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出導向法在ESP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大學英語改革過程中,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普遍出現學用分離、輸入與輸出脫節、費時低效等問題,本研究設計采用案例實驗、訪談、觀察、問卷等方式,表明通過產出導向法實施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和滿足學生學習獲得感,是解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問題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ESP英語教學;研究設計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223-01
2017年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可分為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個部分”,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下文簡稱ESP英語)“以英語使用領域為指向,以增強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專業和學術交流、從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學生學術和職業素養為目的,具體包括學術英語和職業英語”。當下ESP英語教學中普遍出現學用分離、輸入與輸出脫節、費時低效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學界一直在積極探索,其中“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簡稱POA)成為關注的熱點,主要歸因于產出導向法具有“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全人教育”等功能,能夠很好彌補ESP英語教學中的不足。
一、研究問題
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有三個核心環節:“驅動”環節,教師設計合適的交際場景,激發學生完成任務的熱情,增強學習的動力;“促成”環節,教師提供必要的輸入材料,引導學生通過對聽和讀材料的選擇和加工,獲取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內容、語篇結構等信息,促成產出任務的完成;“評價”環節,即學生完成基本的產出任務或類似的新任務,教師做出即時評價和補救性教學。依托三個教學環節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問題提出如下:(1)POA教學能否激發學生學習動力?(2)POA教學能否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3)POA教學能否滿足學生學習獲得感?
二、研究對象
安徽省某所高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三年級的學生,班級人數為39人,通過英語四級者有35人,通過率89.7%,通過英語六級者9人,通過率23.1%,學生英語知識和技能已經達到中高級階段,與該方法主要針對的是中高級外語學習者相契合(文秋芳2017),另外學生已經是大三學生,對本專業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學生有了充實的交際內容,可以實現真實的交際目的,屬于指南中“發展級別的專門用途英語”。
三、研究過程
1.準備:筆者與同課程組人員在實驗前,多次參加了相關學術會議,聆聽了文秋芳教授關于“產出導向法”理論的學術講座以及教學實踐分享,研讀了有關“產出導向法”理論和教學實踐的論文,在有了一定理論基礎后,就第一單元“What is ICT?”設計了一個單元的教學方案,經過反復修改,同課程組人員討論和完善后投入教學,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教學實驗,共8個課時。
2.案例實施。
教材:《信息通訊技術英語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是本校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正在使用的 ESP 課程教材,教材設計的教學對象為已完成基礎階段英語學習的大學生,教材內容含量大,知識涵蓋面廣。案例教學內容為第一單元“What is ICT?”本單元主要介紹ICT的基本概念和其發展歷史和用途。
教學理念:ESP 課程不僅要實現英語的工具性目標,幫助學生能夠在職業領域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等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還要達到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標,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價值判斷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職業素養和綜合文化素養等。
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指南要求,根據評價P0A教學材料使用有效性的三個標準:“產出目標恰當性”、“促成活動有效性”和“產出目標達成性”(文秋芳2017),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1)工具性目標包括學生學過本單元,知曉本專業所涉及的相關專業術語,了解相關學術英語詞匯并知曉相關構詞法知識,能夠聽懂有關本專業發展的相關講座,并用英語介紹本專業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研究現狀。(2)人文性目標包括學生學過本單元,能夠提高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職業素養等。
教學程序:(1)通過網絡平臺向學生呈現交際場景。應用產出導向法進行教學首先需要為學生構建一個真實的交際場景,讓學生通過這一交際場景進行“輸出”,探尋自身的不足,從而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癢hat is ICT?”這一單元主要讓學生能夠用英語系統介紹本專業基本知識,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告知學生;上課時同學們要用英語介紹本專業的基本概念和知識,此設計基于班級很多同學在準備考研,研究生面試時多以英語交流為主,有面試官想了解考生英語水平及本專業的認知,要求用英語介紹一下專業,這一交際任務是真實出現的交際場景。(2)通過學習通智慧教學平臺組成討論小組,學生為完成交際活動做準備。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討論并思考如何在幾分鐘內概述自己的專業,是什么,研究什么,應用范圍,專業要求,就業前景,又如何用英語簡明扼要的表述出來,介紹時要有國際視野。學生會意識到自己需要掌握一些關鍵專業術語、短語以及句型等,產生一種“饑餓感”,從而去了解相關信息,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了解學生遇到的困難,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類,并提供適時適度的幫助,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3)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教師就學生討論過程中存在問題提供相關閱讀材料,并將提前設計好的閱讀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完成閱讀任務獲取相關信息。閱讀內容含有相關專業術語,并有專業相關信息,學生可根據閱讀任務選擇所需信息,實現輸入促成和選擇性學習,形成知識結構重建。(4)輸出驅動,以評促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討論專業介紹要點,教師巡回教室,并不時參與到學生討論中去,討論結束后,請學生代表口頭展示專業介紹,教師引導學生互評,加入教師評價,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學習。學生外化的成果中感受自己的進步、收獲成功喜悅,提高用英語做事的能力。教師和學生也可以一起畫出專業介紹思維導圖,然后要求學生拿出手機登錄批改網,在規定時間內寫一篇本專業介紹,提交到句酷批改網,批改網的最大益處在于,學生作文提交后即刻就可得到反饋,解決了教師對學生作文反饋時間較長的問題,同時批改網中所提建議,學生不可理解部分,教師可以當場給予解釋,進行支架教學,最后挑出批改網中最高分作文,當場進行再次評價,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式學習,這種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多模態教學,可以平衡和彌補傳統單一評價方式的不足,同時解決P0A產出任務多、教師評價負擔重的問題。 四、研究結果
訪談結果:筆者設計了相關訪談問題對學生進行了課后訪談,問題如下:(1)新的教學模式下,你是否更愿意參與課堂學習?(2)新的教學模式下,你的學習獲得感是否提高了?(3)新的教學模式下,你學習和使用英語的興趣和動機是否增強了?(4)新的教學模式下,你是否適應此種模式?訪談結果來看,學生在參與度和獲得感方面都有積極的反饋,更愿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因產出實踐接近真實的交際場景,學生學習的饑餓感增強,學習興趣動機提高,求知欲加大,學生有了課前準備的動力,上課注意力更集中。獲得感主要表現為語言產出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知識面拓寬及課文內容掌握得更好,產品質量主要表現為交際效果的改進、目標語言項目使用的高頻次和高正確率,但學生對P0A還存在一定的不適感和顧慮,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變學生觀念。
觀察結果:實驗階段和回歸傳統教學階段,筆者分別進行了教學全程錄像,教學結束后,反復觀看并進行反思,得出學生在POA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課堂里,學生參與度明顯提高,產出實踐增多帶來學習自主性增強,上課注意力更加集中,看手機睡覺的幾乎沒有,每一個學生都在盡力完成產出任務,學生討論時間增多,不再是啞巴式英語學習,課堂氣氛明顯活躍,基本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評教結合,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
問卷結果:實驗后筆者還進行了問卷調查,首先,發現86%以上的學生認為POA比傳統的方法好,反映最多的是POA課堂提供了更多的口頭筆頭產出機會;學習動機更強,對ESP英語學習有了更新的認識,90%的同學認識到了ESP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其次課堂氣氛更為活躍,學生參與度高,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更為頻繁;最后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更愿意參與口筆頭學習任務,閱讀相關材料的動機增強,明顯意識到了學習策略的重要性。綜合來看,學生普遍對“產出導向法”教學給予了積極的肯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教學指南[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2]蔡基剛,陳寧陽.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專門用途英語需求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3,(5):3-9.
[3]文秋芳.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1-8.
[4]文秋芳.“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現代外語,2017,(3):348-438.
作者簡介:陳英(1974.5-),女,安徽固鎮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和教師發展。
【基金項目】2015年度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5A470)階段性成果; 2017年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7jyxm0568)階段性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8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