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在地下空問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植物作為重要的景觀元素,在紀念性空間中占據著大量的篇幅,其在空間塑造、文化表達、情感烘托上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當前針對鄭州市紀念性空間植物造景的專類研究較少,不夠充分,因此,以地下空間中的植物景觀作為切入點,從植物構成、空間營造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鄭州;植物景觀;地下空間
1園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則
1.1統一
設計植物景觀時,植物自然屬性的不同,展示出多樣性,但又要凸顯園林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盡量追求統一與變化的平衡,這樣營造出來的景觀既豐富多彩,又和諧統一。
1.2對比與協調
設計植物景觀時,植物之間要相互協調配合,讓人體會到協調一致的美感。相反,如果想突出某一小場地的特色,應運用對比手法,使之與園內的其它景觀區別開來,體現出獨特性。其中植物在和建筑物搭配時,要注重植物與建筑物之間的體量關系。
1.3均衡
均衡配置形態、質地不同的植物,會使景觀的整體基調比較統一。如顏色深、體量龐大、枝葉粗獷的植物種類,會讓人感覺穩重,富有質感;顏色淺、體量微小、枝葉細密疏朗的植物種類,會讓人覺得輕快明媚。
1.4韻律與節奏
植物景觀中規律的變化,會使人感受到韻律。以一部分區域的植物景觀為單位,用不同的樹形、色彩、圖案、樹陣等設計手法,表現其變化及多樣性,不斷重復,則會產生節奏感。
2植物在紀念性空間中的美化作用
2.1個體形態關
依據植物觀賞特性,從體態上可將其劃分為豎直型、平展型、下垂型和無方向型4種類型:
2.1.1豎直型。豎直型的植物枝干垂直挺拔,具有一定高度。在空間塑造中能夠發揮垂直立面的作用。植物個體在視覺上比較突出,有聚合焦點的作用,易產生莊嚴肅穆之感。
2.1.2平展型。平展型植物個體的枝條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延展性,能夠帶來“面”的感覺,同時,兼具往外延展的趨勢。此類植物具有較強的協調性,能夠與各種景觀元素自然融合,營造舒緩雅致的景觀氛圍。
2.1.3下垂型。下垂型植物個體的枝條從植株頂端往下延展,具有向下聚攏的視覺效果。此類植物情感基調內向沉穩,給人沉思緬懷之感。
2.1.4無方向型。無方向型植物在視覺感官上沒有明顯的方向引導,運用手法靈活多變,常與其它構筑物結合使用,或作為孤賞樹發揮主導作用。
2.2群體組合美
不同形態的植物個體通過合理搭配,不僅能夠營造出不同的景觀,還能體現不同的景觀氛圍。通過喬灌草的合理搭配,不僅豐富了植物景觀,增加了景觀多樣性,還使空間邊界的限定更具藝術感。
2.3色彩流動美
植物作為有色彩的造景元素,獨特之處在于其所呈現的色彩是流動變化的,不同時刻、不同季節能夠展現出不同的色彩特點。研究發現,人們在心理上常把色彩分為黃、紅、藍、綠4種顏色,常見的黑、白色也是從這些色彩中提取而來。因此,紅、黃、藍、綠、黑、白就形成了6種基本心理顏色,暖色能夠表達熱烈積極的氛圍;冷色則傳達內向低沉的感覺。
3植物造景應用
3.1工程名稱及建設地點
3.1.1項目名稱。鄭州綜合交通樞紐東部核心區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工程——綠化工程。
3.1.2建設地點。位于鄭東新區東南部,七里河南路、商鼎路、圃田西路和博學路之間圍合區域。地塊長約950m、寬約1000m。工程西接鄭州東站東廣場,東連規劃360m超高塔樓、會展中心,地鐵l號線貫穿工程核心區,并在中心位置設博學路站,地下環路繞主體建筑,與地下停車場相連通。
工程分為中央主體建筑空間和四周建筑空間,各空間均由地下一、二、三層、地面層和地上飄帶人行步道橋組成,包含立體人行步道橋、下沉廣場、景觀公園、市政空間、商業空間以及大型地下公共停車場等。通過設計使整個工程不僅成為區域綜合交通樞紐中心,也成為市民休閑、購物、娛樂的城市景觀花園。
3.2工程目的
本項目是鄭州對外展示的窗口,位置十分重要,景觀建設對于美化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和檔次,打造城市公園,建立綠化景觀具有重要作用。
3.3景觀方案
本項目景觀設計包括流動體頂層、地面層、下沉廣場及4個附屬庭院景觀。根據場地不同的功能布局,景觀規劃為一軸、兩帶、四節點的景觀結構,堅持以人為本、節能環保、生態低碳設計原則,打造現代綠色環保長廊。
3.4綠化種植方案
該項目綠化應尊重當地的氣候特點,堅持以人為本的方針,通過把綠色空間、技術、理念、感知的有機整合,加強各個功能區之間的有機聯系。內部和外部空間園林景觀的和諧統一,形成具有整體性、宜人性、生態性、多樣性的現代、生態長廊。
3.4.1人行步道橋綠化。該項目設計了一條連接東西側的波狀橋梁,在橋梁中間留有綠化種植空間,以宿根花卉為中心的多樣植物組成,演繹季節的多姿多彩,柔化波狀橋的剛硬線條感。
3.4.2廣場綠化。分布在中央大道,喬木和觀賞花灌木采用樹形整齊、樹冠大的樹種,綠化沿路連片種植,創造一個中軸線視覺長廊。主要喬木有:法桐、欒樹、國槐、廣玉蘭、棕櫚等;主要灌木有:東京櫻花、日本晚櫻、桂花等。
3.4.3緩沖綠地綠化。中央大道兩側為緩沖綠帶,以喬、灌、草復層結構為主要構類型,混合種植,避免品種繁雜給行人帶來審美疲勞,多變的色彩可為游覽帶來情趣。同時,也能減少外圍道路帶來的交通噪音和尾氣排放,營造一處蒼翠蔥郁、鳥語花香的自然植物景觀空間。
3.4.4附屬空間綠化。該項目包含4個庭院空間,分別為“香”“愈”“華”“實”4個主題空間,設計結合不同的主題,選擇相應的植物進行設計,綠化植物景觀與水體、建筑結合在一起,通過精致的植物搭配,表現庭院綠化和建筑環境的和諧之美。主要喬木有:雪松、千頭柏、五角楓、絲棉木等;主要灌木有:山桃、紫荊、紫陽花、石榴、山楂、棗樹等。
4結語
從地下空間的實例可以看出,植物造景在地下空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好的植物造景應充分考慮植物之間的搭配、季相變化和植物與其它要素的搭配,將各種植物融為一體,創造出豐富美麗且有特色的環境景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