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背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美經貿摩擦在一夜之間將稀土(Rare Earth)推向了前臺。除了關注它到底能不能打疼美國之外,稀土本身,包括歷史、技術、應用等,也被置于聚光燈之下,引起了新的一波討論。
稀土,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鑭系元素和鈧、釔共17種金屬元素的總稱。名為“稀土”其實并非“珍稀的土”之意,只是一些金屬氧化物的統稱。不過,由于它具有無法取代的優異磁、光、電性能,在軍事、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不可或缺,是珍貴的戰略金屬資源,也被稱為“工業黃金”“工業維生素”“新材料之母”,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
這么備受關注的礦產,中國儲備又如何呢?四個第一足以讓國人自豪:資源儲量第一,占23%左右;產量第一,占世界稀土商品量的80%至90%;銷售量第一,60%至70%的稀土產品出口到國外;應用第一,大部分的稀土在供國內使用。不僅如此,中國還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供應全部稀土元素的國家,并擁有全球70%以上的重稀土資源,具有絕對競爭優勢。
如果僅靠資源儲備,稀土還不足以成為王牌。畢竟再豐富的礦藏,也有開采完的那一天。而且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技術,礦藏第一也會受制于人。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的稀土產業因萃取技術不過關,只能低價出口稀土精礦和混合稀土,再以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價格,購置深加工的稀土產品,長期“被人扼住咽喉”。直到徐光憲等科學家帶領團隊研發出適用于各類稀土礦分離的串聯萃取工藝,中國稀土分離技術和產業化水平才一躍領先世界,也帶動了中國的稀土生產獨霸全球。數據顯示,稀土行業專利數量日本和美國分列第一和第二,但主要集中在稀土下游深加工應用,中國排名第三,但集中在采選冶煉環節,在稀土采選和冶煉環節,中國優勢明顯。而自2011年以來,中國稀土專利申請數量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更重要的是,目前,從稀土礦的采選、冶煉、加工、分離發展到稀土裝備的制造、稀土制品的應用,我國已形成完整的稀土工業體系。這些,都是技術成就的實力。
而技術本身還會反過來影響稀土的存儲量。如果提取技術水平提高,或者通過創新研究稀土的新用途被發現,圈定稀土礦的邊界品位就可以下調,原本不能算是資源的稀土也能歸為稀土資源,工業儲量數據就會大大增加,由此又進入正循環。
回到話題之初,稀土能成為制勝王牌嗎?其后的科技和應用實力才是關鍵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9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