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全面深入,語文作為高中教育體系的基礎學科,其也面臨著改革和創新,核心素養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師需要將其貫徹到各個教學環節中,突出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我國相關教育同仁以些許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核心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91-01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深入,社會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以往的固化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發展的迫切訴求,尤其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快速更新,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知識,知識儲備不再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價值觀念、情感態度以及學習能力成為了推動學生發展的關鍵素養[1]。在此背景下,我國教育部門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閱讀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關鍵內容,教師需要將核心素養融入到閱讀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和基本素質,為其未來更好的發展夯實基礎。
1.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知情感
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引導學生把控文章整體,在閱讀中感知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為學生構建文章情感框架,通過科學的引領和指導,幫助學生領悟和體驗文章情感,提升其核心素養。
例如在閱讀《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文章中,由于文章中蘊含了深邃的情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詳細的品讀,體會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并且體驗恩格斯所表達的惋惜和悲痛。首先,教師要傳授給學生閱讀技巧,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中的關鍵句子和語言,掌握文章整體的情感走向,并且組織學生對文章情感開展討論交流,對學生的個性化觀點給予尊重和點評,提升其感悟情感能力;其次,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提出具有一定引導性和思考性的問題,例如: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充分聯系,評價馬克思的貢獻與人格。通過這一問題不僅可以啟發學生思考,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情感的領悟,體會到恩格斯與馬克思之間的珍貴友誼,培養學生無私奉獻、科學求實、注重實踐、勇于創新的精神[2]。
2.通過任務教學法提升自學能力
教學需要摒棄以往精講的閱讀教學模式,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引入任務教學法可以促使學生在任務的指引下進行有效思考和探究,還可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學能力、知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閱讀《故都的秋》這篇文章中,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需要結合文章內容為學生布置任務:這篇文章體現了哪些深層次的情感?作者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在布置好任務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以及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也是學生強化能力和提升核心素養的過程。
3.在閱讀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固化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促使其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學習轉變,關注知識和能力的均衡發展。思維能力作為核心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教師需要將課堂作為能力培養的前沿陣地,通過閱讀教學促使學生開展自主思考,并且在思考中理解知識、記憶知識、消化知識以及內化知識,突破閱讀表層、深入文章內里。
例如在閱讀《雷雨》選段中,教師要向學生講述話劇藝術,并且引導學生通過劇本中的人物語言和戲劇沖突,通過自主思考理解劇本的深層含義。同時,教師要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能力,根據劇本人物的語言、行為以及性格,思考劇本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只有通過不斷的思考,才能真正體會和理解話劇藝術的特點[3]。教師還要結合《雷雨》劇本中的典型人物,組織學生開展交流分析,如分析周樸園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交流促使學生開展層層分析,進而強化其思維能力。例如在《中國建筑的特征》學習中,教師可首先引導學生將文章的整體思路予以理清,并對文章中心思想進行概括,使學生在閱讀中能夠在大體上認知我國建筑的特征及結構等。其次教師便可帶領學生進行閱讀,使其學會在閱讀中圈點標注文中重點、疑問以及優美的語句等。在閱讀中培養學生主動閱讀及勤思考的習慣,提高閱讀效率,培養思維能力。
4.借助文章內涵開展德育教育
在“以德樹人”理念的倡導下,教師需要借助文章內涵開展德育教育,高中語文教材是經過數名教育專家的研究后編制而成,其中收錄的文章具有較強的語文性、適用性以及教學性,文章不僅格調優雅、句子優美、結構嚴謹,同時還潛存了豐富的德育資源,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理念,促使其健康成長[4]。
例如在閱讀《蘇武傳》這篇文章中,教師要對文言文的句式和字詞進行重點講解,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技巧。同時,教師還要對文章德育內涵進行充分挖掘,帶領學生共同體驗蘇武在囚禁過程中、與官宦貴族斗爭中,所表達的高貴情操,促使學生感受蘇武重義守節、堅強不屈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情懷,進而對學生開展愛國教育,提升其核心素養。
5.利用情境創設完成知識構建
通過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證明,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其構建以及完善知識體系的過程,情境是構建體系的關鍵影響因素,也是擴展學生思考能力和想象空間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中,需要利用情境創設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構建。
例如在閱讀《再別康橋》這一首現代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徐志摩離開康橋時的情境,配合學生的詩歌誦讀,進而在課堂中營造悲傷的情境,促使學生快速的體會詩歌情感基調,在腦海中描繪與詩歌意境相符合的情境,進而完成知識體系構建。
6.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以往的固化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已經無法促進學生未來更好的發展,教師需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將核心素養融入到閱讀教學中,注重學生知識、情感、能力的綜合發展,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和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潘衛星.重視核心素養培養 開拓高中語文閱讀新思路[J].名師在線,2019(05):37-38.
[2]榮曉燕.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1):74-76.
[3]謝芳.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之我見[A].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2.
[4]丁梅榮,楊生棟.淺談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0):36-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5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