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論蘇軾對李齊賢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研究韓國古典文學尤其是漢文學時,中國古典文學所帶來的影響一直是研究的重點。韓國漢文學自其發展伊始便受中國文學的影響頗深,其中漢詩的發展更是隨著中國詩壇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改變,呈現出一脈相承的特點,以高麗朝為例,高麗前期深受晚唐詩風的影響,中期則呈現出對宋代詩風的推崇。其中宋代文豪蘇軾電照風行,聲馳海外,對高麗文壇的影響頗為深遠,直到高麗后期仍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的《青丘風雅·國朝詩刪》中,金宗直就有記載,“得吾東人詩而讀之,其格律無慮三變,羅季及麗初,專習晚唐,麗之中葉,專學東坡”。因此,研究當時文人對蘇軾詩文的接受態度和受容樣相,才能更好地理解高麗后期漢詩的發展脈絡和發展特點。李齊賢與李奎報并列為漢詩文壇雙壁,以他們為代表的高麗詩壇甚至呈現出“蘇軾一邊倒”的現象,所以韓國文化史上又將這一時期成為“學蘇時代”。對于當時的盛況,李奎報在《全州牧新雕東坡文集跋尾》中寫道 “夫文集之行乎世,亦各一時所尙而已。然今古已來,未若東坡之盛行。尤為人所嗜者也,豈以屬辭富贍,用事恢博,滋液之及人也,周而不匱故歟。自士大夫至于新進后學,未嘗斯須離其手,咀嚼余芳者皆是?!?
  當時文人們對蘇軾詩文推崇的原因,除了漢字文化圈中的高麗學習中國文學的時代特點外,更是因為蘇軾詩文的優秀,以及蘇軾本人豁達的生活態度,高超的文學技巧和動人的人格魅力等。一個時代的詩風是通過具體作品體現出來的,文壇上聲名顯赫者所表現出的創作傾向則是理解整個時代創作特征的重要線索,本文將以李齊賢的作品為中心,闡明其對蘇軾詩文是如何受容及其具體內容,以此來梳理高麗后期漢詩的發展脈絡,研究高麗后期漢詩的諸般特點。
  李齊賢是高麗后期的著名文人,生卒年1288至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謚號文忠公,多次來往中國且在中國生活多年,漢文寫作駕輕就熟,在高麗文壇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東人仰之如泰山”,本文將以李齊賢詩詞為分析對象,探究蘇軾對其的影響。
  一、李齊賢對蘇軾的高度評價與敬仰之情
  李齊賢在《益齋亂稿》第一卷的作品《眉州》序中寫道“若使北來,得與中原賢士大夫,進退詞林間,雖不敢自比于蘇家父子,亦可以名動一時。顧水陸千里,干戈十年,所處而安,無慕乎外。故天下冀有知之者。”眉州正是蘇軾的故鄉,詩作是李齊賢1316年進川所做。
  眉山僻在天一方,滿城草木秋荒涼。過客停驂必相問,道傍為有三蘇堂。
  三蘇郁郁應時出,一門秀氣森開張。渥洼獨步老騏驥,丹穴雙飛雛鳳凰。
  聯翩共入金門下,四海不敢言文章。邇來悠悠二百載,名與日月爭輝光。
  ……
  兩雄已矣不須論,家有吾師今白發。自注:東坡云:《易》可忘憂家有師[1]
  這首詩對蘇家父子三人十分推崇,開篇表示眉山偏僻荒涼卻因為三蘇而有名,接下來的詩句中使用神馬“渥洼”、千里馬“騏驥”比喻蘇洵,百鳥之王“鳳凰”進行比喻蘇轍和蘇軾。接下來詩句中的金門是金明門的簡稱,內為翰林院所在,詩人李齊賢將三蘇文章的四海聞名比作如日月一般閃耀光輝,最后一句的“家有吾師”自注引用了東坡的詩句“《易》可忘憂家有師”。蘇軾在《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三)》中勸慰辭官不出的蘇轍,《易經》可以讓人忘記憂愁煩惱,可以拜家中懂得《易經》的父親為師。除了拜會三蘇故里,引用蘇軾的詩句來寫詩頌揚外,李齊賢更是前往蘇軾游覽過的地方感懷做下詩篇,其中《宿臨安海會寺》的后兩聯詩句如下。
  山因蘇子知名久,樹自錢王閱事多。陌上春歸花寂寂,唯聞谷鳥和村歌。[2]
  先直言此處是因蘇軾而聞名,隨后引用蘇軾在《陌上花詩引》[3]中提及的典故“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凄然”。除了追尋蘇軾的足跡、直接引用蘇軾的詩句、化用蘇軾提過的典故之外,李齊賢還會對蘇軾直抒胸臆表達崇拜與欽慕之情。其對蘇軾的高度評價可以通過《蘇東坡真贊》直觀感受。
  黃冠橫策,坐嘯石上。金門非榮,瘴海何懼。野服黃冠,長嘯千古。[4]
  在蘇軾《贈寫真何充秀才》中有這樣的詩句:“黃冠野服山家容,意欲置我山巖中?!崩铨R賢在詩中描繪了蘇軾“野服黃冠”、曠達豁然的高逸形象,可以看出李齊賢不僅了解蘇軾的生平經歷和文學作品,更對其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和超脫豁達的思想境界十分推崇。通過李齊賢這些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對蘇軾的仰慕,在《益齋亂稿》和《東文選》中收錄的李齊賢作品中,提及蘇軾的詩詞有很多,既有這類直接對蘇軾本人表達敬仰之情的,還有很多作品是在遣詞造句時通過引用詩句、化用典故等方式提及蘇軾的詩文作品,接下來將以李齊賢作品中描繪的具體意象為例,分析蘇軾作品對其的影響。
  二、李齊賢對蘇軾詩中意象的引用及化用
  詩詞作品中常常出現通過描述具體景物來比擬象征作者的感情或者是志向的表現手法,可稱之為托物言志亦或是寄意于物,劉勰曾言:“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5],認為“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接下來將以楊花和中秋月等意象為例進行分析。
  楊花,即柳絮,在詩經中就已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6]的詩句,折柳送別的習俗以及柳與留的諧音更是將楊柳與離別聯系在了一起,更因楊花隨風飛舞,漫天飄零的特點,讓人易產生身世漂泊之嘆。蘇軾的詞作中有不少關于楊花的描述,其中《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7]是作于被貶黃州的著名詠物詞,雖是次韻之作卻被王國維評論為:“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痹~作聲韻清婉,空靈飄忽,以柳樹楊花喻思婦離人,詠物生動貼切,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表達了作者惜花傷春之情。尾句“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毙缕婷撍?,余味無窮,更是千古名句,傳唱不止。蘇軾不僅豪放詞名動天下,纏綿感傷的婉約詞亦有此等造詣,實為文豪大家。蘇軾的另一詞作《少年游·潤州作》中亦有“去年相送,馀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8]的詩句,將雪與楊花互喻,形象比擬工巧,更兼有季節對比,將長久未能歸家的離思刻畫得極具美感。李齊賢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是如同蘇軾一般將楊花這一意象與離愁別緒思念之情結合起來,例如《巫山一段云·松都八景》[9]中的“晴川柳絮飛”,《江天暮雪》中的“柳絮飛空欲下遲”,《西江風雪》中的“落花飄絮滿江鄉”等等,在用到楊花的意象時還化用或引用蘇軾原有的詩句進行創作。例如下面這首《楊花》。   似花非雪最癲狂。空闊風微轉渺茫。晴日欲迷深院落。春波不動小池塘。
  飄來鉛砌輕無影。吹入紗?細有香。卻憶東皋讀書處。半隨紅雨撲空床。[10]
  首聯的“似花非雪”正是將蘇軾的兩首楊花詞中“似花還似非花”和“飛雪似楊花……楊花似雪”結合化用而來,描繪出似花非花似雪非雪的楊花隨風飛舞的景象,頷聯描繪了春日下的庭院與池塘,頸聯則用“飄來”、“吹入”、“無影”形象化出楊花之輕,尾聯回憶讀書時所見落英繽紛花雨撲床之景色,融情于景,使用景物描寫烘托氛圍,寫出春意幾許。
  在李齊賢的詩詞中常常出現“月”這一意象,例如《感懷》四首中就有三首分別描述了星月,霜月和曉月,此外他的詩詞中常常會出現峽月、漢月、雪月、月兎、殘月、中秋月等等,接下來以他的詞《玉漏遲·蜀中中秋值雨》為例進行分析。
  一年唯一日。游人共惜,今宵明月。露洗霜磨,無限金波洋溢。幸有瑤琴玉笛,更是處、江樓清絕。邀俊逸。登臨一醉,將酬佳節。
  豈料數陣頑云,忽掩卻天涯,廣寒宮闕。失意初筵,唯聽秋蟲嗚咽。莫恨姮娥薄相,且吸盡、杯中之物。圓又缺。空使早生華發。[11]
  詩人在離鄉萬里的蜀地過中秋,賞瑤琴玉笛,邀人登樓飲酒,但看詞名“中秋值雨”,下闕描繪的便是烏云蔽月之景,與蘇軾的詠月詞《西江月·黃州中秋》[12]中“月明多被云妨”一脈相承,都在中秋佳節生出寒涼凄然之情,在一片失意中借酒消愁,冷落清絕?!皥A又缺”也讓人想起蘇軾的千古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而最后一句“早生華發”的感嘆亦與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結尾部分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相近相通,不難看出李齊賢詞作所受蘇軾影響之大。除了楊花、中秋月等意象外,在李齊賢很多托物言志的詩詞作品中,都能看到蘇軾的影響,他用同樣景物寄托著類似的感情與思緒,是對蘇軾隔著時光的應和與共鳴。
  此外,李齊賢還對蘇軾作品進行次韻,亦稱步韻,即依次用原韻、原字按原次序相和,例如《大江東去·過華陰》[13]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14]不僅在格式上按照原韻腳相和,在詞作的內容上也都是臨江懷古,對歷史中的風流人物贊嘆神往。文風豪放,意境開闊,超然曠達。也有的并非整首詞而只是個別詩句的次韻,例如“人世幾時能少壯,宦游何處計東西。起來聊欲舞荒雞。”[15]與蘇軾的“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盵16]李齊賢還模仿蘇軾的作品,從意思到語句都如出一轍,例如“我欲乘風歸去,只恐煙霞深處,幽絶使人愁”[17]與蘇軾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18]等等。不難看出蘇軾對李齊賢影響之深之廣,李齊賢不僅會直接地對蘇軾表達敬仰之情,還會通過間接地引用詩句、化用典故,再現蘇軾詩詞作品中的意象,更會次韻或者是模仿蘇軾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蘇軾,《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三)》,《宋詩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2]  李齊賢,《宿臨安海會寺》,《東文選》第十五卷,“梵官臺殿遠嵯峨,沙步移舟夜始過。峽月轉廊隨響屐,溪風入戶動鳴珂。山因蘇子知名久,樹自錢王閱事多。陌上春歸花寂寂,唯聞谷鳥和村歌?!?
  [3]  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東文選》第十五卷
  [4]  李齊賢,《蘇東坡真贊》,《益齋亂稿》第九卷下
  [5]  劉勰,《物色》,《文心雕龍》第46篇,中華書局,2012
  [6]  《采薇》,《詩經小雅》,中華書局,2002.
  [7]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全宋詞》,中華書局,2009,“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8]  蘇軾,《少年游·潤州作》,《東坡樂府》,上海古籍出版社,“去年相送,馀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9]  李齊賢,《巫山一段云 松都八景》,《益齋亂稿》第十卷,野寺松花落,晴川柳絮飛。?風白馬紫金鞿,欲去惜芳菲。聚散今猶古。功名夢也非,靑山不語暗相譏,誰見二疏歸。
  [10]  李齊賢,《楊花》,《益齋亂稿》第一卷
  [11]  李齊賢,《玉漏遲 蜀中中秋值雨》,《益齋亂稿》第十卷
  [12]  蘇軾,《西江月·黃州中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13]  李齊賢,《大江東去·過華陰》,“三峯奇絶,盡披露,一掬天慳風物。聞說翰林,曾過此、長嘯蒼松翠壁。八表游神,三杯通道,驢背須如雪。塵埃俗眼,豈知天上人杰。猶想居士胸中,倚天千文氣,星虹間發。縹杳仙蹤,何處問、箭?天光明滅。安得聯翩,云裾霞佩,共散騏驎發,花間玉井,一樽轟醉秋月。”
  [14]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15]  李齊賢,《浣溪沙·早行》,“旅枕生寒夜慘凄。半庭明月露凄迷。疲僮夢語馬頻嘶。人世幾時能少壯,宦游何處計東西。起來聊欲舞荒雞?!?
  [16]  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17]  李齊賢,《水調歌頭·望華山》,“天地賦奇特,千古壯西州。三峰屹起相對,長劍凜清秋。鐵鎖高垂翠壁,玉井冷涵銀漢,知在五云頭。造物可無物,掌跡宛然留。記重瞳,崇祀秩,答神休。真誠若契真境,青鳥引丹樓。我欲乘風歸去,只恐煙霞深處,幽絕使人愁。一嘯蹇驢背,潘閬亦風流。”
  [18]  蘇軾,《水調歌頭》,《全宋詞》,中華書局,2009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188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