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出口導向戰略適宜性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外貿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國家正確的貿易戰略密切相關。在中國經濟貿易取得巨大成就的條件下,有理論研究人員建議拋棄出口導向戰略。本文對于此類觀點進行了分析,指出其缺乏科學性,只能羈絆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并提出了正確認識出口導向性戰略的關鍵要點和保障出口導向性戰略落實的實際措施。
  關鍵詞:出口導向戰略;進口替代戰略;技術創新
  一、出口導向的貿易戰略
  貿易戰略主要包括進口替代戰略和出口導向戰略。1950年,阿根廷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和德國學者辛格通過實證分析認為,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初級產品和出口工業成品,導致了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惡化,并提出了出口替代戰略。一些研究者關于“世界的3個經濟上最強的國家――美國、德國和日本,也無一不靠進口替代而致富”的論斷一度使發展中國家對進口替代戰略趨之若鶩。為了能夠順利使用本國生產的同類產品,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國家一般采取提高關稅、實施進口配額和本幣升值的措施。進口替代戰略實際排斥外部競爭,往往容易降低了經濟活力、阻礙出口、增加失業,并導致國際收支惡化。所以,進口替代戰略在發展中國家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基于巴格瓦迪和古斯塔夫等人的研究,很多國家開始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并在很多國家取得巨大的成效。國家實施出口導向戰略一般采取給予出口企業諸如減免稅收、低息貸款、增加補貼等優惠政策、對出口企業需從國外進口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以及技術專利等實行稅費減免并放寬進口配額、使本國貨幣貶值以降低本國出口商品以外幣計算的價格,增加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等措施。
  二、對出口導向戰略的質疑
  李軍鵬通過全球10個國家的統計數據的分析,發現進口替代戰略條件下,相關各國的年平均出口增長率僅為6.5%,年平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為5.25%。而在出口導向戰略條件下,年平均出口增長率達到27.45%,年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為8.55%。當時中國推行出口導向戰略勢在必行。
  實施出口導向戰略以后,中國的外貿事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從1996年到2017年的22年中,中國的外貿出口增長13倍左右,平均每年增長62.7%,平均每年環比增長14.38%。毫無疑問,中國出口事業的發展是改革開放和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的共同結果。而1981年到1995年未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的14年間,中國外貿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為31.2%。如果把投資、消費對中國出口的作用視為恒定的,忽略其他外部環境(如國際經濟危機)和政策因素(如匯率變動、財政預算、出口退稅率調整)的影響,出口導向戰略為中國22年間的年平均出口增長貢獻了30%的增速。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數據,在2017年,中國的進出口貨物貿易總額達到27.79萬億元,居世界第一位。
  在這種背景下,經濟理論界對出口導向戰略提出了質疑。石芝玲、郝國英(2007)認為,盡管出口導向戰略能夠短期內賺取大量外匯,帶來經濟快速增長,但容易形成畸形產業結構,導致金融危機,造成本國經濟對外國經濟的極度依賴。李奧林(2015)認為,出口導向政策的長期持續助長了粗放的增長模式,影響宏觀經濟穩定,必須摒棄對出口導向戰略的依賴。桑瑜追蹤中國的外貿政策和領導人講話的意圖,確定中國出口不是因為國內有了剩余要轉移,其最終目的是為增加進口,以便為國內經濟發展提供支持。其認為,短期內出口導向戰略可以助推經濟高增長,但不可長期依賴。張慶霖認為,開放型經濟較之于出口導向性經濟是一種更高級的對外經濟形態,二者雖有聯系,更有本質區別。當前,我國傳統出口導向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出口導向戰略具有依附性和不可持續性等與生俱來的缺陷。其建議盡快實現從出口導向經濟朝開放性經濟的轉變。袁青峰、張江濤否定出口導向戰略的實用性。其認為,出口導向戰略不可在諸多大國和世界大范圍內長期實施。這種戰略過多地依賴國外市場的需求,只有在國際社會經濟形勢較好時,部分國家推行這一戰略才會取得好的效果。
  三、出口導向戰略本質與作用定位
  不言而喻,外貿出口事業的發展對整個中國經濟的騰飛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出口導向戰略是否具有上述研究者所稱的那些缺陷,則要依據該理論創立者的初衷、該理論的演進路徑、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心理等因素進行綜合的分析。
  1.正確認識出口導向戰略
  出口導向戰略是針對發展中國家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帶來的競爭力降低和出口減少等問題而提出的。出口導向貿易戰略的英文全稱為Export Orientation Strategy,無論是從當時國際經濟學家的境界,還是實現擴大出口的措施看,出口導向戰略都必須通過生產國際市場所需產品的方式改善國際收支,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如果把出口導向戰略理解為擴大出口的戰略顯然是不恰當的,而應該將其理解出口導向的貿易戰略更為恰當。
  擴大出口的戰略就是不遺余力地努力出口,而出口導向的貿易戰略則強調通過出口導向,開發和出口國際市場所需的產品,擴大國際經濟交往,促進本國或世界經濟的發展。擴大出口的戰略的貿易戰略屬于重商主義的貿易觀點,而出口導向的貿易戰略則屬于合作共贏的現代貿易思想。相應地,實行擴大出口的戰略必然采取一些帶有重商主義色彩的經濟貿易政策,而實行出口導向的貿易戰略必定采取一些中性的貿易政策和措施。
  2. 出口導向戰略的核心是技術創新
  毫無疑問,出口導向戰略就是瞄準國際市場需求,開發和供應國際市場所需的商品。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必須把產品研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20世紀60年代后期,國際市場的競爭已經較為激烈,經濟學家們已經認識到技術開發對發展國際貿易的重要性。弗農的技術創新周期理論已經廣為經濟理論界所接受。提出出口導向戰略的理論家們認識到技術創新對于發展經濟的重要性。
  同樣,在提出出口導向戰略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經濟學家雖然把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作為經濟貿易戰略研究的直接目標,但他們并不把補貼和傾銷作為實現目標的手段。當時,一系列重要的關于發展中國家的改善國際收支的經濟學原理已經揭示出來。馬歇爾 勒納條件嚴格的數學推導證明,在進出口彈性之和小于1的條件下,發展中國家不可能通過貨幣貶值的方式改善其國際收支狀況。不言而喻,出口導向戰略在實際運用中出現了偏差。一些急功近利的決策者把匯率工具、利率工具和信用政策極端化地與出口導向戰略一起使用,導致了對國外市場的嚴重依賴和激烈的貿易摩擦。   在市場知識產權體系的保護之下,擁有知識產權的產品一般不會受到同類商品的過度競爭可以獲得較高的盈利。同樣,開發并向國際市場出口沒有的新產品,受到國外消費者的歡迎,不會遭到國外政府和企業的排斥。在當今科技與生產條件下,受世界各國歡迎的新產品主要是那些技術含量高、技術研發難度大的高科技產品。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的難度較大。特別是那些人口規模較小的發展中國家,很難通過自主創新獲得相應的新產品和新技術。一般需要通過建立經濟共同體的方式,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
  3. 出口導向戰略并不必然帶來不良后果
  實際上,出口導向戰略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可以擴大出口,并不必然帶來理論研究者所稱的各種問題。只是在實踐中出現偏差時才會出現理論研究所列舉的這些問題。導致該戰略出現問題的具體原因包括:市場供過于求、出口產品初級化、以換匯為目標、同行競爭、產品缺乏知識產權保護、進口國消費者偏好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出口導向戰略并不一定導致上述的缺陷。通過以市場為導向的獨立研發和改進市場結構等措施,避免過度競爭,可以有效地克服研究人員所列的各種問題。
  第一,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研發,以技術升級帶動需求的增加,可以較好地避免同行業的價格競爭。法國經濟學家薩伊認為生產可以創造消費?,F代科技產品的研發和消費證明了薩伊關于“激勵生產是賢明的政策”的判斷。盡管消費受到實際收入的約束,但多樣化供給帶來的消費增加也會帶來社會有效購買力一定幅度的提升。從出口國的角度看,多樣化產品的供給可以有效地降低和避免同行產品的價格競爭和附加值的減少。
  第二,以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出口導向貿易戰略并不是重商主義的掠奪性的貿易政策。以國際市場需求為標桿、以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貿易政策不會導致對國際市場的高依存度。不言而喻,由于國際市場供求信息的不確定性,國內廠商可能根據市場的價格信號,出現盲目擴大生產的問題,導致過度供給帶來的過度的價格競爭和對國際市場的過度依賴問題。對于這個問題,各國政府可以通過發布需求信息和利用匯率工具、稅收工具、關稅政策,以及出口配額措施引導廠商避免盲目擴大生產的現象出現。
  第三,基于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出口導向政策并不必然導致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由于對出口導向戰略的誤解和操作上的急功近利,一些國家政府把能夠使用的一切政策工具都用在推動出口上。通過本幣貶值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通過加大出口退稅力度,鼓勵出口商蝕價競爭,出現了不遺余力地向國際市場傾銷商品的現象。在成本優勢條件下,有了國家財政巨額出口退稅墊底,外貿企業要求生產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最會導致與進口國的貿易摩擦。如果能夠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立合理的出口退稅刺激力度,就會大大減少國家間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
  四、保障出口導向戰略順利實施的改革措施
  市場經濟的制度缺陷導致了社會財富分配的巨大差異。在政府承擔著對居民基本上或保障的無限責任的條件下,各國政府也不得不采取一些重商主義的以鄰為壑和竭澤而漁的經濟政策。在市場經濟的制度缺陷被矯正之前,出口導向戰略不可避免地帶有重商主義的特點,而各國政府也不得不采用這一戰略。為了保障國內就業,很多國家政府希望通過擴大出口帶動就業和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這樣市場經濟存在缺陷的制度安排把出口導向戰略劃到重商主義的貿易政策范疇。換言之,那些主張摒棄出口導向戰略的人不僅沒有真正理解出口導向戰略,而且其言論也是極不負責任的。
  實際上,現代社會的創造的財富遠大于人類對社會財富的實際需求。只是由于經濟理論研究人員的失職才導致了當今社會本不應有的困窮和欺詐現象。壟斷最優化規制理論認為,通過對壟斷企業實施包括充分的信息披露措施、對壟斷企業一定時期經營權的充分競爭措施和面向低收入群體的配額投資措施,可以在保留其原有優勢的前提下,消除了壟斷的所有缺陷,將其改造為社會保障無風險的投資場所,使普通民眾能夠通過對手壟斷最優化規制的壟斷企業的投資獲得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資本收入,最終在基本不增加或較少增加國家財政負擔的條件下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樣,各國政府沒有保障就業的巨大壓力,出口導向戰略才能回歸到其以滿足國際市場所需產品的正確道路上來。
  參考文獻
  1. Ranis, Gustav. “Industrial Sector Labor Absorp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21, No. 3, University of Chicago, April 1973.
  2.Bhagwati, Jagdish. Protectionism: Old Wine in New Bottles,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7, 1985.
  3. 李軍鵬. 中國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勢在必行. 中國改革, 1995(1).
  4.李澳林.出口導向政策對中國經濟轉型的不利影響. 現代商業,2015(8).
  5.桑瑜.關于出口導向戰略的三個理論追問. 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4(5).
  6.張慶霖.加快發展方式,從出口導向型向開放型轉變. 開放導報,2012(8).
  7.袁青峰,張江濤.競爭性協調戰略:金融危機后中國貿易戰略路徑.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 2010(3).
  8.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49.
  (責任編輯:蘭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36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