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老齡化視角下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養老觀念的轉變,我國養老市場中的養老方式與養老手段不斷推陳出新,但是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難以對接,兩者的不平衡現象仍十分顯著。在積極老齡化的視角下,通過構建以政府、社區、家庭與社會四元主體為中心的社區互助養老模式,促使老年人實現社會價值,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積極健康,充分踐行積極老齡化與健康老齡化的理念,為我國的養老市場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社區互助養老;積極老齡化;四元主體;模式
一、問題的由來及意義
據聯合國的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老年人口數量。2016年的《中國老齡化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中指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初期的老齡化社會,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也排在全世界最快的國家行列中。解決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問題十分緊迫,亟待解決,然而中國的養老市場還不成熟與完善,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缺口。
養老服務的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問題是目前中國養老市場中最顯著的問題。隨著供需問題的凸顯,互助養老模式這一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逐漸興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積極老齡化這個概念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在1999年首先提出來的,是指年老之后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各方面達到最佳的過程?;ブB老模式使得老年人可以更多地參與到社會、經濟、文化和公共事務中來,在這些過程中老年人依舊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發展的積極貢獻者。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互助養老模式開始出現,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農村地區的互助養老模式已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全國多個省份的農村地區成功進行試點。但是在城市范圍內,由于對互助養老的認識與關注不足,缺乏組織力量與積極的推動者等原因使城市中的大量低齡老年人資源不能夠得到有效地利用,最后只是虛無的被浪費,大量的養老需求不能合理地對接閑置的老年資源。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于2016年公布的《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呈現低齡老齡化特點。該報告還顯示,超過5成的老人還在參與家庭照顧,社會公益活動參與率和正式勞動就業率約為20%;老年人整體生活自理能力良好,全國 87.46%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完全自理,但重度失能老人數量不容忽視;老年人整體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較好,約 1/4 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獨居老年人的孤獨感較為嚴重。在積極老齡化的視角下通過建立社區互助模式,能夠有效地將閑置的低齡老齡資源充分利用,協助照護高齡老年人,同時提升低齡老人自身認同感,促進社會和諧。
二、研究設計
為了研究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構建過程中,各方主體的功能與角色,本研究選取了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區三家店街道昌南社區作為社區互助養老試點社區,在實踐進行的四個月中進行全程的跟蹤記錄,并實時進行分析與反饋,隨時改進。
因為社區互助養老的特殊性,結對老人雙方的住所不能相隔太遠,同時為了易于選取項目參與對象,優先考慮選取老年人數量較多,老人之間較為熟悉的社區。根據以上條件,最終選擇的試點社區是位于南昌市青云譜區的火電廠小區(即昌南社區)。
火電廠住宅小區,居民大多是原南昌市火電廠職工。社區規模較大,大多數老式的居民房。昌南社區有著特殊的樓棟長制度,每個樓棟都會設立一名樓棟長,主要負責向樓棟居民傳達重要事務、協調社區活動并且了解并關心樓棟中居民的家庭情況,起到上傳下達的橋梁作用。社區每兩周會召開一次樓棟長會議,討論社區內的重要事件。
由于昌南社區是原南昌市火電廠職工小區,這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居民都是火電廠的退休老人。經調查了解,部分老人的子女分散在全國各地工作,不在身邊;部分老人的子女已經搬出去與老人分開居住。因此,在昌南社區有著一定數量的獨居老人,平時生活也缺少細致的照顧與關心,十分適合參與社區互助養老項目。
通過走訪調查并參與樓棟長大會,成功在社區內進行了宣傳并成功促使八位老人成功參與結對,其中低齡健康老人作為服務提供者,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作為服務接受者,在為期四個月的項目過程中,進行“一對一”結對幫助。并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定期的回訪收集數據,進行效果評估,發現問題,反思總結。
服務內容從簡單的服務項入手,包括陪伴、代繳費、提醒服務、飲食照顧、外出活動、衛生打掃等日常生活照顧服務項目,服務提供者的勞務補貼以周為單位計算,要求服務提供者每周至少提供三次服務;由項目專項志愿者負責每天定時電話跟進,每周進行兩次實地探訪跟進并填寫服務項目跟進表。
最后共有8位老人參與,其中包括4位需要服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4位服務的提供者,4個失能、半失能老人得到了一對一基本的幫扶照護服務,雙方建立起了較為良好的關系,受助者在此項目中獲得了來自服務提供者、政府、社區的幫助,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
三、實踐中四元主體的作用
政府在社區互助養老實踐過程中處于主導的地位,在本次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提供了資金支持、項目監控、政策支持等幫助。在青云譜區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志愿者團隊找到了火電廠小區的居委會并成功與其協商洽談,取得了在火電廠小區實施項目的許可。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項目可以落地實施的堅實后盾。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政府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與中期監控。志愿者團隊每次去社區進行跟進之后,會進行紙質材料與影像資料的收集整理,并定期前往青云譜區政府將材料提交,政府工作人員進行檢查之后定期提供志愿者的勞務補貼與服務提供者的勞務報酬費用。
社區居委主要負責管理與協助工作,是本項目實施過程中重要的中間人與信息傳遞者。項目初期在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召開樓棟長會議,進行宣講,將本項目的信息傳遞給各樓棟長,再由他們向該樓棟居民進行傳播。同時在入戶上訪的過程中,也是由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帶領志愿者入戶,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項目工作的開展減輕了阻力,節約了時間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是最了解參與者個人信息的人員之一,因此在志愿者尋找合適的參與者并進行配對的過程中,與居委會進行緊密聯系是非常必要的。在參與者成功進行配對之后,由于項目的實施以社區為基本單位,居委會在其中可以更加便利地對項目的進展情況進行監控、管理與績效考核。社區居委會是志愿者團隊與小區居民之間的紐帶,起著中間人與調和者的作用,是工作鏈中不可忽視的一節。 家庭是參與者所處的小單位,家庭成員的想法與言論會對潛在參與者的想法與決定產生較大影響。同時,由于社會輿論與倫理道德等因素,存在參與者與其家庭成員難以接受互助養老這種新型養老模式的可能性,這是項目落地實施的阻力之一。在志愿者團隊入戶訪談的過程中,與項目參與老人的家人建立了良好的聯系,并得到部分老人及其家人的理解與信任。但也存在一部分老人及其家人顧慮鄰里或是社會輿論而拒絕參與的情況。
社會組織是推動項目開展的重要力量并且社會組織作為項目開展的后備軍給予了最可靠的支持。社會組織及志愿者團隊在四個多月中,一步步地推動項目實施并跟進項目進度,進行數據的收集與記錄。根據項目參與者的反饋與意見進行團隊的自我反思與改進。并積極與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溝通與聯系,吸取建議,在完善自身的同時使得社會組織能夠更多地參與到項目中來,并且在項目結束之后進行反思,爭取改進。
四、模式構建中四元主體的職能
1.政府
政府是構建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基石與支柱。我國政府在養老保障的供給方面處于主導地位,政府在宏觀上出臺相關政策、給予資金支持并進行績效評估、監督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構建我國社區互助養老模式中,政府的職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完善我國法律與政策,積極引導。提升我國養老保障水平,著力解決養老市場中需求與供給不平衡的問題。從宏觀層面做出積極的引導,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發展社區互助養老,鼓勵進行區域內互助養老模式試點。其次,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在目前尚不完善的互助養老模式中,服務提供者的勞務補貼大多仰仗于政府的資金支持,這也是社區互助養老模式能否得以發展、穩步前進的關鍵。第三,政府應承擔監督管理的職責。完善相應的管理體系如資金管理、日常事務管理、績效考核等,使社區互助養老得以規范化、健康化發展。
2.社區
社區是構建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核心,是社區互助養老模式實施的最基本的小單位。首先,社區的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家庭訪問、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社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與養老需求并做好記錄,同時可以講服務提供者的服務類別等信息傳達給社區居民,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其次,社區可以根據雙方的信息科學合理地進行配對。最后,社區工作人員是最社區內老年人具體生活情況、與老年人交往的時間長,得到老人們的信任的人,在社區工作人員的配合和幫助下,能夠更快的推進項目的發展。
3.家庭
家庭是構建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重點。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家庭始終占據著我國歷史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家庭是人們生活的最小單位,即使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發展以及養老觀念的轉變,家庭的功能與地位逐漸被削弱,傳統的家庭養老逐漸淡出了養老市場,但家庭養老仍受到大部分人推崇。因此,家庭對于社區互助養老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特別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社區互助養老模式是可以解決養老市場供需矛盾、給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色彩,有助于其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新型養老方式,老年人及其家庭應避免被傳統的養老觀念所影響,家屬應給予一定的支持與幫助,倡導有能力的老人主動參與到互助養老模式中,發揮自身余熱,為社會做出一份貢獻。
4.社會
社會是構建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助推器。由于政府職能的局限性,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到我國養老體系的建設中來,有利于減少國家的財政負擔。社會組織可作為政府與社區之間溝通的橋梁,將信息進行上傳下達。社會組織還可以和企業與高校合作,合理的獲取資金與專業知識幫助,招聘志愿者,擴大志愿者服務隊伍,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專業的指導意見以促進社區互助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
社區互助養老模式充分體現了福利多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四方主體都參與其中并發揮了積極作用,四方主體無論哪一方都是不可代替的。也只有各個主體充分意識到自身的定位與職能,構建良性互動機制,積極對話,協調合作,實現合理分工和優勢互補,才能更好地推進社區互助養老的實踐與發展。
五、問題與反思
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給中國的養老體系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但是這種模式在實踐中仍在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倫理兩難問題。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觀念中,贍養父母的責任是由子女來承擔的,不論是讓父母作為服務提供者去照顧其他老人還是父母被其他的老人照顧都難免承受他人的非議。同時,大多數不了解的人很容易將服務提供者當成“小保姆”來看待,這更加加深了老人及其家人的抵觸心理。其次是互助養老模式中的資金問題,要實現互助養老體系的資金流轉不能一直依賴政府的資金支持或是其他的外界幫助,必須要考慮如何實現體系內部的資金流暢、實現保值增值、自由運轉。最后,互助養老過程中的監控和評估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何有效地對服務內容進行監控,如何有效地對服務質量進行評估,誰來對互助養老服務進行監控與評估,評估的標準是什么等問題都是需要仔細考量的。
參考文獻:
[1]劉妮娜.互助與合作:中國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模式研究[J].人口研究,2017,41(4):72-81.
[2]甘滿堂,婁曉曉,劉早秀.互助養老理念的實踐模式與推進機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04):78-85.
[3]楊康.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互助養老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36):5-6.
作者簡介:
邢芙蓉(1998.6- ),女,漢族,江蘇省南京市人,本科,研究方向:勞動與社會保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