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城市社區養老模式的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以及獨生子女家庭中的養老難現象,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養老問題關系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如何解決人們關注的養老問題已迫在眉睫。政府及社區正在根據國外養老問題解決的經驗探索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社區照顧,通過對H社區中社區照顧的發展情況的訪談為例子,嘗試著分析目前在發展社區照顧中所存在的資源利用及服務提供中的優點和存在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社區養老;社區照顧;社區資源;社區服務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6.054
  0前言
  中國目前面臨著空前嚴峻的老齡化問題,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所占比例越來越大,政府保障面臨著極大的壓力。2017年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數據,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并將長期成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城鄉老年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達到70%。人口老齡化是十三五期間,我國社會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面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不斷增加,我們國家進入了未富先老的時代。
  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也成為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的一個問題,這不但是一個關乎社會穩定的問題,更是每個人切身利益之所在。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這也就意味著在社會中參與勞動的人口比例縮小,老年撫養比不斷上升即一個年輕的勞動力所相對的要贍養的老人數增加。人口老齡化給養老保障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養老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都產生了許多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改革發展最前沿的城市中。在傳統社會中,家庭是老人們最好的“養老院”,家庭中老人的養老照顧也大都有由家庭中的子輩成員承擔。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東方大家庭模式也不斷受到時代的沖擊,家庭規模微小化,核心家庭比重增加成為主流模式。同時,家庭的傳統功能也在不同程度的弱化,家庭傳統養老的功能弱化,獨生子女一代421的家庭結構決定著養老不得不從家庭之外尋找的替代資源。
  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社區養老或者說社區照顧的模式在我國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人們已將它看成為新形式的養老模式,對其的討論也越來越多。社區養老這一觀念與我們民族的傳統價值理念較為相近,“遠親不如近鄰”“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這些深入人心的傳統價值觀,為以自我照顧和鄰里互助互濟為基礎的社區養老提供了照顧網絡的文化背景。也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社區照顧的傳統。正是在此背景下國家將社區養老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也在我國的社區工作中推行起來。但我們要看到的是,畢竟社區照顧是從國外發展起來并進入到中國的,它的許多理念與實際的工作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的社會環境,因此需要我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對其發展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并在不斷地實踐中總結經驗,反展出一套適合于我們自己的社區照顧模式。
  1社區照顧的相關概念
  社區照顧作為社區工作的一種工作模式一樣發端于英國,它的產生是源自于人們對傳統社會福利機構照顧的機械化的批評,人們希望有一種新型的、具有人性化的福利養老模式來服務大眾。社區照顧是由專業社區工作者組織和調動社區中盡可能的資源,運用正式與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聯絡社區內政府機構和NGO,對社區內身體及精神有服務需求的老年人、兒童、殘障者等,給予援助性的服務與支持。
  早期的社區照顧主要針對的是醫院病患,偏重于心理衛生內容,到20世紀50年代開始社區照顧內容擴展到老年人照顧的范疇。現今英語國家普遍將社區照顧認同為“通過非制度性的方式對老人進行照料和置”。目前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社區照顧各方已達成了共識: 社區照顧即社區養老,是一個由社區多元的服務系統,所有正式單位和非正式單位都可作為資源,為有轄區有需求的老人共同承擔長期照顧服務。社區照顧的服務提供系統中的非正式資源包括家庭成員及親屬、朋友、鄰舍、社區的其他居民等。正式服務資源包括政府、專業服務的NGO,同時還有如大學生志愿者組織、老年活動組織(合唱隊、老年巡防隊等)中介性單位。
  2社區養老的本土化實踐
  H社區位于城市中心的商業核心地帶,是典型的城市老舊社區,社區中老年人口占到社區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這些老人多為單位離退休職工有一定的生活保障。社區在老年工作中十分提倡“社區養老”這一概念,其實也就是社會工作中的社區照顧。他們在服務的開展中社區十分重視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區居委會定期在社區服務中心社區開展各項老年活動(老年合唱團、書畫社、攝影小組等)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經常與駐區單位聯誼舉行活動,在舉行活動時其資金來源于上級的撥款以及居委會向駐區單位募集資金。并且充分利用社區中的老年人資源將他們組織起來參與各種志愿服務,如老年巡防隊、關愛青少年委員會。讓他們感覺到自身所存在的價值,增強他們的社區認同感。在節日期間還對老年人及困難家庭贈送米油等物資,上門慰問。并且政府開始購買鐘點工服務來為社區中高齡老人提供居家服務。社區充分的將居民、駐區單位、政府機構等資源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多層交差的社區服務網絡。
  社區養老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在社區養老服務居主導地位,居委會則是養老社區服務的組織者、提供者。社區居委會的服務應堅持人本理念,整合社區資源,重視老年群體需求的差異性,努力讓社區中的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我們對社區的可利用及已利用的資源進行評估,在提出服務計劃時需要對社區中識別社區中的正式單位和非正式單位,公共機構和非營利機構資源。而社區照顧服務提供的好壞在于這些服務提供單位之間的聯系。   通過以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在社區養老中,已用資源基本是由非正式單位與社區提供的。非正式單位包括:離退休老人自己、子女、鄰里、配偶及自己雇傭的鐘點工貨保姆。社區中的各種服務都由社區居委會提供,社區所能利用的資源基本是屬于社區的公共設施:社區廣場、社區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社區附近的醫院、社區托老所、社區廣播站、心理咨詢室、志愿者隊伍及醫療保障服務體系的安康服務。而社區所提公的服務也大多針對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對于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居家照顧相對缺乏資源支持。社區中也缺乏非營利的老年服務機構、自助團體、草根組織,社區養老的服務提供單一。
  社區中潛在可利用的資源較多,社區中的老年公寓、街道民政局、社區中的駐區事業單位、社區中的外商鋪及服務業單位(如:家政公司、物業公司)、外來的流動人員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由政府購買的為8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每星期三次的鐘點工服務,由于服務人員的服務密集度太大無法給予老人充足的生活照料,導致??梢耘c政府合作將社區的服務業資源利用起來如:老年公寓,政府向社區中的機構購買服務,這樣就解決了社區人員的就業問題,也是的服務的質量能有所提升。
  在社區所開展的活動屬于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活動,而非專業的社區照顧,并且由于大多數都是在老人家庭以外的公共場所舉行,只適合那些年輕老人參與,而對于年紀較大、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存在一種身體上限制,這部分的老年人無法參與。這就造成了社區中養老方式的兩種分化,年輕老人享受到的是新型的社區養老生活,社區為他們提供設施與服務滿足他們精神文化生的需要,但對于社區照顧的真正需求者來說這些服務無法覆蓋到。社區照顧應該是一個長期照顧服務體系,應該包含居家服務、社區為本的服務和公共機構的服務,居家服務包含:外展服務、全面的老年病檢查、應急機制、陪伴/友好訪問、緩解照顧者壓力服務、家政服務、個人護理、臨終關懷等。而社區為本的服務內容則覆蓋的更加廣泛以社區中的機構服務為主,老年中心、老年人優惠服務、醫生就診服務、成人日間照顧、休閑娛樂活動。公共機構的服務更多的是強調政府的福利體系的建構,對于社區養老來說專業的照顧服務和延伸的護理服務是社區照顧所能體現政府責任的體現。
  H社區我們發現社區中的老年人總覺得行動能力是造成一些高齡老人無法參與到社區活動中的原因,他們認為只有身體健康且行動自如的老人才能參與到社區活動中,否則就愿意呆在家中。另一個造成他們留守家中的原因是,他們缺乏緩解照顧著壓力服務,即使政府開始購買鐘點工服務來為這些高齡老人服務,但是由于一個鐘點工要負責好幾個高齡老人,所以他們無法給予足夠的服務,這些老人出于“人家是政府雇傭的且要負責很多其他老人”這種心理,很多時候都不好意思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政府所提供的由政府購買服務的社區養老模式就變成一種流于形式的政策。政府在做此項政策時,沒有科學的評估這些高齡孤寡老人的服務需求,還出于一個政策的初階段。
  該社區所轄的商鋪多,且流動人口較多,在社區中很多住房已不是原來的屋主,都租賃給了社區外的人。這些人流動性大,且多為打工的年輕人,他們對社區的認同度較低。這使得社區中的人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閡,鄰居間往來不密切,只有當社區舉辦活動時居民們才會聚在一起。社區所組織的老年活動大多在社區服務中心,在室外,多為一些老年積極分子參加,對于年紀較大的行動不便的老人無法參與到活動中,使得社區的服務存在脫節。社區中出現幾種不同的老年生活模式,對于年紀較輕的剛退休沒多久的老人來說,他們能夠很快的進入到社區中參與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而社區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組織各種活動增加社區的凝聚力和老人對社區的歸屬感。
  3對我國社區養老的啟示
  對于我國目前發展的社區養老還停留在政府行政的階段,而對于社區養老來說更需要發展的是非正式單位的力量。社區養老的服務提供系統應該更加多元化,家庭、鄰里、公共機構、志愿者隊伍、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間應該相互溝通,構建一個覆蓋到社區每一個人的服務體系。社會工作者在介入到社區進行服務時可以依托社區居委會在社區中開展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在現有的老年活動小組的基礎上開展小組活動,建立老年人中間的互助組織。將社區中的各個服務資源(如社區中的老年公寓、物業部門、社區醫院、志愿者隊伍等)進行整合,為老人提供各種居家服務。
  同時,在社區養老服務的提供中缺乏專業性,許多的服務提供是有非專業的政府行政人員所設置并服務的,社區或機構中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人才較少。與政府合作政府發展專業社會工作者服務力量,從服務對象的需求評估、制定服務計劃、為社區中的老人提供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以及后來服務評估,建立一個專業的服務體系。建立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為社區養老服務。在實務過程中社工在為社區中的老人提供服務時應該注重對老人需求的評估,有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對服務對象進行全面評估。
  服務是社區養老的核心。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如果不能真正的體現在“照顧”層面上,那么對于老年人而言至多只是些簡單的便民服務而已,無法給群眾看到其創新性。而從我國幾十年社區建設的經驗來看,社區開展的公益服務往往出現這樣兩種結果:其一是社區服務變成某些機構、個人或政府部門設租、尋租的手段;其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資源和群眾的參與,社區的一些便民利民服務以轟轟烈烈開始,冷冷清清結束。政府開展社區照應當要提倡發掘民間的福利資源,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去行政化,通過一些中介服務NGO的工作,使服務更貼近、滿足群眾的需求。只有充分利用好政府和社會的各項資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形成一個完善的社區照顧服務網絡。
  參考文獻
  [1]肯·布萊克默.社會政策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詹姆斯·米奇利.社會發展——社會福利視角下的發展觀[M].北京:格致出版社,2009.
  [3]F·埃倫內廷,彼得·M·凱特納,史蒂文·L·麥克默特里.宏觀社會工作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5]曾昱,社區養老服務——中國城市養老服務保障的新選擇[J].天府新論,2006,(4).
  [6]史伯年.老年社區照顧的發展與策略[J].中國政治青年學院學報,1997,(1).
  [7]陳友華,吳凱.社區養老服務的規劃與設計[J].人口學刊,2008,(1).
  [8]何雨,王振卯.社區照顧: 城市養老模式的第三條道路[J].南京社會科學,2009,(1).
  [9]李宗華,李偉峰.老年人社區照顧的本土化實踐與反思[J].甘肅社會科學,2009,(4).
  [10]周偉文,趙巍,嚴曉萍,齊心.居家式社區養老方式與老年群體的社會化管理[J].河北學刊,20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30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