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習動機視角下的社區教育模式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普及,社區教育的便利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為適應居民的差異化需求,有必要探究個體學習的動機。本文從學習動機的視角出發,以南通社區大學的實踐教學為切入點,對南通的社區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改進的對策,希望引發大家的思考和關注。
【關鍵詞】學習動機 社區 教育模式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 education, the trend of facilitation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order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resi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 of individual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paper tak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Nantong Community Universit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community education model in Nantong, hoping to arouse people?蒺s thinking and attention.
【Keywords】learning motiv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model
【項目來源】1.2017年度江蘇省社會教育規劃立項課題《基于奧蘇貝爾動機理論的社區教育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以南通地區為例》(JSS-C-2017030);2.2017年度江蘇開放大學規劃立項課題《基于共享教育理念的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重構》(2017XTZZ07);3.江蘇省終身教育研究會2017年度重點立項課題《終身教育理念下區域特色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以南通市為例》(項目編號17SZJA004)。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255-02
社區教育在我國的興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雛形中的社區教育模式主要借鑒于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90年代后,隨著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我國的社區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深入人心,社區學習逐漸融入當代居民的生活之中。在大力發展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運用手機APP進行在線的互動式體驗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給人們帶來諸多便利學習機會的同時,也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社區教育模式。本文希望以學習動機視角為切入點,通過南通社區大學的“三合三學”體驗模式分享,對優化社區教育的學習模式進一步探索。
一、動機理論與社區教育模式探索的邏輯關聯
1.社區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動機認知理論的有效實踐
學習動機主要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使學習活動指向一定目標的心理傾向。其中,內驅力和誘因為兩大主導因素。奧蘇貝爾的“學習情境動機論”進一步豐富了動機理論的內涵,將其拆解為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三種構成。認知內驅力強調的是理解事物、掌握知識、對問題能系統地闡述和解決;自我提高內驅力指通過學業方面的成就贏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附屬內驅力認知下的學習主要是為了獲得長者的贊許、同伴的接納。
就學習結果而言,學習動機越強,學習積極性越高。社區教育的模式是否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恰恰是個體學習者動機認知的反映。
2.社區教育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理論是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體系的重要構架之一,也是其一般學習論觀點的邏輯產物。該理論體系突出三元交互決定論,即環境、行為以及表現為人的主體因素之間的交互決定關系。作為主體因素的一個方面,自我效能是指個體應對或處理內外環境事件的效驗或有效性,通常理解為個體對自己是否具有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觀判斷和信念。其影響因子包括個人的成敗經驗、替代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等多方面內容。當學習者遭遇失敗與挫折,且面臨問題產生無助感進而陷入無能為力、喪失信心的狀態,會導致學習、生活中失去積極主動性。自我效能感通過思維過程發揮主體作用,通常都伴有動機的因素或過程參與其中。除此之外,自我效能感還會影響個體在活動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在活動中當面臨困難、挫折、失敗時對活動的持久力和耐力。這種持久力和耐力在社區教育模式的實踐過程中,也是充滿挑戰的因子之一。
二、南通社區大學項目開展現狀
南通社區大學自2014年掛牌成立以來,依托信息宣傳與交流、課程資源建設與派送、科研指導與項目開發、成果交流與經驗推廣四大服務平臺,建設和完善了南通社區教育四級網絡體系:市區有南通開放大學和南通市社區大學,縣市區有社區學院,街道有社區教育中心,社區有居民學校。2018年初,南通市通州區被評省級社區教育示范區,港閘區秦灶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港閘區石港鎮社區教育中心、通州區興仁鎮社區教育中心、全新街道社區教育中心、開發區竹行鎮成人教育中心學校等機構獲評標準化社區教育中心。
以“辦好居民滿意的社區教育”為發展理念,整資源、創特色,面向居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各類體驗式教育教學活動。近年來,在原有社區學習網絡平臺的基礎上,不斷融合創新,新涌現的體驗式教學中心就是資源平臺整合利用的新型成果。在學習課程的開設上,增加了烘焙、插花、陶藝等項目,在學習模式上,以體驗感受為主,既豐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又樹立了服務進基層、送課入社區的文化服務品牌,進一步滿足了市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盡管社區教育的推進作為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社會化工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涌現出各種問題,但在南通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通社區大學的探索之路初見成效,簡要介紹如下: 1.注重數字化資源整合,滿足市民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網絡化、智能化已成為居民學習工作生活的重要方式,為了充分滿足廣大社區居民多樣化的生活、學習需求,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南通社區大學依托已有的數字化學習平臺,以“數字引領、智能學習”為主題,利用云數據平臺,通過創建微論壇、微視頻制作推廣、云互動等方式,突出學習者的中心地位,為居民打造個性化的智能學習空間。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統籌協調下,對地方中小學校、高等院校、圖書館、博物館、街道社區等機構進行必要的資源整合,面向社區居民免費開放,初步形成教育資源共享的新局面。結合當前社區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著力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進一步擴大資源共享范圍,推動教師進社區、學生進社區、課程進社區,促成了學校、機構、社區等多方的教育資源深度共享,為創建和諧社區、學習型社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
2.注重學習體驗效果,創建“社區教育體驗中心”
作為終身教育環境下服務居民的新平臺,南通社區大學先后在學田街道、文峰街道、旅游中專掛牌成立了南通市首批“市民學習體驗館”,主題內容涵蓋陶藝制作、西點烘焙、攝影沙龍、盆栽花藝等多重領域,為廣大市民提供學習和體驗的機會。近年來,先后在文峰社區、新城橋街道、鐘秀街道等多個社區開展“文化大串門”的送教入社區活動,深受居民喜愛。無論從形式和內容上看,還是從內涵和外延上看,體驗式教學模式都是對社區居民學習形式的有效拓展,也極大豐富了居民精神生活。以體驗館的創建為契機,在社區大力開展文化傳承活動,提升“文化大串門”的品牌效應,充分發揮體驗教育教學模式的優勢,讓群眾融入教育活動中,真切感受政府的“教育惠民”,為廣大居民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
3.注重差異化需求,實現公益課程梯度供應
南通社區大學在開展各類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注重對各社區居民的教育需求進行專項調研,將家庭經濟狀況、人口狀況、年齡結構、工作環境、受教育程度、小區居住年限等要素納入考量維度,對居民學習需求的差異化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實現課程的梯度供應。不同要素下的家庭決定了教育需求的差異,為此,南通社區大學加大社區課程設置改革力度,提升課程的合理性、科學性,以需求為抓手,注重課程質量的優化升級、高效實施、分層供給。比如:2018年下半年,我校在和平橋街道北濠社區等多個社區開展了園藝課堂進家門的活動,主要目標群體就是退休老人中想報名上老年大學卻因名額問題未能如愿的群體。事實證明,這樣的老年教育進社區的項目,使得居家老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感受春天的氣息。在當下入社區的課程內容上,既有諸如國粹、聲樂、書法等與傳統地域文化相關聯的主題教育活動,又有閱讀、茶藝、面點制作等接地氣的各類體驗式參與教學活動,增強了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借助社區網格管理框架,與社區共同搭建學習平臺,由社區街道與社區大學共同聘請各類能人巧匠,向社區居民開放體驗學習課程。
三、“差異化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優化路徑探索
1.提高居民的參與意識,實現社區教育的零盲區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社區在中國的城鎮逐步普及發展起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城鄉結合部進行了拆遷改造,城區擴大的同時,城鎮居民的范疇也越來越廣。加上許多進城打工的務工者為了子女的教育發展選擇在城市買房安家。此類社會現象給社區教育工作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受教育對象的種類繁雜,教育盲區太多,居民參與的熱情不高。比如:那些依靠拆遷住進新小區的居民以及由農村轉入城市的新居民在受教育重視程度上,與原有的城市居民存在某些差別。在調查中發現,依然存在不少家庭對學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模式不夠重視,甚至偶爾還有抵觸情緒。因此,加強社區教育的公益化宣傳,在教育主管部門的號召下,積極引入企業、社區、志愿者、機關、學校等多方力量,讓更多的居民意識到社區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讓社區教育項目覆蓋到每個角落,已經成為每個社區工作者的必修功課。
2.實現資源深度共享,滿足社區教育需要。
社區教育普及推廣的另一大難題就是如何有效進行課程改革,如何在資源不足的局面下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優化。伴隨互聯網的普及,移動終端手機APP的應用已經全面輻射到教育的各個領域,社區教育也是收益者之一。在共享經濟時代,城市之間、行業之間、學校之間都應該彼此互通有無,一方面借鑒對方的學習經驗,另一方面整合更多的學習資源。基于傳統的開放教育模式,以居民教育需求為切入點,優化資源共享。在社區教育項目實施推廣過程中,加強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社合作,構建一體化共享的信息化平臺,為深度開展資源共享創造環境。在做好線上教學宣傳的同時,學校還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學硬件和師資力量,與社區共享學校的空間及辦學優勢,配合社區開展各類教育培訓活動,以增進學校、社區與居民的關系,促進社區活動的教育化,學校教育的社區化進程。這也是對傳統的線下教學進一步完善的過程,資源互惠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元模式,有利于打造生態學習社區,通過課程的體驗讓更多的學習者從活動中陶冶情操,提升個人的價值觀。
3.加大社區教育經費投入,促進軟硬件設施的及時更新
當前,在社區教育的經費投入上,各地做法不一。經濟發達地區的財政經費相對充足,對社區教育的投入力度較大。典型的地區如福建、青島、上海等地區。然而,更多的地方政府由于經濟發展的制約等因素,還不能在社區教育方面進行更多的投入,一些地方盡管也響應中央號召,積極推廣社區教育,卻始終未能真正落實專項資金。開展社區教育,無論從硬軟件資源的設施保障看,還是從教師、志愿者等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看,都需要相當的經費做支撐。社區教育的公益性特征更需要政府加強專項投入,經費短缺的問題阻礙了社區教育的正常有序發展。例如,構建和完善數字化教育教學平臺、充實教育教學資源、跟蹤居民的學習狀況和需求、微視頻制作等等,都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強力的財政支持。
4.進一步優化教育教學模式,降低學習準入門檻
當前,社區教育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各類教育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和完善之中。學校與社區的融合態勢越來越成熟,一方面,學校為社區教育服務,為社區教育提供課程支撐;另一方面,社區作為終身教育的基礎平臺,要配合學校做好養成教育的各項保障工作。雙管齊下的局面下才能進一步整合社區的教育資源,為居民創建“人人學、時時學、處處學”的美好環境。為了更好地推廣社區教育,要及時發現教育項目實施所遇到的問題,及時對流程和模式進行優化,讓個性化、差異化的教育教學得以生根。同時,在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降低準入門檻,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與社區互聯互通構建學習圈,打造文化體驗港,才能讓更多的學習者加入,推進差異化體驗模式的進程。
四、結語
終身學習環境下,社區教育已成為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互動互學已成為流行趨勢,居民對社區教育的滿意度不斷提高,歸屬感也逐漸增強。隨著社區教育的健康發展,體驗模式也將不斷完善,差異化教學必將使社區教育呈現百花齊放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余江濤.基于教育實踐社區的數字化學習方式創新思考和實踐[J].當代繼續教育,2016(2):29-30
[2]舒倩.社區服務中的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研究[D].湖南大學,2016
[3]陳海明.成人終身學習能力影響因子分析[J].成人教育,2017(6):15-19
[4]邵艾群,汪家琦.關于我國社區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評述[J].終身教育研究,2018(2):51-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6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