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傳而不播”:《三國演義》在周邊國家的傳播與接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分析《三國演義》周邊國家傳播情況的基礎上,分析中國文化產品在周邊國家傳播的規律,提出在這個傳播過程中占據主導的是接收方的觀點,認為所謂的“傳而不播”,就是文化主體并不積極主動地進行對外傳播,而是接受國主動來中國學習或接受。
  關鍵詞:周邊國家;《三國演義》;傳播
  中圖分類號:I207.4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7-0122-04
  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主要敘述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是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一部著名小說。明代學者高儒稱,此書“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陳敘百年,概括萬事?!盵1]116無論是對史實的總結,抑或對藝術成就的評價,高儒評價《三國演義》的觀點非常貼切中肯?!度龂萘x》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不僅在中國婦孺皆知,且先后被翻譯成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多個國家尤其受到中國周邊國家讀者的喜愛和歡迎。明代嘉靖壬午本《三國演義》約在朝鮮明宗(1545—1566年)時期便傳入朝鮮半島,但流傳最廣的卻是清代毛宗崗本;這樣,《三國演義》在朝鮮半島的讀者群體既涵蓋男女老幼,也包括不同的身份階層??梢哉f,《三國演義》以其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和輻射力滲透到朝鮮統治者和普通民眾的文化生活之中。在日本,《三國演義》曾經無數次被知名文人翻譯或仿作,這些作品既有忠實原著的翻譯,又有根據原著進行的再創作,比如日本的著名小說家北方謙三則依據原文改編出版《三國志》(全套13冊),這套圖書自面世之后就再版33次之多;它們都是《三國演義》與日本文化正常交流的結晶,既為日本人思考戰爭和判斷國家的命運,又為國民直接抒發胸臆提供了素材,對日本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也構成日本文化的一道景觀。而在東南亞地區的新加坡、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可稱得上凡是有華人華僑居住生活的地區就有關帝廟和武侯祠。[2]《三國演義》深受這些周邊國家的讀者歡迎,甚至“士君子之好事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2]泰國的初中課本就多次選用《草船借箭》的片段,甚至出版了《凡夫版三國》《資本家版三國》和《醫生版三國》等系列著名作品。究其原因,不僅因為《三國演義》體現出杰出的藝術成就,更在于它所蘊藏的中華文化特別是深厚的儒家思想。那么,《三國演義》在周邊國家傳播與接受的情況如何?又呈現出怎樣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三國演義》的版權輸出,對于我國現代版權輸出具有哪些借鑒和參考價值?
  一、《三國演義》在周邊國家傳播概況
  中國周邊包括14個陸地鄰國和8個海上鄰國,這既是中國利益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區,也是影響力和軟實力輸出的重要地帶。實際上,“周邊”一詞僅從字面上解釋是指“相鄰”或“周圍”之意,比如“周邊”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周圍”。也就是說,周邊的基本含義為“事物的周圍”。因此,所謂周邊國家,就是指超越疆域之外的特定區域,通常具備一定的空間領域且覆蓋特定的疆域地區。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傳播和影響由來已久,像《三國演義》和《西游記》等一批優秀的中國古代小說,其成書之后便迅速地流傳到日本、朝鮮半島、泰國、蒙古和越南等周邊國家和地區。1689—1692年間,歷史上第一個外文譯本——湖南文山《通俗三國志》日譯本正式出版。此書共五十卷,為《三國演義》日文全譯本。1930年,東京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出版《三國演義》插圖本,由矢野知插圖,共十二卷十二冊。譯者在此書“序言:中說:“余少年時代即耽讀《三國演義》,一讀再讀,百讀不厭……《三國演義》之宏偉與人物活動地域舞臺之廣大,世界古典小說均無與倫比。其登場人物數以千百計。其描寫筆調或華麗豪壯,或悲憤除慨,或幽默夸張,讀來趣味橫生,不禁令人拍案三嘆!”[3]從17世紀至今,日本已出版二十多種《三國演義》日譯本。《三國演義》在日本的譯本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質量上乘,呈現方式多種多樣——不僅有文字本,也有圖畫本,方便各個階層人們的學習和理解。這不僅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也使《三國演義》所倡導的忠義精神深入到日本民眾的血液之中,從而成為現代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朝鮮半島無文字,借用漢字便成為文化發展的便捷之道。約16世紀中葉始,《三國演義》便傳入朝鮮半島,并呈現“印出廣布,家戶誦讀”的盛況。[4]《三國演義》朝文譯本于1703年正式刊印,但它們是從滿文譯本摘譯而成。朝鮮小說家金萬重(1637—1692年)介紹《三國演義》在朝鮮傳播的盛況稱:“今所謂《三國演義》,出于元人羅貫中,壬辰(1592)后盛行于我國,婦孺皆口誦說?!盵5]1959年,樸泰源譯《三國演義》120回全譯本問世,這個朝文譯本由朝鮮國立文學藝術出版社出版,共6冊?!度龂萘x》在朝鮮半島經歷多次的刊刻和翻印,至今已達一百多種,民眾不僅了解《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和思想內容,也通過《三國演義》宣揚儒家文化的忠義思想?!度龂萘x》于1650年譯成滿文;隨著清王朝與蒙古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強,19世紀60年代被轉譯成蒙古文;20世紀上半葉,《三國演義》蒙古文全譯本出版。《三國演義》俄譯本包括片段譯文和全譯本二種。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上海出版的俄文雜志《黃面》就刊有《三國》俄譯文,但只為節譯本。巴拿休克于1954年翻譯并注釋的俄譯本《三國演義》由莫斯科文學出版社出版,為120回全譯本,共二卷,這是首次在俄羅斯把《三國演義》譯為俄文本。[6]
  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山水相連,也是《三國演義》重要的輸入地區?!度龂萘x》在這些周邊國家受到熱烈歡迎,首先是因為這些地區的華人華僑眾多,他們順利地融入當地社會,這也是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有機的融合過程。在東南亞地區,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要算越南了,一方面,越南的歷史與社會發展與中國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越南因為長時間使用漢字,他們就有條件引進中華文化并加以改造。約在18世紀,《三國演義》傳入越南,先有故事后有小說譯本。僅在上世紀初至40年代,越南就出版多達21種的《三國演義》劇本。[6]其中由阮蓮鋒翻譯的《三國演義》便于1907年在西貢出版,這是最早的越譯本。1949年,漢學家洪越翻譯的越南文譯本《三國志演義》在河內福志出版社出版,此書為120回全譯本。《三國演義》既是第一部被譯成泰文的中國古代小說,也是第一部被譯成泰文的漢文典籍。1802年,《三國演義》第一個泰文譯本出版。曼谷王朝當時為了重振因泰緬戰火涂炭而衰落的王國,便下令大詩人兼財政大臣昭帕耶帕康(洪)主持翻譯《三國演義》,并將其作為中興泰國的重要舉措,此為《三國演義》經典泰譯本,簡稱“洪版《三國》”。該書的語言簡潔明快,行文流暢優美,內容引人入勝,人稱“三國體”。[4]福建泉州的高甲戲三合興班約在1840—1843年來到現在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地區演出,并在當地傳播《三國演義》知名曲目《三氣周瑜》。[7]19世紀70年代之后,為了在馬來半島發展本地的經濟,英國殖民者從中國廣東或福建等地區引進大量的勞工,《三國演義》便由這些南洋勞工順利地帶入馬來亞地區,其傳播途徑主要是口口相傳或戲曲表演。自19世紀下半葉始,馬來西亞華人石瑞隆和陳明德譯出《三國演義》馬來文譯本并在馬來西亞出版。后來,馬來文譯本《三國演義》又在印尼出版。20世紀初,著名翻譯家錢仁貴就用馬來文翻譯《三國演義》,并在1910—1913年間在印尼華人創辦的馬來文報紙分62次連續刊登,同時附有注釋和插圖等,深受印尼讀者的喜愛和歡迎。印尼翻譯家李云英用馬來文翻譯《三國演義》,先在《新報》連載,并于1910—1912年出版,為馬來文的全譯本。[8]《三國演義》最早的爪哇文譯者,為爪哇人古納萬,其譯文在印尼三寶壟出版,由《號角報》連載。在印尼,《三國演義》爪哇文全譯本于1910年正式出版。老撾文譯本《三國演義》則于1978年出版,不過僅為節譯本,并且由泰譯文轉譯而來。柬埔寨《那朵拉哇塔》周刊于20世紀上半葉用柬文連載編譯的《三國演義》故事。1933年,柬佛教學院學者奴肯將1927年版暹羅文(泰文)《三國演義》本轉譯為柬文。奴肯用十余年時間才譯完此書,并陸續發表在由佛教學院主辦的《柬埔寨太陽》月刊雜志上。[8]   二、《三國演義》在周邊國家傳播:占據主導的是接受方
  長期以來,東亞、東南亞等這些中國周邊國家大多深受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影響,但因歧視的緣故不可避免地對作品的輸入帶有隨意性和偶發性。這誠如有學者所指出的:“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實質上是主動性小,被動性大;說得再清楚一些,就是中國文學并沒有能夠把自身的精品主動地奉獻給世界,而是不由自主地任憑別人來挑挑揀揀?!盵9]因此,《三國演義》在東亞、東南亞等周邊國家的傳播和接受,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文化現象,它的傳播與經史及詩文集的傳播有所差異,更是帶有偶發性和必然性。這種情形不僅體現中華文化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更反映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特別是由于《三國演義》在周邊國家被選擇和改造的情形遠較經典文化來得普遍。因此,《三國演義》的傳播是不同文化交流和碰撞中最具代表性的樣本。那么,《三國演義》在中國周邊國家的傳播和接受呈現出怎樣的特征?其價值如何?
  一方面,賦予接受者實用化目的。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文化總是追隨權力的。但隨著國家經濟和軍事權力的增長,必然會提高自信心和自負感,并大大增強自身文化和意識形態對其它文化的吸收力;相反,而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權力下降時,就會產生其自我懷疑與認同危機,并導致到其它文化中尋求經濟軍事和政治成功的要訣?!盵10]72《三國演義》早在日本江戶時代便正式傳入日本并大量刊印,主要是因為當時社會穩定帶來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普通民眾重視文化消費。一方面,這會讓那些原本奉行儒教的文人和禪宗僧侶等知識階層更容易獲得發展文化事業的空間和機會;另一方面,這種大眾文化也會隨著經濟發展而迅速地繁榮起來,這就為《三國演義》輸入日本之后的順利傳播和接受奠定良好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當時,《三國演義》剛一傳入日本之后,便迅速在知識階層以及寺院僧侶中獲得關注和垂青,并通過他們的轉述或翻譯,以及大量引用,讓更多的普通日本民眾有機會和可能接觸或了解到這部中國的舉世鴻篇巨著,從而開啟了日本文化史上經久不衰的“三國熱”。日本的湖南文山譯本介紹其翻譯《三國演義》最重要的動機時,就特別強調此書“以史為鑒、勸善懲惡”的功能。因此,《三國演義》的這種經世致用思想內容可以更好地服務或滿足日本江戶時代統治階級的政治需求。而在那些廣闊無垠的蒙古地區,最初的蒙譯本就是把《三國演義》一書當作兵書來翻譯使用的,重視其在軍事領域的實用性和價值,而忽略其詩詞的文學性?!度龂萘x》輸入朝鮮時,正值所謂的“壬辰之亂”,大量援朝明軍隨即進入朝鮮,這就促進《三國演義》在朝鮮半島的廣泛流行和傳播。曾幾何時,韓國現代煉油公司在其出版的《倫理經營指南》一書中,極力把諸葛亮、關羽和曹操等人物塑造成勤于實踐的優秀人士,這是因為,諸葛亮能夠堅持公私分明、光明正大;關羽固守公平競爭、忠誠度高;曹操堅持公開透明、推行開放經營;劉備雖然謙虛恭讓,但過于功利;張飛的悲劇體現出不尊重下屬將會招致更嚴重的惡果。在泰國,《三國演義》一書不僅被當作普通的文學作品,人們更加重視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謀略運用。
  另一方面,獲得接受方的改造。著名學者烏爾利?!ろf斯坦因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影響都不是直接的借出與借入,逐字逐句模仿的例子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都表現為創造性的轉變?!盵11]29其實,這種轉變完全是一種文化過濾的結局。因此,文化過濾既是因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而產生的一種對原有文化的一種改造和移植,也是一種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對于接受方的創造性改造而產生的一種反作用。學者曹順慶認為:“要關注域外一部作品或幾位作家被讀者理解、接受的過程、原作被翻版、再創作的過程,以及文學事實本身對讀者的影響,這些都將成為本文關注的對象?!盵12]174中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傳播到周邊國家,對接受國的文化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出現了第一批次的漢文小說,這些小說雖屬各自的國家,但無論其語言、文體抑或旨趣等,都深深地受到中國小說的影響。比如朝鮮18世紀盛行一時的“軍談小說”,就廣泛而深入地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作者甚至主動自覺地進行模仿創作,但享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當然,《三國演義》在中國周邊國家的傳播也受制于接受國的文化需要。比如《三國演義》主要講述魏蜀吳三國鼎立紛爭的歷史,各種英雄人物悉數登場展現自己的才能,這樣的歷史背景正好符合明治維新時代日本讀者的胃口。比如在日本地區,小說家們改編《三國演義》的數量之多、持續時間之長,建構起一道獨特的文學景觀。吉川英治著述的《三國志》中有關“桃園結義”的情節,基本上就沿用原版《三國演義》的內容,但在敘述完諸葛亮授錦囊計斬魏延,以及諸葛亮靈樞運抵成都安葬定軍山之后,卻全部刪除。這些內容的重構或再造,具體而生動地揭示了日本文學界善于利用中國文化作為自身的文化資源,并根據本國的傳統和需要加以創造的文化追求。泰國社會對于《三國演義》并非只是一味被動地接受,而是經過泰國文化界的篩選和過濾,并將其毫無保留地吸納到泰文化的民族傳統之中,且內化成泰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泰國,《三國演義》的傳播存在羅貫中原版及洪版泰譯本“雙重主體”并行不悖的格局,但真正讓《三國演義》在泰國能夠廣為傳播的卻是洪版《三國演義》為代表的二次傳播。這些書面文學、口語表達、戲劇表演、神廟活動、壁畫雕塑和漫畫游戲等類型文本,主要是針對各種不同階層的人群和讀者而作的,這對推動《三國演義》的深入傳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13]239當然,《三國演義》在周邊國家的傳播并不意味著前者一定會比后者水平低,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滿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它們對于《三國演義》的輸入意愿完全占據主動,并不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因此,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在周邊國家傳播并被改編以便更好地適應接受國的文化傳統,這種改造在各接受國并不相同,并非原汁原味、一成不變。
  總體而言,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在周邊國家是一種“傳而不播”的格局。所謂傳而不播,也就是文化主體并不積極主動地進行對外傳播,而是接受國積極主動地來到中國學習或接受。正因為如此,中國文學在歷史上對世界的影響要比人們想象的低。這誠如學者曹衛東所言:“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實質上是主動性小,被動性大;說得再清楚一些,就是中國文學并沒有能夠把自身的精品主動地奉獻給世界,而是不由自主地任憑別人來挑挑揀揀?!盵14]80也就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很少積極主動選擇輸出內容并加以宏觀的指導和規劃,完全是一種消極被動行為。這就直接促成《三國演義》等中國古代優秀小說在周邊國家傳播的往往是那些來華的商人或使臣,這些人不熟悉和了解中國古代小說的歷史發展脈絡,甚至并不具備專業的眼光,導致他們選擇中國小說帶有很大的偶然性。當然,各國使臣來華的情況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這種國家層面的文化交流就會更加密切,越易于傳播;《三國演義》的譯介與傳播形式越豐富,就越能在周邊國家廣泛傳播。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各國對中國文學的好奇和期待日益提升。于是,日本、越南、泰國和韓國等周邊國家的出版商則?!爸鲃诱疑祥T來”,這符合強勢文化面向弱勢文化的輸出規律。
  總之,《三國演義》在周邊國家能夠成功地譯介和傳播,一方面,它得益其作品本身極高的藝術水平及其獨特的價值;另一方面,又得益于彼此之間文化的深入交流,以及豐富多樣的譯介和傳播方式。
  參考文獻:
  [1](明)高儒.百川書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任建民,孫秀萍,沈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流行亞洲[N].環球時報,2006-04-27.
  [3]陳甜.古典文學的海外傳播及啟示——以《三國演義》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7(9).
  [4]王麗娜.《三國演義》在國外[J].文獻,1982(7).
  [5]沈伯俊,金文京.中國和日本:《三國演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文藝研究,2006(4).
  [6]王麗娜,杜維沫.《三國演義》的外文譯文[J].明清小說研究,2006(4).
  [7]陳崗龍.《三國演義》滿蒙譯本比較研究[J].民族文學研究,2011(4).
  [8]孔遠志.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特點[J].東南亞研究, 1998(4).
  [9]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域外傳播的幾個問題[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5).
  [10](美)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11](美)烏爾利?!ろf斯坦因.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12]曹順慶.比較文學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13]宋柏年.中國古典文學在國外[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14]曹衛東.中國文學在德國[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李法寶,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語言文學、傳播學、影視藝術。
 ?。ㄘ熑尉庉嫞貉σ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219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