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學中基于深度學習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深度學習是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概念性描述的內容,對學生深層次理解知識和思考問題判斷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在深度學習的基礎上,有效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屬于化學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幫助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較為穩定的知識結構體系,使得教學目的有效實現。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深度學習;創新能力
深度學習是在學生對知識內容理解的基礎上促使新的知識內容和舊的知識內容之間有效銜接在一起,并且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高中化學教學實施的時候,教師也需要有效研究化學相關教學內容,促使學生深度學習,使得學生對高中化學知識的有效掌握程度得以提升。
一、深度學習的主要特征與意義
1.深度學習關注對知識的批判理解
識記和理解及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內容是教育者教學中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后面四個層次的教學目標也是深度學習需要達到的層次。在化學學科教學的時候,其本身屬于基礎科學,而關于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及變化等內容雖然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是這些變化的復雜程度也比較高,如果僅僅是對知識內容進行簡單記憶,很容易在沒有達到實際應用目標的同時,使得學生對知識內容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批判性理解。
2.深度學習注重對知識的聯結能力
化學雖然是獨立性比較顯著的學科,但是其在實際教學的時候,和其他學科之間的綜合程度也是比較高的,和人類生產與發展之間也具有密切的聯系,這就使得深度學習在對知識內容整合的時候,其中不僅包含著新舊知識的聯結和不同的化學概念整合,也包含著其和其他學科之間的整合處理。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把知識內容整合在一起,才能夠有效避免學習者認知結構中信息不完整化[1]。
3.深度學習強調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深度學習實際上屬于能夠深入學科本質的學習內容,并且深度學習比較傾向于將傳統的機械記憶轉變成帶有邏輯理解的記憶特點,我國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有知識本位和學科本位的特點,在教學實施的時候,容易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這就使得而關注知識的遷移應用成為當前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這一基礎上使得學生的思維發散和創新能力能夠得到發展。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基于深度學習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1.基于核心概念,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化學核心概念屬于化學學科中較本質的原理及概念內容,教師在化學知識內容教學的時候,需要以化學核心概念為基礎進行教學的,使得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具備完善的化學知識結構,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內容的理解。例如在“電解質”內容教學的時候,需要明確其是高中化學知識內容中的重點知識內容,也是難點知識,在電離相關內容教學的時候,需要對電解質的概念首先進行教學,如其在酸和堿及活潑金屬氧化物等物質教學的時候,需要明確離子方程式是物質離解成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出現運動現象的重要形式,在這一基礎上組織學生對H2SO4電離方程式進行有效書寫,學生對電解質的本質需要深入了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就能夠得出其基本的方程式為H2SO4=2H++SO42-。
2.鼓勵、激發學生提問,讓學生樂于質疑
在利用學生的提問進行高中化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中,需要充分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在教師進行教學資源設計和利用的基礎上,需要鼓勵學生提出學習的相關問題,在這些問題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和元素周期表或者化學原理性知識結合在一起,使得化學知識內容在學生頭腦中能夠得到精加工和系統化處理。高中學生對實驗研究的興趣比較濃厚,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能夠加強對實驗課程安排的重視程度,促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揮出來,在實驗探究實施之前,需要有效安排學生的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在這一過程中發散思維,學習更多的知識內容,對新的內容批判性接收[2]。
例如金屬及其化合物,由于學生對鈉元素的陌生程度比較高,在鈉與水反應和吹氣生火等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鋁和銅等學生了解程度比較深的金屬而言,和學生自身的知識內容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夠自學教材知識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在問題基礎上增加討論和實驗環節。再比如《氯氣化學性質的探究》內容教學的時候,學生需要對之前物質分類和氧化還原等知識內容回憶的基礎上,對金屬及其化合物中的性質了解,學習氯氣的性質,以氯氣的學習為載體,提升學生思維,獲得一類物質性質的方式,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重要基礎。
三、結束語
教師在高中化學知識內容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情況進行教學策略優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深入研究,和當前所具有的教學資源結合在一起,有效實現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梁斌.“深度教學”在高中有機化學學科素養培養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4):159-160.
[2]趙敏.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與實踐[D].重慶師范大學,2018.
編輯 張佳琪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