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芻議既有住區環境更新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城市發展凸顯出許許多多缺陷,通過綠化改造進行城市修補,能夠改善環境、節約能源,符合綠色發展大趨勢。以2000年以前竣工,且未列入城市拆遷計劃,更新后能夠繼續使用的非節能性多層居民住宅小區的外環境為研究對象,對城市既有住區的環境更新進行研究。
  關鍵詞:既有住區;環境;更新設計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解決老城區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歷史文化遺產損毀等問題”。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處于加速發展階段,既有住區的環境與城市發展格格不入,環境衰退嚴重,住區功能缺失,與新建成的小區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居民在這樣的環境中居住、生活毫無幸福感,既有住區環境更新刻不容緩。
  1既有住區環境存在的問題
  1.1綠化空間雜亂
  既有住區中的植被、綠地普遍出現了退化現象,綠化面積不足,空間擁擠,居民戶外活動受到限制。住區內的植被由于缺乏養護管理,植物雜亂無章,栽植品種也較為單一,缺乏層次感,缺少季相變化。部分植物缺乏修剪,這些樹木與居民樓距離比較近,己經影響了底層居民的室內采光。
  1.2停車場地不足
  既有住區在建設之初,對停車設施的需求量估計不足,造成小區停車場地少,停車困難。占道停車現象在既有住區隨處可見,機動車擠占公共空間隨意停放,造成通行混亂,既阻礙了道路交通,又破壞了道路綠化,給居民出行帶來不便。有的甚至占用消防通道,一旦發生火情,消防車輛無法進入小區,存在安全隱患。
  1.3缺少舒適的戶外活動空間
  既有住區缺少適宜的活動空間,難以滿足不同年齡層居民的活動需求。老人和兒童對戶外活動空間利用率較高,既有住區普遍缺少老人及兒童活動的集中場地,住區內的兒童游樂設施陳舊、損壞嚴重,兒童只能在裸露的花壇或破損的鋪裝路面上玩耍。
  1.4基礎設施年久失修
  既有住區普遍存在道路鋪裝破損、路面坑洼不平、地下管網老化、下雨后路面有積水不易排走、井蓋丟失、缺少照明設施、生活垃圾隨意堆放,無人清理等問題。有一部分小區在建設之初,設置了廊架、景觀亭、健身器械等基礎設施,但經過多年的使用,如今已經陳舊、破損,這些基礎設施已不具備使用功能。
  2既有住區環境更新策略
  2.1物質環境的更新
  既有住區的物質環境更新包含2方面內容:完善住區功能和優化公共空間。
  2.1.1完善住區功能。簡·雅各布斯提出了2種類型的城市空間功能:首要功能、從屬功能。對于住區而言,首要功能就是居住功能。既有住區環境逐漸衰敗、功能缺失,作為物質環境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住區功能已經不容忽視。
 ?。?)綠化空間。住區環境離不開綠色植物,舊住區由于建設年代較長,有些喬木已成年,樹冠較大成為居民避風納涼的好去處,更新過程中應考慮保留利用。例如,在原有大樹的位置建樹池進行維護,同時,設計座椅式樹池,方便居民進行交談、休憩等活動。由于既有住區建筑多為規則式,容易造成部分空間常年處于陰影區,出現日照時間不足等問題,因此,耐陰植物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2)停車空間。解決既有居住區停車問題應立足現狀,充分挖掘停車空間,滿足居民停車需求。利用住區道路空間解決停車問題是最直接、最經濟解決停車問題的方式,具體辦法是加寬住區內部主干道,按照道路寬度確定具體的停車形式。還可以采取規范宅間停車的方式,利用宅間空閑場地或居民樓北面背陰空間建造停車場。同時,圍繞停車空間加強綠化營造,不僅美化了環境,而且解決了住區停車問題。
 ?。?)交往場所。在提高既有住區公共空間使用率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住區地形特點,合理設計供住區居民休息、交流、兒童游戲、老年人鍛煉的空間與場所。設計公共空間與交往場所時還要考慮增加座椅、構筑物、健身器械、景觀小品等配套設施,從而完善公共空間使用功能,讓居民在戶外進行活動、交流時能獲得良好感受與空間體驗,吸引居民來到戶外,增進鄰里情感,豐富住區生活氛圍。
  2.1.2優化公共空間。既有住區公共空間應滿足居民多樣化的生活活動、社會交往等需求。良好的戶外活動場所包括宜人的環境,必要的休閑、交往設施和合理限定的空間等,既有住區戶外空間更新設計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調整優化,讓居民在戶外空間中有碰面的機會,有地方可停留且有事可做,激發鄰里交往,促進居住融合。
  2.2人文環境的更新
  既有住區的人文環境更新主要包括:恢復住區活力,強調以人為本和注重居民參與。
  2.2.1恢復住區活力。凱文·林奇在《城市形態》一書中指出,城市空間形態質量的評價指標:“活力、感受、舒適度、可達性與管理”。在更新既有住區環境更新過程中,應為居民創造更多戶外活動的機會。例如,鍛煉的場地、休閑桌椅等,都可以成為居民互相了解的場所,從而吸引居民來到戶外,有效促進鄰里交流,活躍住區氛圍。
  2.2.2強調以人為本。在既有住區的人口構成中,老人和兒童占有較高比例,還有需要特別照顧的人群,如殘疾人員,他們也是使用住區景觀設施頻率最高的人群。因此,在既有住區環境更新過程中,要充分了解不同居民對住區環境的需求,以改善居民空間感受,豐富居民空間體驗為基本原則,創造更有活力、更多層次、更適宜生活的戶外空間。
  2.2.3注重居民參與。居民參與不僅是住區環境更新的需要,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沒有居民參與的住區環境更新設計方案不能完全做到想居民之所想,更新后的環境不能讓居民滿意。因此,居民參與有助于既有住區環境更新的順利進行,廣泛聽取居民意見,了解居民的真實需求,在工程施工階段也會得到居民的配合與支持。
  2.3地域環境的更新
  既有住區的地域環境更新主要包括:因地制宜,融入地域文化。
  2.3.1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和文化條件各異,既有住區環境的實際情況也截然不同,因此,環境更新策略的制定應從實際出發。根據各地的具體隋況,制定適宜的辦法,尊重原生態環境,就地取材,更容易營造輕松熟悉的氛圍,讓更新后的環境喚起居民過去的記憶。
  2.3.2融入地域文化。在更新既有住區環境過程中,首先,應尊重住區的時代特征,延續歷史文脈,不破壞居民對原有居住環境的熟悉感。更新后的住區環境讓居民感受到幸福感和歸屬感,更新時還要對有特色的住區環境加以保護。充分考慮居民的心理感受,將值得保留下來的住區環境特色融入更新方案中。結合當前建造工藝,改變其落后、破敗的部分,提升形象、完善功能,使住宅環境跟上時代步伐。
  3結論
  既有住區環境更新是關系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從既有住區的物質環境更新、人文環境更新以及地域環境更新3方面,探討既有住區環境更新策略,以深化、完善既有住區環境更新的理論研究。既有住區環境更新面臨諸多挑戰,需要繼續尋求答案,希望通過對課題的研究,能夠對未來類似的項目產生有益作用,讓既有住區環境更新得到更多地關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35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