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城市近郊區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都市農業是當前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和發揮城市近郊區區位優勢的有效途徑,但在開發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尋求合適的發展模式對城市近郊區都市農業園區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在總結國內外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探索適宜我國城市近郊區都市農業園區的發展模式,以推動我國都市農業園區規劃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
  關鍵詞 城市近郊區;都市農業;農業園區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8.060
  近年來,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協同發展,城市近郊區成為城鄉交接地帶空間結構變化最劇烈、土地景觀轉變最快的地區。開發過程中,面臨諸如土地破碎、資源浪費、耕地流失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先期規劃不到位、建設模式不聚焦、開發運營不規范等。都市農業因具有集約化、開放化以及功能多樣化等多種現代化形式,成為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及發揮城市近郊區區位優勢的有效途徑。在2016年我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都市農業成為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的新興產業。隨著城市近郊區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都市農業逐漸與旅游業、服務業等緊密結合,日漸形成產品多元化,生產、加工到消費休閑的經營一體化[1]。研究基于國內外城市近郊區都市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分析各模式的特點與規律,根據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需求,提出適宜我國城市近郊區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為我國城市近郊區的開發提供借鑒。
  1 都市農業相關概念釋義
  都市農業這一概念最早在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農會報》中提出,由于各國發展都市農業的軌跡不同,當時沒有統一對都市農業的準確定義。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率先提出,都市農業是指處于大城市邊緣及間隙地帶,依托城市科技、人才、資金、市場進行集約化農業生產,供給城市居民以農副產品、休閑娛樂以及多種消費功能的現代農業。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關于都市農業的定義有了進一步明確,即都市農業是指通過生產、加工、運輸、消費等一系列完整的經濟過程為城市提供農產品和服務,體現出其在城市周邊地區發揮的經濟和生態功能。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提出,都市農業的內涵不斷創新,發展也越來越多元化,如今已將農副產品生產與都市文化、觀光休閑、旅游環保、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等功能融于一體,呈現出城鄉融合性、功能多樣性、生產集約性、發展理念先進性、準公共產品公益性、開放性等特點[2]。
  2 國外都市農業發展模式與研究現狀
  2.1 以經濟功能為主的美國模式
  美國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主要分為4類[3]。1)社區農園,以社區居民開展農作物種植為主,一般面積較小、品種單一;2)市民農園,由農民和市民共同生產經營的一種形式,參與者共同分擔生產成本、風險及盈利,農民提供耕地和種植管理,市民提供資金參與耕作;3)教育農園,以展示動植物、耕作養殖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為學生和農業工作者提供相關的農業知識,達到農業知識普及、農技教育的目的;4)商業農場,以農產品生產、農耕服務、農業休閑娛樂等活動為主,滿足市民對蔬果的需求。
  2.2 以生態、社會功能為主的歐洲模式
  2.2.1 德國模式
  德國的都市農業以市民農園為代表,得益于政府建立的“市民農園”體制,每戶市民擁有一小塊荒丘作為自家的“菜園”,政府不干預經營,但產品不允許出售,能充分實現市民蔬菜生產的自給自足。
  2.2.2 法國模式
  法國的都市農業以家庭農園模式為主,并以家庭農園協會為載體。園區通常設在距市區較近、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委托與租借的方式為城市市民提供農業休閑體驗以及景觀游憩功能,此外還能安排就業。
  2.2.3 荷蘭模式
  荷蘭是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市民都有農業發展的責任。該國特有的交通海運和氣候條件優勢,使得花卉、蔬菜及奶類等食品能高度集約化生產。此外,該國的都市農業強調農業與環境、自然的協調發展。
  2.3 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功能的亞洲模式
  2.3.1 日本模式
  日本的都市農業主要分為3種模式[4]:1)觀光農業,以田園為主吸引游人參觀體驗,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2)設施農業,以現代化的農藝技術為手段,生產無公害農副產品;3)特色農業,依托農業集團建設一些有特色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2.3.2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都市農業以農業科技園為主,注重農業與高科技的結合。一種是現代化集約的農業科技園,國家投資基本建設,然后通過招標方式租給商人或公司;另一種是農業生物科技園,主要進行新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工作。
  2.4 以生產經濟作物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模式
  拉美、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以生產經濟作物農業為主[5],通過家庭食物自產的方式獲得部分食物,以城市菜園的形式提高農戶家庭及其所在社區的食物數量和質量。
  3 國內都市農業發展模式
  3.1 觀光農業園區發展模式
  觀光農業園區模式指的是以當地郊區農村的資源為對象,以當地實際的產業與資源特征為基礎而建立的特色發展模式,包含觀光、教育等多種元素[6],設計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
  3.2 民俗文化風情發展模式
  民俗指的是建設區當地的風土人情特色,以人文景觀為主,結合自然山水的一種文化代表[7]。它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承性與歷史價值,是我國多種多樣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借用當地現有的民俗特色,可發展具有民俗文化旅游性質的都市農業新模式。這種發展因力求尋找當地文化的起源,給游客創造文化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使游人能融入當地特色,享受民族風俗、特色建筑飲食等一系列原生性風情。   3.3 主題公園發展模式
  建設農業主題公園是發展都市農業的新思路,兼備園林和農業的主要特征。它使用公園的設計手法,將農業特色景觀結合到公園設計中,同時將公園的美感和開放性引入農業生產和加工中,使其變成集公園休憩娛樂和農業生產消費于一體的都市農業開發新模式,兼備觀光娛樂、科研探索、休閑購物等多種功能[8]。
  3.4 產業結合的發展模式
  市民的休閑旅游往往不是單一產業的內容,而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它是通過融合生活、生產等功能,聯合農業、加工制造業、服務業、旅游業等多種產業來滿足游客需求的模式[9]。相比傳統都市農業發展模式,它更具有多元性和兼并性。游客不僅可以體驗到都市農業的自然風光,也可以體驗到現代化商業和科技研發的多重視角。
  4 都市農業發展建議
  4.1 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的市場化
  都市農業歸根結底是以人為本的一種開發農業生產新型模式,因此依然需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產業結構和資源整合的相關調整,走市場化道路,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調整。都市農業不是一味只追求田園風光,更不是簡單地將公園設計手法照搬到農業觀光景觀中,而是根據當地現有的資源條件,開發出特色鮮明、多種多樣的休閑娛樂模式[10]。
  4.2 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的人才培養
  任何一種模式發展的關鍵不僅在于硬件設施的建設,更在于人才培養以及新興軟件技術的利用。發展都市農業時亦是如此。開發都市農業既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又要考慮當地文化的延續和經濟效益的獲取。因此,城市近郊區的都市農業更應依托于近郊的地理優勢,充分借用其所能接收到的經濟、文化、信息、科技等多方面資源,加強對專業人才的素質培養[11]。此外,應加強與周邊的高校合作,吸取高??蒲谐晒?,共同推進都市農業新模式的發展。
  5 結論
  新時期、新形勢下,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必定向多元化、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更應依托生態經濟、城鄉統籌等大背景。城市近郊區優勢明顯,可以借助城市現有的經濟、社會資源、城市豐富的人口發展相關的旅游及服務業。都市農業的發展具有相當大的潛力,近幾年的發展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各地興建的農業公園、采摘園、民俗觀光游覽園等。在都市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各地應根據區域不同的發展水平,找尋各自的市場和合理的開發模式,加快實現農業增收,推進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沛園.城市農業公園的規劃與探索[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4.
  [2] 郭煥成,任國柱,周聿貞.都市農業與觀光農業發展研究[A].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學術研討會[C].2002.
  [3] 宋濤,蔡建明,劉軍萍,等.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發展的經驗借鑒[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2):88-96.
  [4] 馬黎明.國內外都市農業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0(6):49-52.
  [5] 郎朗.新加坡都市農業的發展經驗與啟示[J].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2012(9):81-83.
  [6] 陳楠,崔巍,王艷華.國內外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J].西部林業科學,2014(5):36-40.
  [7] 辛文.都市農業在臺灣[J].北京農業,2012(13):46-47.
  [8] 郝美彬,周君.農業公園規劃設計初探——以蘭陵國家農業公園規劃設計為例[J].農學學報,2018(2):86-89.
  [9] 楊淑云.試析休閑農業園區的景觀設計——以中牟·國家農業公園為例[J].現代園藝,2015(11):84-85.
  [10] 解馨瑜.海南省“美麗鄉村”景觀體系規劃設計研究[D].??冢汉D洗髮W,2016.
  [11] 康杰,楊欣.北京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對策建議[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6,30(3):11-15.
 ?。ㄘ熑尉庉嫞黑w中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98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