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民族未來、關系人民福祉的、國家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消耗殆盡的問題,面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面對生態系統的不斷退化,我們需要樹立一種全新的生態文明理念,去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按照國家“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融合發展。讓我們共同期待,在不斷地努力下,中國走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生態環境良好。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民族未來、關系人民福祉的一個國家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消耗殆盡的問題,面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面對生態系統的不斷退化,我們需要樹立一種全新的生態文明理念,去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一、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一種新形態,關于人類文明。它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為出發點,通過保護自然,來實現可持續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對物質生活的更高追求,是要超越以往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那些不合理的消費模式,從而為我們的社會倡導一種更文明的理念,讓我們的人民樹立更文明的觀念。讓我們的一切活動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圍之類。這是人類文明的更高的發展,是一種社會的飛躍,是走上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生產發展的發展之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我們黨提出的一個生態文明方面的目標。這是根據我國發展的基本國情作出的科學判斷,是對我們現階段情況和規律的深刻把握。以前,我們形容我們國家是“地大物博”,可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稱自己是“地大物薄”。改革開放的 30 多年,我們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績,這種成績舉世罕見,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但同時,我們也為這快速的發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讓我們的資源消耗過快,環境惡化嚴重,讓我們的生態系統呈現退化的現象。如果長期發展下去,我們的經濟發展將無法持續,我們的整個社會都無法發展。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社會長久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生態文明,要尊重自然,要好好把握自然規律。必須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貴在創新、重在建設、成在持久的重大工程。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會一帆風順。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和路徑分析
?。ㄒ唬┡腥祟愔行闹髁x與生態中心主義
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理論上的偏頗,拒斥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的錯誤傾向。對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的揚棄,意味著批判工業化時代的機械論思維方式,而采用生態化、整體化的思維方式?!坝谜w論思維方式來反思人類的實踐和認識活動,就把人類實踐和認識活動看作是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在這里,主體和客體不具有絕對不可逾越的界限,也不是絕對對立的。一方面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只能是受自然制約下的主體性、主動性;另一方面,作為活的有機系統,自然界也不完全是消極被動的。當人類的行為方式(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違背了地球生態系統規律后,地球生態系統的‘報復’往往就是十分‘主動’的了。另外,人類對于地球生態系統的認識不是外在式、旁觀式的認識,而是內在式、參與式的認識;不是還原式、分析式的認識,而是整體式的綜合式的認識;不是在對立、對抗中認識,而是在統一、和諧中認識?!比祟愔行闹髁x與生態中心主義各有理論上的偏頗,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對立性思維模式之上,人為地割裂了人與自然的天然聯系,都需要進行批判。人類中心主義將人置于自然之上,內在蘊含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價值趨向,顯示了人類的狂妄和自大;生態中心主義將自然置于人之上內在蘊含著否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趨向,無視人的實踐性本質存在?!皼]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弊匀唤缡俏覀內祟愘囈陨娴奈镔|世界,人類離開了自然將無從生存,連最起碼的物種生存都維持不了。這是由人的生物本性決定的。這使得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自然界有自身的運行規律,違背了自然界的規律,人類將會遭遇自然的懲罰。首先,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識經歷了從無限性到有限性的轉變,這是人類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涸澤而漁式的開發利用最終將破壞自然界的內在循環機制,導致資源枯竭、物種滅絕。傳統式的發展越多,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就越嚴重,同時所消耗的資源也就越多,發展中所積累的危機就越大。其次,人類對物質資料的索取以不打破生態平衡為前提。對生態平衡的破壞最終會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人類在向自然索取物質資料的同時還要善待自然,但歸根結底,人類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ǘ┬纬梢匀藶楸竞椭C共生的理念
人類的活動要遵循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認識和改造自然,既要“以人為本”,也要“和諧共生”。“按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方法從主體來理解對象(社會和自然),社會和自然都是與人的實踐活動相聯系。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本,而不是以自然和環境為本?!比祟愲m不能聽任本能的驅使,但也不能完全違背本能。人類由關心自身的利益而及自然的利益,這是關懷范圍的拓展、道德意境的提升?!皞鹘y倫理道德只注意到了人對社會的依賴,而環境倫理則考慮到了人對自然的依賴,是對人類生存的社會性和對自然的依賴性的雙重關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是在人類實踐帶來環境危機時才得以真正確立。所以,在“以人為本”與“和諧共生”的關系上,應該遵循邏輯與歷史的一致,而不是歷史與邏輯的一致。在生產力落后、物質生活資料匱乏、人類生存壓力巨大時強調“以人為本”有其合理性;而在人類實踐引發環境危機后,則要強調“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對“以人為本”時代形成的人類中心主義理念進行批判。人類的實踐自由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建立在規律性認知基礎上的自由。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生態中心主義,都制造了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緊張與分離,即人類中心主義過于重視人類的目的性,而生態中心主義則過于重視自然的規律性。
結語
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并不矛盾,合理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好的肯定,同時也是對人與自然二元對立關系的揚棄。“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 吳國璽,姚琳,張泊平.生態型高校建設與綠色教育人才培養的路徑[J].大學教育,2019(07):33-36.
[2] 程夢云,趙杰.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人的全面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21):156-157.
[3] 周在娟.生態哲學視域下的鄉村振興[J].智庫時代,2019(25):14+17.
[4] 黃志國.生態文明視域下開展林業技術推廣的思考[J].現代園藝,2019(11):189-190.
(作者單位:吉林省白河林業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