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出導向法”對ESP教學的優勢和局限性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產出導向法”(簡稱POA)是一種新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本研究將POA運用于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通過對比教學實驗,輔以問卷調查及個體訪談,探究POA對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優勢及局限性。研究發現,POA能提高學生學習動力,能更有效幫助學生解構專業文獻,因而閱讀文獻效率更高,對文章理解及概括復述能力更強,但同時該教學理念在教學內容和學生層次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POA);ESP;教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1-012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1.059
【Abstract】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is a new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This study applies POA to ESP teaching. Through comparative teaching experiments, supplemented by questionnaires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 it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POA in ESP teaching. The study finds that POA can improve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 and help them deconstruc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more effectively, so it is more efficient to read documents and have stronger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summarize articl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ing concept has some limitations in teaching content and students’ level.
【Key words】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ESP; Teaching experiment
1 研究背景
專門用途英語(簡稱ESP)在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不斷被強調,正如很多英語學習者本人及英語教育研究者指出,過于強調通用英語(簡稱EGP)基本功的訓練,使得大學英語成了中學英語的升級版重復訓練,從而導致大學生對英語教學失去了興趣,他們學習大學英語的目的僅僅是通過考試拿到學分(蔡基剛,2015)。而ESP教學運用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的教學材料,能將學生融入到專業溝通的場景中。
然而對于學生而言尤其是對于一些普通本科的理工科學生,由于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面對滲透著專業背景及一些專業詞匯的ESP閱讀文章倍感壓力。輸出導向法(簡稱POA)是教育學者文秋芳教授及其團隊,歷經多年教學實驗總結并不斷優化形成的教學理念。該教學理念不但能有效提高學生聽力、寫作等英語能力,并且能明顯加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齊品,2016;張伶俐,2017)?;诖?,本研究試圖通過教學實驗、問卷調查等方法來驗證,運用POA教學理念在ESP教學中所產生的優勢及局限性。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教學實驗、問卷調查及訪談法進行三角論證(居燕,2016)。
2.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均來自一所應用型普通理工科本科院校,該學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行分級教學,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該校英語層次最高的A級教學班的大學二年級學生。本研究從中選取1個班作為實驗組1個班作為對照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由60名同學構成,其中男生25名女生35名,男女比例相同。
2.2 研究的實施
首先,組織教學實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同學均參加ESP教學課程,周期16周,每周4課時。學期末進行標準英語水平測試。兩組同學均由同一名任課教師使用不同方法授課,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學生預習課文,教師PPT講授課文,學生課后復習鞏固完成作業的教學模式。實驗組采用“輸出導向法”進行教學,實驗開始之前實驗組教師向學生闡述“輸出驅動”和“輸入促成”具體做法,教學實驗的要求及評價方式,整個教學遵循“驅動—促成—評價”三個環節(文秋芳,2015)評價環節包括后文提及的問卷調查。
其次,學期末兩組學生均參加統一的問卷調查,問卷中選項采用里克特五級量表進行統計。
3 研究結果及討論
3.1 學生成績分析
學期末實驗組和對照組參加統一ESP期末測試,測試題為百分制,題型由選擇題、閱讀題、問答題和作文構成。
表1為兩組學生ESP課程考核結果。在選擇題方面實驗班均值略低于對照班,但不存在明顯偏差,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學術概念的講解,采用POA教學模式不如采用傳統講授方法效果好。對于其他三個題型,實驗班均值都高于對照班,尤其是在閱讀題方面,實驗班均值明顯高于對照班,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兩個班有顯著性差異。這一結果與張伶俐(2017)的教學實驗有明顯不同,這表明POA教學模式對于幫助學生閱讀專業類文章及學術論文是有較大優勢的。
3.2 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表2列出了期末問卷調查兩個班的統計結果。數據顯示除了時間管理這一分量,實驗班在其他分量方面均值都高于對照班,且不同程度出現了顯著性差異。
POA教學法的“促成-評價”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驅動環節輸入的信息進行總結輸出和評價,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提高了“信息加工”和“協作”能力,互相配合解構ESP學習材料。 和其他研究結果一樣,此問卷調查也表明使用POA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焦慮更高。傳統的“課文中心”講授法中,課堂上學生心態更加放松,而在POA教學模式中,學生需要在促成環節對教師在驅動環節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因而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壓力更大,學生在剛接觸時感覺不適,這些都會增加學生的學習焦慮。
3.4 教學啟示
以上發現表明,POA教學法在ESP課程教學上具有獨特優勢,在今后以POA開展教學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對于ESP學習中難理解的概念,在“驅動”環節教師還應給予學生更多時間和幫助去理解抽象概念;第二,教師采用POA開展教學時應安排好教學節奏,將驅動環節,促成環節以及評價環節逐次展開,以及時間分配的調整;第三,對于英語水平層次較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幫助使學生熟悉POA教學理念,緩解學生的學習焦慮。
4 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采用POA教學模式,能從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將較難理解的ESP文章進行難度降解,促成環節能有效幫助學生將“所學”用于輔助專業學習。但少部分英語水平層次較低的學習困難學生并不適應這種教學理念,因此應采用“因人而異”的方法,充分發揮POA教學理念的優勢克服其局限性。
【參考文獻】
[1]蔡基剛.ESP在中國:昨天,今天和明天[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6(2):178-197.
[2]蔡基剛.通用學術英語評估體系探索與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5(4):321-330.
[3]居燕.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中的優勢和局限性研究——以化工制圖課程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245-256.
[4]齊品.基于POA的英語視聽說課程設計和效應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8):200-212.
[5]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15(4):547-558.
[6]楊惠中.EAP在中國:回顧、現狀與展望[R].北京:中國ESP研究高端論壇,2010.
[7]張伶俐.“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有效性研究[J].現代外語,2017(5):369-438.作者簡介:孔俊文(1985—),女,河北衡水,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39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