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療法效果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療法的臨床效果。 方法 采用隨機號碼表法在該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中納入75例為對象,選擇單盲法將75例患者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43例。采用常規療法治療對照組患者,而觀察組患者則采用早期康復療法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FMA評分與MBI指數。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FBG及2 hPG水平均比對照組低,FMA評分和MBI指數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復療法干預的效果顯著,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與生活能力。
  [關鍵詞] 糖尿病性腦卒中;早期康復療法;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3(b)-0012-02
  目前,臨床上強調給予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科學合理的綜合療法,以及時挽救患者的生命,盡最大程度恢復患者的受損功能,但近年多個研究指出,給予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有效性顯著。故而該次研究旨在對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復療法的臨床效果作探討,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間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75例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號碼表法在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中納入75例為對象,納入患者病情均符合《內科學》[1]中的診斷標準,病情均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病程<14 d;排除存在重度認知障礙或者昏迷癥狀的患者,合并心、肝、腎等重大臟器功能紊亂、免疫系統和精神疾病患者亦不納入。選擇單盲法將75例患者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19∶13,年齡在52~81歲、平均(65.92±5.34)歲;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25∶18,年齡在53~79歲、平均(65.78±5.27)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中未涉及違背醫學倫理的內容,征得患者與其家屬的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采用常規療法治療對照組患者,而觀察組患者則采用早期康復療法治療。具體治療內容:(1)常規療法:依患者病情給藥降糖、降壓以及高壓氧治療,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注重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的觀察,保證患者血壓水平的穩定性維持[2]。(2)早期康復療法:治療內容:待患者病情穩定后48~72 h內,指導患者進行各項功能訓練,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注意相關并發癥的預防,整個治療過程中注重心理護理的滲入。b內容實施:①心理疏導。及時與患者溝通和交流,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給予患者一對一的心理指導。給患者詳細講解糖尿病性腦卒中的發生機理和治療手段的有效性,消除患者對病情和治療的擔憂,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使其更好f 配合各項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如果患者產生孤獨、恐懼或者焦慮等負性情緒,則要及時給予患者安慰與鼓勵,引導患者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確?;颊吣軌蛑泵孀约旱牟∏楹椭委煛"谡Z言功能訓練。腦卒中后患者容易出現語言障礙,要盡早引導患者進行語言功能訓練,患者發病2周內便開始引導患者進行發音練習,指導患者正確發音,教會患者正確的咳嗽、咳痰等,訓練患者用嘴吹氣、發唇音等。注意要用簡單的語言和患者溝通,鼓勵并引導患者多說話,逐漸訓練患者的語言功能。準備適當的卡片讓患者聽語指圖,不斷刺激患者的語言功能。③肢體功能訓練。腦卒中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癱,通常肢體偏癱訓練包括臥床期、離床期和步行期。臥床期間要每天定時協助患者翻身,防止患者出現肺部感染或者褥瘡,被動訓練患者的肢體,維持患者的肢體在功能位上?;颊卟∏榉€定后便指導患者做康復訓練,包括膝關節和髖關節屈曲、上肢伸直等,給患者手中握毛巾卷。給患者足底處墊上軟枕,將其足尖頂起,保證消退和足部維持90°角,避免患者出現足下垂的情況。讓患者將每個關節每天活動2次,每次保持10遍,時間控制在15 min左右,注意不能讓患者做強度大的活動,要由弱到強的活動。離床期的訓練主要是在患者臥床期第3、4 d指導患者練習坐位,持續練習到患者能夠自己坐位,隨后指導患者開始進行平衡訓練、起立訓練等。步行期通常是在患者發病2~3周,引導患者正確站立,協助患者進行步行,每天步行訓練3~5次,每次大約10~20 min,待患者能夠自主行走時指導其進行上下樓梯訓練,每天訓練2次,每次約15 min。
  1.3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測量患者干預前后的血糖水平,評價患者經干預后的血糖水平變化,包括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
  觀察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變化,參照《腦卒中的功能障礙與康復》[3]中的運動量表(FMA)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數(MBI)評價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
  1.4  統計方法
  以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糖水平變化
  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FBG與2 hP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FBG與2 hPG水平均有所降低,但觀察組患者的FBG及2 hPG水平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糖水平變化[(x±s),mmol/L]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FMA評分和MBI指數   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和MBI指數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均是由于體內產生腦血管病變而發病,通常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病情進展快、病勢重,極易危及患者的生命[4]。朱寶霞[5]指出,超過90%的神經康復會在腦卒中病發后3個月內完成。故而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要及早接受康復治療,以及早促使其神經功能恢復,避免較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影響預后效果。
  該次研究中采用早期康復療法干預的43例患者體內FBG和2 hPG水平比干預前顯著降低,肢體運動功能強,日常生活能力亦高。詳析其原因是:患者生命體征穩定且意識恢復清醒時,則開始給予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發病后48~72 h內便開始給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各項肢體康復訓練,且給予患者持續性康復治療,確??祻椭委熆茖W且全面,整個護理內容著眼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以及臨床癥狀與肢體運動障礙等方面,通過心理護理不僅改善和穩定了患者的心理狀態,亦有效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使其更加積極地配合各項治療與護理,能夠按時按量用藥降低并維持血糖水平。且給患者提供科學、針對性強的康復護理服務,促使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得到及時訓練和恢復,繼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療法效果顯著,臨床廣泛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79-586.
  [2]  劉美鳳,趙黎明.比較常規治療及其早期康復治療老年糖尿病性腦卒中患者的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5):3-4.
  [3]  張通.腦卒中的功能障礙與康復[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574-576.
  [4]  程吉英,汪克麗.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療效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21):6-8.
  [5]  朱寶霞.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13例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20):50-51.
 ?。ㄊ崭迦掌冢?018-12-23)
  [作者簡介] 齊珊珊(198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老年及兒童康復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4831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