪作、流動資金投入少、憑想象操作,短時間迅速擴大規模,污染了土地,為將來埋下隱患;管理尚未成型,老板外行多,操作農民工多;面對快速增長的成本,不是從管理和資本角度消化成本,而是選擇“偷工減料”,導致馬鈴薯的種植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馬鈴薯的種植技術逐漸得到優化。馬鈴薯的種植管理要求重新整合,用好種、好肥、好藥、好法,探尋馬鈴薯的可靠種植管理方案?;隈R鈴薯的技術與選擇,強化種植的有效性,對病蟲害的預防與治理提供行之有效的措施,盡可能多地規避病蟲害,保障馬鈴薯種植的健康化。
1 馬鈴薯種植技術
1.1 品種選擇
在對馬鈴薯的品種進行選擇時,應注意脫離毒性,保障品種的無害。馬鈴薯品種達到上百種,且主產區均有其代表性的品種。例如,甘肅、寧夏產區的一點紅、青薯9號、青薯168,河北、內蒙古產區的克新1號、夏波蒂、中薯系列,早大白系列、荷蘭系列,黑龍江產區的克新十三、荷蘭七號、荷蘭十五、尤金885、延薯等。每個品種薯型不一,顏色不同,受眾不同,流向也有區別。品種過多,對馬鈴薯期貨合約的設計造成了較大的難度。應結合當地的土壤性質、環境差異等合理地選擇品種,保障品種的選擇契合土地的營養供給與抗病需求[1]。
1.2 切塊催芽
切塊催芽是指馬鈴薯在種植之前要進行處理,采取切塊的措施,讓每一塊馬鈴薯在切塊后都存有嫩芽。切塊后暴露在空氣中的部分很容易被細菌感染,此時就需要藥物作用,通過多菌靈勾兌干凈的水,將配比后的藥物用于馬鈴薯切塊之后的消毒,以此減少嫩芽的發病率,提高發芽率,并進一步綜合強化馬鈴薯的存活率。切塊后的催芽活動能夠減少后續種植上存在的風險,奠定了風險管理的基礎。
1.3 田間管理
除了對馬鈴薯本身進行消毒處理外,還應注重田間環境的管理,其中起壟、松土、澆水等環節均會影響馬鈴薯的種植效益,此時應改變種植隨意化、“靠天收”的習慣。先對氣候環境有一定的了解,而后觀察土壤的性質,結合土壤與環境的溫度、濕度等,進行合理的灌溉與施肥。同時要注意完善除草等細節性工作,可參照相應的科學技術,了解不同溫度環境下的灌溉要求,使得馬鈴薯能夠得到均勻的水分供給,減少不規律生長的可能性。播種時間也應該依據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來決定,可通過測量土壤溫度,為馬鈴薯提供較為優越的田間生長條件。
2 馬鈴薯早、晚疫病的防治
2.1 馬鈴薯早疫病的防治
早疫病是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類型之一,主要表現為大量的細小斑點。發病初期很難引起農戶的注意,隨著病情的不斷惡化,馬鈴薯植株就會出現枯萎。導致這一病害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馬鈴薯的水分不足或生長溫度不適合。針對這種病癥,需要進行適當的澆水和施肥,加強對馬鈴薯生長情況的監控。一旦出現病癥,應及時采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馬鈴薯得到健康的生長。
2.2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
導致馬鈴薯出現晚疫病的主要原因是地表的潮濕度過高,在不同的地區,晚疫病的表征也存在一定的區別,但是它們具備一項共同的特征,即在馬鈴薯的葉片下面會出現綠色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這種斑點會擴散到整個馬鈴薯植株。在馬鈴薯播種時,一定要選擇適宜的天氣條件,盡可能地避免在陰雨天氣種植,以免種子出現變質的情況,結合馬鈴薯的生長情況適當地施肥和用藥[2]。
3 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3.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防治措施,通過對種植過程的控制與管理,對馬鈴薯的病蟲害進行防治。在選擇品種時應首先考慮其抗病的能力,如脫毒馬鈴薯品種可以有效抵御病蟲害的入侵。
在種植前對品種進行檢疫與挑選,同時進行殺毒滅菌處理,有效提高種子自身的免疫能力與抗病蟲害能力。在栽種過程中,加強管理與監測,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并及時有效地控制病蟲害。另外,在馬鈴薯的種植基地進行合理的輪作換茬,提高馬鈴薯抗病蟲害能力的同時提高其產量。加強田間管理,在馬鈴薯收獲后對土地進行深翻,不僅能夠蓄水,還可以將地下的螻蛄、金針蟲等害蟲有效地消滅。對田地實行配方肥的施放,及時清理田地里的雜草并集中處理銷毀。
3.2 藥物輔助
防治馬鈴薯病蟲害的另外一種常見方式是藥物治療,這種方式大多數時候不建議采用,即使采用也要控制好用藥量與濃度。采取丙森鋅、代森錳鋅、王銅等藥劑進行預防治,采用銀法利、抑快凈、百泰等藥劑進行治療。對于藥物防治,只能將藥物作為輔助治療,注意不能因為用藥過量妨礙馬鈴薯的自身生長。為了全面配合我國無公害糧食作物的政策,應盡量減少藥物治療,重點以預防與生物治療為主。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符合綠色發展的理念,應大力推崇與實踐。生物防治對環境的危害小,基本不會留下藥物殘留且對馬鈴薯的危害也比較小。了解馬鈴薯病蟲害的天敵,通過人工的方式進行培育,利用其天敵對病蟲害進行捕殺。比如利用玉米和谷子等農作物作為茬口防治地老虎、蠐螬等病蟲害對馬鈴薯的危害,也可以利用七星瓢蟲與食蚜蠅等捕食蚜蟲。同時可利用高科技的手段防治病蟲害。比如采用燈光誘殺法,保持合理的距離放置誘殺燈,利用蟲子的趨光性進行捕殺,不僅沒有危害,還起到了一定的預防作用。
綜上所述,現階段馬鈴薯種植技術已經在科學管理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應注重對病蟲害的預防,及時控制病蟲害的發生面積,關注田間管理等細節性工作,從不同的視角對馬鈴薯進行管理分析,確保馬鈴薯按照預期的標準要求生長,提高產量的同時保證其質量。
參考文獻:
[ 1 ] 楊毅.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方案探索[J].農業與技術,2016,36(22):115.
[ 2 ] 蔡桂英.淺析馬鈴薯的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6,36(11):99-128.
(收稿日期:2019-03-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