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早期藝術史的繪畫寫實性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繪畫藝術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風格,隨著近現代生產力水平的發展,人們認識自然、表現自然的途徑與方式也在不斷拓展。究其源頭,繪畫的寫實性有史以來似乎從沒有真正被遺忘,繪畫寫實性特質總是在特定歷史階段以特定面貌呈現給觀者,本文擬從早期藝術史中的美術現象出發分析繪畫的寫實性,進一步研究創作與教學。
關鍵詞:藝術史 美術 寫實性 傳承
從古至今,寫實繪畫一直是西方繪畫重要流派,一般來講,寫實繪畫運用再現自然的手法還原客觀物象的真實印象,逼真的描摹使之將現實中的具體形象作為一個完整的樣本在畫面上表現出來。傳統寫實繪畫具有照片一般的可識別屬性,人們能夠透過作品一目了然繪畫內容、知曉畫面的故事、情節等內容,畫面描繪符合人們常規視覺觀察習慣和認知經驗。
一、史前形態中的繪畫寫實性
史前人類歷史造就了人們遵循自然、崇拜自然、還原自然原貌的造型習慣,這也影響到繪畫內容的寫實性并且在人類早期歷史階段的洞窟壁畫中有所體現。
?。ㄒ唬┪靼嘌蓝纯弑诋?
從早期先民的洞窟壁畫開始,人們已經學著在露天崖壁、洞穴壁面等場合描摹大自然的多種形象狀態,無論是藝術起源的模仿說、游戲說等觀點都無可避免地對人類早期社會形態中壁畫、巖畫有所研究。
就形象的內容來分析,這些巖畫、壁畫無疑有著可讀懂的形象描繪的,畫面有著豐富的內容,例如舊石器時代壁畫典范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洞窟位于西班牙北部城市桑坦德南面,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西班牙考古學者桑杜拉和其女兒發現的,洞窟長度接近三百米,主洞和側洞共同組成其現在的主體結構,洞窟內發現的壁畫大約有一百五十余幅。壁畫主要分布在側洞,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公牛大廳”,其中最著名的壁畫是《受傷的野牛》,位于“公牛大廳”頂部。
這些神奇的畫面分布在洞頂和壁面上,畫滿了赭紅、黑、黃、紫等色彩的野牛、野馬、野鹿等動物。據統計在這其中,壯觀的群獸圖長達十五米,畫面上共有動物二十余只,動物的表現采用勾線填色的方法,受傷的野牛、奔跑的野鹿等形態各異的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加之洞窟壁面的高低不平的表面,營造出了富有動感的生動寫實場景。
?。ǘ┓▏箍贫纯弑诋?
1940年發現于法國多爾多涅的拉斯科洞窟壁畫是另一處令世界為之驚嘆的舊石器時代遺存的原始壁畫群,繪制于大約一萬五千年至一萬年前,洞內頂部及壁部周圍布滿眾多的巖畫和刻繪,常見以各種符號和動物形象加以描繪,例如野馬、野牛等,其中一個被野牛撞倒在地的人物形象呈現出人與野生動物之間驚心動魄的瞬間,生動再現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為后人了解原始人類的生活場景提供了詳實的形象考證資料。
原始人類的洞窟壁畫造型樸實無華、真實客觀,是早期人類活動時期對于再現自然的造型原則的初步探索,雖然這種探索帶有一定自發性,但從表現形式方面看畢竟蘊含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觀察習慣、認知習慣和形象表現方法,奠定了早期寫實藝術的基礎。
二、人類早期文明階段的寫實藝術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循序漸進的,任何一種文明的興起、發展都會在歷史階段的更迭中表現出獨有的特性。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至公元前五、六百年左右的古代兩河流域、古埃及、古歐洲等地早期文明階段的造型藝術同樣在寫實性方面各具特色。
?。ㄒ唬┕糯鷥珊恿饔虻拿佬g
兩河流域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也稱為美索不達米亞,這一地區是世界聞名的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兩河美術也是在廣袤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萌芽、發展起來的。這里的古代藝術包括了四個階段,即蘇美爾-阿卡德美術、巴比倫美術、亞述美術、新巴比倫美術,分別也涵蓋了建筑藝術、雕刻藝術、繪畫藝術、工藝美術等多種藝術門類。蘇美爾人的繪畫常以鑲嵌畫的形式呈現給世人,內容多包括征戰和慶功等場面,依據情節的脈絡展開描繪,對人物、動物、物品、場景等內容的構圖有條不紊,以人物的面部側視表現、身體正面表現、腳部側視表現為主要表現手法,色彩明麗,盡管有強烈的造型平面感,但寫實性的造型理念、功能概念已經具備??傮w來說,兩河流域的藝術表現內容注重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多表現在生產勞動、狩獵、戰爭等方面的描繪,這時期的工藝美術造型也具有一定的形象寫實性特點。
(二)古埃及美術的寫實性
從公元前三千年的統一專治王朝國家的建立開始,古埃及經過了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三個統治時期,古王國時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工藝制作日趨精美,到新王國時期得到更大發展。埃及美術有強烈的程式化特征、講究固定的形式美感。在一些彩繪浮雕作品中,寫實性的描繪也會和裝飾效果的使用相結合,例如《捕魚圖》就是將人、魚與水作了不同的處理,人的寫實性描繪與水紋的裝飾化處理同時出現在畫面上,這也構成了埃及美術寫實性的另一個特征。
?。ㄈ矍傥拿髅佬g的寫實性
愛琴美術指的是地中海東部愛琴海地區大約公元前兩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左右的美術。由于愛琴美術的中心地帶位于克里特島和邁錫尼一帶,歷史上又常常被稱為克里特-邁錫尼美術。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德國、英國的考古學家在相關地區的考古、發掘使愛琴文明的藝術魅力再一次震憾全世界,愛琴美術的寫實性和現實主義的藝術氛圍分不開,其藝術面貌對后來的希臘古典藝術有著直接的影響,也有史學家把愛琴美術看做古希臘美術的組成部分。愛琴美術主要包含有克里特美術、季克拉基斯美術和邁錫尼美術,據考證克里特文化是愛琴文化的發源地,而克里特文化的繼承者則是邁錫尼文化,有學者認為古希臘文化的最早發源地是季克拉基斯群島。季克拉基斯美術的代表作是一種大理石雕刻的小型人像以及一些表現人們生活題材的小雕塑,寫實中帶有簡潔概括的造型風格;克里特美術主要集中于米諾斯宮,其壁畫造型與一部分雕塑作品顯示出寫實技法與裝飾特征的融合;邁錫尼美術的特征具有典型的紀念碑式風格樣式,例如《獅子之門》中的寫實性與裝飾感造成了強烈、整體的形式美感,加之其他器皿上浮雕飾物的寫實性、敘事性、生動性共同構成了這個地區的美術面貌。
綜上所述,人類文明的早期歷史階段誕生的繪畫藝術具有普遍的寫實性,這與早期先民的生活環境、信仰追求、圖騰崇拜、集體活動等內容密不可分,對這一時期藝術史的研究有利于理解早期繪畫寫實性因素的成因、意義與功用性,為寫實藝術創作與教學提供更多的客觀依據和方法支持。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范夢.東方美術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0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