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背后是個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杜啟洪
今年年初的兩個數字給國內本不清晰的房地產業又蒙上了一層面紗。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9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上漲1.5%,而國土資源部承認2009年全國城市平均房價升幅達到25.1%。
兩個部門的數字不一,這在近年中并不多見。但爭議很快不了了之,因為房民們無心關注這個問題。他們關心的是,在不斷攀高的房價之下,如何以最便宜的價格、最好的質量買到屬于自己的房子。
冷眼看“買房熱”
中國的房地產業在短短10年的時間里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
有資料顯示,解放初期,中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為4.5平方米;1978年僅為6.7平方米;2009年底,這一數字已經超過30平方米。
更為重要的是,全國已經有超過82%的城市住房歸居民自有。而在國外,城市居民擁有產權房比率最高的美國也不過為68%,英國為56%,歐洲等其他國家均在30%-50%之間。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僅用不到10年時間,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就達到了世界第一。
而這遠不能滿足市民對房子的需求。中國調查網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目前仍有超過60%的城市家庭有新購房和換房的意向。大量的需求推動了房價的飆升。2009年,全國房價住宅銷售均價達到4600元/平方米,比2008年均價上漲了1000元/平方米,為住房制度改革以來漲幅最高的一年。
“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達到了世界第一,人們卻高興不起來。央行6月8日發布的《2009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個人住房貸款累計發放2.2萬億元,累計支持購買住房707.1萬套,個人住房貸款累計發放額占同期住房銷售額的53.8%。也就是說,至少超過一半的自有住房是靠舉債買來的。
此外,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還不夠成熟,充滿了非理性的色彩,炒作空間比較大。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姓早點買房,實際上變相成了一種固定投資,保值升值可能性比較大,而這無疑又大大刺激了中國人的買房動機。
這樣的“超前消費”,造就了一個被稱為“房奴”的群體?!氨持孔由睢币呀洺蔀橐环N普遍的社會現象,光鮮的房子與清苦的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為房子的支出影響了相當一大部分人的生活質量。
不可忽視“家”文化
“是何種力量把他們聚集到此時一起購房呢?是什么原因讓購房者在房價飛漲之時購房熱情也日益增高呢?”許多外國人不能理解中國人購房的熱情。
從文化根源上分析,熱衷于買房子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對中國影響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是以“家”為核心的文化,其禮儀、道德等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也是以“家”為紐帶的,而維系“家”文化的物質載體則是有私有產權的住宅。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沒有住宅就意味著沒有“家”,意味著生活的不穩定?!熬訜o定所”、“流離失所”、“寄人籬下”都是極為落魄和窮困的人,一般家境以上的人,是都有自己或簡陋或豪華的住宅的。因此國人總是竭盡全力購買屬于自己的住房,“買房置地”成為長達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上至官宦商賈下至地主平民一致的追求。
到了今天,雖說土地所有權不再私有,住宅用地不過有70年的使用權,但基于文化基因的消費習慣還在驅使人們愿意傾其所有去購買屬于自己的住宅,有能力的還會想方設法換個大點的房子改善居住條件,以圖生活的安定與舒適。
對住房的倚重,除了可以解決“居住”之憂外,還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和住在租借別人的房子里、住在大房子里和住在小房子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中國社科院經濟專家尹中立認為,“在設計住房制度時,應該充分考論中國的文化背景。鑒于國人對住房的特殊感情,住房分配制度一定要強調公平優先,‘居者有其屋’對于維護社會穩定有特殊意義?!?
讓“居者有其屋”
房子已經成為一個牽扯到千家萬戶的社會問題。相對于解放之后的公房時代,上世紀末的住房制度改革,讓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迅速興起,提供了大量的房產,住房的選擇余地大大放寬,房子成了生活質量和家庭實力的一個重要體現。有房子和沒房子,大房子和小房子,成為評價生活條件的標準,甚至是談婚論嫁的必備條件。
現在每年新建幾百萬套的房子仍遠遠不能滿足城市家庭的住房需求。在現有經濟水平和房產資源下,如何實現“居者有其屋”?無數政府官員和專家表示,現在除了增加供給,滿足需求,還要在引導人們心理預期上采取措施,不妨鼓勵租房而不是買房。
但租房市場并不樂觀。1998年開始的房改,把國家的房子轉讓給了個人,之后未再建設國家所有的居住房,政府已經沒有房子可租。從目前看,租房供給依賴的出租市場因相關政策及配套服務的缺失限制了健康發展。在國外,有人專門以投資的方式買了房產用以出租,慢慢收回成本及收益。但從國內看,房屋租價與購房成本差距太大,不適應當作投資的途徑。目前的出租房基本上都是個人暫時用不著的用來出租,一旦另有用途,房主即會趕走房客,租房者只能另覓他處。租房的不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無房者租房的興趣。
租房和買房所享受的待遇不同也在堅定著買房者的決心。一些人之所以選擇買房,往往看重的還是購房所能帶來的“增值服務”,比如教育、醫療、養老保險等。租房者則無法享用這些公共資源。
高房價和租房市場的不健全把相當一部分人擋在了需求住房和改善居住條件的大門之外。住房問題如何解決?最后的方案落到了住房供應體制上。建立合理的房地產供應體系,對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民生保障,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一個較為科學的方案是,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靠市場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靠政府主導的經濟適用房,對困難家庭和群體,則要以公共租賃房、廉租房加以解決。
對于解決居民的住房問題,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50年間,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建造了90萬間“組屋”,協助了9成住戶購買了屬于自己的房子,是全球惟一近乎達到百分之百擁屋率的國家?!敖M屋”由政府建設,價格也相對便宜,為私房價格的一半,并對出售的對象給予政府補貼。
其實,在許多國家,當房地產市場已“力不從心”的時候,大都采用政府干預市場房價政策予以解決。二戰后美國退伍軍人的住房問題,德國戰后的城市重建,英國幾十年前所進行的房改,以及新加坡和香港等地住房問題的解決,都是類似政府參與的“經濟適用房”式的住房政策發揮了作用。
實際上,中國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有條件大力發展經濟適用房和其他保障性住房。城市土地屬于全民國有,這也就相當于作為城市公民在買房用地上所涉及到的用地的基本居住權利保障。另外,減少審批亂收費,政府指導房價,都會進一步減輕購房人的成本,讓更多的人能夠走進購房者的隊伍。
富裕者住豪宅,中產階級買經濟適用房,暫時無房者租住公共租賃房,困難者申請社會保障房。有這樣一個住房供應機制,大多數居民住房需求才會得到滿足,真正“居者有其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