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生克服人際交往障礙的策略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從個案反饋的信息可以看出,很多中職學生(以下簡稱“中職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究其成因,大多數的心理困惑都是由人際交往中的沖突與矛盾所引起的。所以,如何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值得每個中職生探討的問題。因此,心理教師對中職生進行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輔導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中職生;人際交往;點面結合;強化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267-02
人際交往能力是在一個群體內的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人是社會動物,離開了社會,個體的人將無法生存下去。而一個人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能否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必然會涉及到自身的品質和交往能力的問題。中職階段的學生在身心方面都處在飛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渴望友誼,渴望與人交往,只有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他們才能愉快地學習和生活。因此,本文將就心理教師如何對中職生進行校內人際交往輔導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面向全體,充分利用好各種資源,對學生進行一般性人際交往能力的輔導
1.教師要在心理課堂上以身作則,充分展示個人魅力,為學生樹立良好人際交往的典范。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有個人魅力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很大的暈輪效應,這種無形的光環使學生更愿意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和處事方式,并內化成為自己的處世觀念和處事原則,這將更加有利于他們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2.營造輕松包容的人際氛圍,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個性,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積極樂觀的個性和良好心理品質是培養學生良好人際交往能力,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核心要素。
可是,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個性和良好心理品質的土壤從哪里來呢?其實,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積極的人和事都構成這些土壤。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好心理課堂為學生開墾一塊陽光充足、溫度適合的土壤,通過實行相對民主的管理方式,營造平等尊重、輕松包容的人際氛圍,讓學生積極樂觀的人格和正直善良的心理品質在這種氛圍中慢慢成長,逐步成型。通常在心理課堂上,我們會經常用“XX同學的想法真好!老師都沒想到”、“XX同學很真誠、很勇敢地與我們分享了他(她)的感受和領悟,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來感謝他(她)!”這一類的話來引導同學們養成贊美和鼓勵別人的良好習慣,逐步形成一個安全、溫暖、包容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發言同學不停得到贊美和鼓勵,其自信心就會慢慢增長,就會樂意表達自己,展現自己,樂意與別人交流,這樣就會更容易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另外,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心理教師還要注意從思想上做到真正信任學生,這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關鍵。他人的信任可以增強學生對自己的認可和信心。在尊重、信任、包容的人際氛圍中,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性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與發展。
高一新生的入學階段,我們通過心理量表的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很多中職生會呈現出自信心指數偏低的現象,有些班級學生不自信的比例超過了50%。所以,我們要想幫助這些學生增強自信心,重構對自身的正確認知,就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去展示自己,證明自己。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往往會因為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尊重、欣賞和信任,更有勇氣在課堂上表達自己和展現自己。其他學生也會因為教師的引導和示范而對發言同學表現出更多的包容和鼓勵,這些又會進一步促進其自信心和創造性的發展。我們通過家訪反饋得知,經受過小升初和中考打擊的中職生們,如果在職業學校的學習生涯中得到適當的肯定和認同的話,學生們的自信心指數大幅升高,人際關系也得到加強。因此,我們不斷地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比賽和社團活動,很多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發現了自己的潛力,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成長,走進了人際交往的新天地。
3.與班主任通力合作,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班風,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心理教師可以利用心理課形式多樣,內容生動活潑的特點,為班主任開展主題班會提供生動的素材和有趣的活動形式,達到優化班級管理、塑造良好班風的效果。比如心理咨詢室每學期對全校的班主任進行主題班會的培訓,提供適當的主題課件給班主任并進行課程培訓,例如《我+我=完整的我》、《主動出擊找友誼》等等。當班級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學生們能做到明辨是非,弘揚正氣,抵制歪風邪氣,班級風氣積極向上,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就容易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各個突破,對個別中職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
在一個班級中,總會存在個別學生性格孤僻,獨來獨往,無法融入集體生活。他們渴望與人交往,卻又害怕被傷害,因此常常逃避與人交往,在他們身上客觀上存在人際交往困難的問題?,F就幾種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進行討論:
1.因生理缺陷產生的自卑心理所帶來的人際交往障礙。
對于這樣的學生,一方面,心理教師可以通過認知療法來幫助他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陷,接納自己的缺陷,比如教師可以用“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的故事來激勵學生;另一方面,心理教師還可以激勵學生向內發掘自己的優點,學會欣賞自己,愛自己,讓他們懂得只有真正愛自己的人才會更好地愛別人,只有真正懂得愛自己和愛別人的人才更值得別人去愛和關心。與此同時,心理教師可以依托班主任和班集體的力量,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創設平等、尊重、友好、包容的班級氛圍,通過愛與尊重的教育,使每一個身在其中的學生都得到心靈的成長。
2.因個人能力不足帶來的交往障礙。
如言語表達能力差的問題,這類學生大多性格比較怯懦,很少主動與人打交道,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常采取回避行為。針對這些情況心理教師可以進行如下輔導:(1)深入了解學生情況,找出原因,取得學生父母的支持和配合;(2)在學校里,教師應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注,創造更多機會進行練習,特別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3)鼓勵并幫助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鼓勵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發揮長處,肯定自己;(4)鼓勵學生多閱讀勵志書籍,多觀看勵志電影,促進自我心靈的成長。 3.因情緒管理不良帶來的人際交往障礙。
中職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急劇變化很多反映在情緒的波動上,遇到問題常常表現出容易發怒,容易情緒低落等等狀態。這樣的情緒反應及其導致的行為結果常常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很大困擾。
心理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選擇恰當的方法來提供幫助:(1)學習情緒ABC理論,通過認知療法來改變學生的不良認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2)可以提供一些現實可行的方法幫助學生調節、控制自己不良情緒,如轉移注意力法、數數法、內部積極暗示法、冷處理法、找心理老師等等;(3)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之余積極發展多一點興趣愛好,這樣做既可陶冶性情,又可豐富學習生活。我們發現,當一個人處于快樂的學習狀態中,其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會比較滿意,對他人的容忍度也會相應提高;(4)開展家校合作活動,幫助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營造一個更開明、更溫暖的家庭氛圍。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有耐心,家長更講究教育的方式方法時,我們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化也更加平穩。
三、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和訓練,促進和強化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1.積極利用心理課堂、職業素養課堂以及班會課等平臺,加強社交知識、禮儀和規范的訓練。可以開設心理課程和職業素養課程,把人際交往中情緒管理、溝通技巧、人際交往的基本禮儀和基本規范等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并組織校園《職場風采》大賽、心理劇比賽等活動強化社交禮儀和規范的學習。以《職場禮儀,展示魅力》為例,通過基本禮儀知識、面試過程中出現的禮儀問題,個人形象塑造、職業禮儀運用等內容組織禮儀大賽進行推廣禮儀文化知識,使學生學禮、知禮、講禮、守禮、全面提高綜合塑造,增強人際溝通的能力和交往藝術。
2.借鑒脫敏療法的原理,利用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學生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焦慮的情境,并通過心理的放松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習慣的目的。我們可以通過臺上一分鐘演講訓練。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好心理課堂,讓每一個同學都有機會上臺演講。教師可以先請交往能力強的同學上臺做示范,然后逐步讓一些有交往障礙的同學上臺嘗試,反復體驗,從而幫助他們突破自我設限,達到增強自信心,主動表達自己的效果。
3.利用好心理課堂,通過角色扮演訓練來增強學生的社交技巧和應變能力。例如:《共情力》一課,我們呈現案例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明和彤是中職學校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不久兩個人就成為了好朋友,經常一起吃飯、一起上學、一起放學,形影不離。隨著交往的不斷深入,明發現彤越來越不理解自己。越來越不像當初的那個曉彤了。明是學生會干部,平時很忙,但彤不但不理解自己的忙,還天天讓明經常幫彤洗衣服,慢慢地彤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明在最近一次數學考試中沒有考及格,心情很低落,她跟彤傾訴自己的煩惱,沒想到彤非但沒有安慰她,還出口傷人。她對明菲說:“你這是活該,誰叫你要參加那么多學生會的工作,你安排不過來就不要逞強,現在好了吧?我看你還怎樣畢業?!”明聽了彤的一番話,很傷心,她沒想到彤竟然會這樣對自己,她決定不再理彤了。兩個好朋友因為這件事情,成了陌路人。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后,彤開始惋惜自己的這段友誼,開始反省自己,她感覺到也許是自己在語言表達方面不注意分寸,給明帶來了傷害。于是,她誠懇地向明道歉。校園里又恢復了她倆成雙成對的身影。通過心理課堂實踐,我們發現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對換位思考有了更直接的心理體驗,對他人的心理反應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對他們了解他人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無疑是有幫助的。
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會主動去改變自己。我們只有讓內心變得更平和、更美好,才可以把正能量傳遞出去,才更容易與別人和諧相處。作為一名心理老師,我們可以幫助更多的中職生了解并認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并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改善自身的人際關系,最終獲得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曉新,畢愛萍.人際交往心理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
[2]吳增強.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的輔導[J].河南教育,2001(3).
[3]蔣平.題解交往之難[J].高校招生,2004(12).
[4]劉學蘭.心理健康[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8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