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地利用研究進展概述及展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在闡述土地概念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在介紹土地利用相關概念內涵和目標的基礎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變化的歷史演進過程,著重分析了國內外土地利用研究歷史和現狀,為開展土地利用變化研究提供借鑒,通過分析現有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加強土地利用研究提供參考并對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土地利用規劃;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S-3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190615016
引言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進入20世紀后,人類對土地開發利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土地利用強度的不斷增加,土地的功能也日益多樣化。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人類越來越多地研究土地利用,并對土地的看法不斷變化,土地利用也有了不同的含義,并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偨Y和整理現有的土地利用研究成果,有利于促進土地利用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1土地概念的產生與發展
目前對于土地的科學定義,學者們有不同的觀點。從橫向角度來看可以從農業生產、工程建設和生態學3個方面來分析[1]。土地狀況的理化性質對農業生產起著重要作用,工程建設是基于土地的組成和性質,特別是其機械和物理特性。生態學認為土地是由氣候、地貌等及人類活動種種結果組成的生態系統,是一個能量、物質及信息的儲存庫和供應站。從縱向角度分析,主要是國外的一些經濟學家有不同的見解[2]。馬克思認為土地是為經人類開發的自然產物;馬歇爾認為土地是自然界為人類在陸地等方面提供的物質和力量;伊利認為土地一詞的關注點在于土地賦予的產物。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瓦格寧根召開了土地評價專家會議,以確定土地定義,并于1976年組織發表了《土地評價綱要》,定義土地是一個由地球地表氣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質、生物及人類活動結果所組成,且其性質隨時間不斷變化的自然經濟綜合體。
2土地利用的內涵和目標
2.1土地利用的內涵
土地利用是人類對自然利用的一種途徑,土地經濟學認為,土地利用是一種經濟活動,人類與土地進行物質、能量等交換,人類勞動和土地相結合,獲得物質產品和服務[2]。土地利用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是不斷變化的,它不但是個技術問題,也是個經濟問題。根據不同的土地類型,為了達到一定的社會、經濟及生態目標,采取一系列行政管理、工程技術及生物手段,對土地進行持續的經營及改造。土地利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人類作用于自然,并自然和經濟社會融為一體。早在原始社會,人類利用土地就是進行簡單的物質交換,但隨著人類的進步,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內涵就發生了變化,現在通常所說的土地利用已經是集土地開發、利用和保護為一體的綜合行為。
2.2土地利用的目標和變化
人類對土地的使用主要包括獲取物品及獲得服務,通過土地獲得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利用土地提供的場所和獲得空間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土地利用時,通常使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來實現土地利用的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生態目標。制定土地管理法規、土地利用規劃等進行土地用途管制;進行土地整治,采用土地工程手段來實現土地利用的生態目標。20世紀90年代以來,土地利用研究側重于土地利用生態安全方面,更加關注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環境狀況及全球變化的影響[3]。研究區域主要放在了一些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研究內容多以土地利用變化對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生態保持等為重點。
2.3集約節約可持續利用土地
李嘉圖首先提出了土地集約利用,他認為使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在一定面積土地上,集中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以獲得高額的土地回報[4]。但是受土地利用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土地集約利用也不能無限增加,當投入達到一個臨界點時,獲得的回報就開始遞減[5]。土地集約利用按照投入的要素不同分為資金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3種,我國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對土地集約利用進行分類研究的,國外對此雖然沒有明確的界定,但是這個理念在城市規劃等法律法規中均有體現。在20世紀90年代新德里國際會議上確定了土地持續利用的思想,其核心內容是保持土地的生產性、穩定性、保護性、可行性及可負擔性[6]。其研究內容不僅包括提高對全球土地利用動態過程的認識,加強分析土地利用變化的能力,更要為實現土地持續利用提供對策及建議。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不同之處在于土地覆被是土地持續利用的結果,僅作為研究的自然生態基礎和作用的結果,不過最后的立足點是一樣的[7]。
3土地利用國外研究進展
3.1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國外最早提出土地利用的是德國的杜能,他在19世紀初就在德國開展了土地利用研究。在早期,他的目的是在理想城市形態上進行城市規劃研究,后近代歐美城市開展城市改建研究,逐步進入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研究,為了解決伴隨著社會發展產生的城市問題和對城市功能的新要求,出現了一些新的城市理論學派,具有代表性的是“田園城市”理論、“集中城市”理論、“有機疏散思想”等理論[8]。
土地利用調查是國外早期對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方式[9]。早在1992年,美國的索爾等人就開展了土地利用綜合調查,英國學者也幾乎同一時期開展了土地利用區域調查,并于1930年建立了土地利用調查所,完成了全國土地利用調查報告、專題圖等眾多成果,進一步擴大其研究成果,英國和美國學者在第14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報告了土地利用調查研究。在第15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對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再次強調了土地利用的重要性[10]。隨后,學者們逐步開展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益研究。
20世紀40年代后,土地利用研究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開,這個時期的研究為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奠定了基礎,有利于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為政府規劃決策提供基礎資料。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土地利用規劃發展的需要,“3S”技術逐漸在土地資源調查中得到應用,研究方向也逐漸從土地清查過渡到土地評價,同時引入了土地適宜性評價及土地資源生產潛力評價等研究[1]。 3.2近期土地利用變化研究
20世紀90年代后,土地利用在原來的研究數量、狀態與利用方式的基礎上引入了一個新的全球化研究領域。在此期間,學者們的研究重點主要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全球氣候、生物多樣性、水土流失等的影響因子、機理及影響程度等方面[9]。同時,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從那時起,土地利用可持續研究已成為土地利用研究學術焦點和前沿[11]。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資源和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普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城市土地利用思想受到了世界各國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斷尋求在立法中突出土地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土地利用領域成為了學術界和政府普遍關注的問題。
4土地利用國內研究進展
4.1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土地利用研究
新中國成立前,地理學家胡煥庸、任美鍔及張心一等對土地利用進行了開拓性研究,胡煥庸以農業用地土地利用調查為研究對象,發表了“中國之農業區劃”、張心一發表了“中國農業統計地圖”,任美鍔以四川農業生產力為例,在美國的《經濟地理雜志》上發表了“中國西南部土地利用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極大的提高了我國在土地利用研究方面的國際地位[12-13]。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新中國建設的需要,我國廣泛的開展土地土地建設規劃研究[14]。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的發展越來越關注人口與資源[15-16],在土地利用的同時,也逐漸重視土地保護,協調人地矛盾關系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也逐漸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后來土地利用又與土地整治工作結合起來,尤其是吳傳鈞以地理學為基礎,涉及人文地理學的許多研究領域,其帶頭編制的《中國1∶100萬土地利用圖》,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規模的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圖集,成為我國制定農業發展規劃,進行國力綜合研究的科學依據。
4.2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土地利用變化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利用研究在世界范圍內收到廣泛關注。我國學者在土地持續利用方面也開展了大量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可持續利用理論、評價的指標體系與方法、模型研究等方面。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土地學會年會上,許多學者以耕地保護及其可持續利用為研究對象,發表了各自在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最新成果[17],并在土地利用變化模型的建立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8-21],通過建立衡量土地質量變化的指標體系,可以及時發現土地質量是否存在問題。在土地利用優化配置方面,提出了一種土地利用優化調控的研究方法。在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演化的關系研究中[22-24],研究了土地生態系統安全對全球變化影響的模式,就人類經濟活動對區域土地利用狀況的影響而言,土地利用結構發生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土地利用驅動力的變化已得到廣泛研究?!?S”在土地利用變化研究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25-28],搜集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構建空間數據庫,土地利用變化情況迅速得到反饋,土地利用圖數字化,通過空間分析、疊加分析以及遙感解譯等方法,探求土地利用變化情況、探索土地利用變化原因,揭示土地利用演替規律。此外,我國近年還開展了土地利用變化實證研究[29-31],我國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熱點地區及生態環境脆弱區的土地利用變化研究,對城市化最敏感、變化最大和最迅速的城市邊緣區進行了土地利用研究。在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及土地集約利用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在理論體系、評價方法指標模型及區域實踐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5土地利用研究展望
土地利用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2個階段,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主要圍繞土地利用調查、土地評價和土地規劃等方面。最近的土地利用研究更加強調土地可續發展,土地利用演替規律及全球化研究。但是在土地利用生態風險方面還比較薄弱,土地工程及土壤修復等多學科綜合研究方面的研究也比較缺乏。未來的土地利用研究要更加精細化,對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進行全面的分析,考慮區域的空間演替,對未來土地集約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出科學依據,以“3S”技術應用為主手段,建立土地資源大數據、國土資源“一張圖”工程,從生態文明建設視角的推動空間規劃體系創新。
參考文獻
[1] 王秋兵.土地資源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 畢寶德.土地經濟學(第5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鄒彥岐,喬麗.國內外土地利用研究綜述[J].甘肅農業,2008(07):51-53.
[4] 付欽太.國外城市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經驗及其啟示[J].學習論壇,2015,31(06):35-38.
[5] 喻鋒.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實證和新思路[J].國土資源情報,2007(02):44-48.
[6] 楊子生.試論土地利用學[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01):229-236.
[7] 戴爾阜,吳紹洪.土地持續利用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4(01):79-88.
[8] 鄧旭暉,吳佳.國內外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進展與展望[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22):12-13,16.
[9] 譚少華,倪紹祥.20世紀以來土地利用研究綜述[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05):84-89.
[10] 沈濤.國內外有關土地利用的研究綜述[J].當代經濟,2013(24):156-157.
[11] 劉助仁.國外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制度掃描[J].環境經濟,2004(10):54-56.
[12] 李揚.國內外土地利用變化研究概述[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16(09):12-16,104. [13] 袁麗麗.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研究綜述[J].咸寧學院學報,2006(03):21-24.
[14] 王炳云.我國城鎮土地集約化利用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24):335-336.
[15] 鄭彩菊,張坤.土地集約利用與評價的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J].湖南農機,2009,36(03):104-106.
[16] 郭送民.基于地理國情監測的土地利用時空演變及其驅動力研究[J].地礦測繪,2016,32(03):5-9,31.
[17] 李廉睿.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時空過程建模研究進展[J].科學技術創新,2017(26):71-74.
[18] 杜金龍,朱記偉.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研究進展[J].國土資源遙感,2018,30(03):9-17.
[19] 陳佑啟.中國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影響的空間建模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0(02):116-127.
[20] 管穎智,周進生.土地評價中地質災害問題初探[J].資源與產業,2009,11(01):51-53.
[21] 張天中.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及其社會經濟效應研究——以隴南山地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1):125-127,130.
[22] 劉盛和,吳傳鈞,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擴展模式[J].地理學報,2000(04):407-416.
[23] 王鶯,王勁松.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對嘉陵江流域水文特征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01):135-142.
[24] 劉詩雅.基于GIS的藍山縣土地利用時空格局變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7):31-34.
[25] 周吉全,何煒琪.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的城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預覽,2009(03):382-386.
[26] 楊慶媛.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演化淺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02):7-11.
[27] 王鶯,王勁松.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對嘉陵江流域水文特征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01):135-142.
[28] 董娉.論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J].住宅與房地產,2016(24):19.
[29] 李媛.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進展[J].寧夏工程技術,2018,17(04):379-384.
[30] 魏寧寧,陳會廣.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與潛力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7,24(04):66-72.
[31] 邵曉梅,劉慶,張衍毓.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06(02):85-95.
作者簡介:肖文魁(1989-),男,碩士,研究方向:土地工程研究與實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3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