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發展現代農業與建設生態文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人類歷史上經歷了原始、農業、工業三大文明階段。無論是發展現代農業還是建設生態文明,掌握技術很重要,用好用活技術更重要。也就是說,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建設生態文明。
[關鍵詞]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生態文明
人類歷史上經歷了原始、農業、工業三大文明階段。不同文明建設的技術經濟基礎不同,原始文明靠簡單勞動,農業文明是技術勞動,工業文明機械化生產,生態文明的智能化生產。也就是說,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建設生態文明。
1 現代農業與生態文明的關系
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及發展的狀態。生態文明是指能自然循環、有自凈能力、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生態系統。具體來說,是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超越工業文明的、更高形態的人類文明。生態文明不是工業文明基礎上的持續發展,而是在吸取人類歷史上所有文明成果,尤其是工業文明的精華基礎之上產生的。工業文明的現代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完備的技術物質基礎,大大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
自然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但發展要靠人來實現。所以說,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系,實際就是人與自然、也是人對自身的關系。從人對自身關系看,生產方式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人不是簡單靠自然進步生產農產品來滿足生存需要。從人與自然關系看,人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普通一員,離不開自然。自然即地球大小是有明確尺寸的,物種種類及藏量是有限度的,大氣變化是有規律的。決不可認為,自然是無限的,大自然出產可以滿足所有欲望。自然界是有生命的,并在不斷地創造生命。決不可認為,自然界是僵死的,可成為人的統治對象。
人與自然界物質能量交換是通過生產來實現的,因此社會制度,生產方式等對其有重大甚至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工業文明后,人們感到似乎無所不能,似乎可以無條件滿足需要。正如有關資料所反應的事實,發達國家人均GDP2萬美元以上,二氧化碳排放10噸以上,生態足跡超過地球2倍以上,相當于5個地球以上。照這樣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嗎?由于未正確把握消費與生產關系,結果有意無意在生產中形成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在一定程度上,使自然變成了人化的虛擬的自然。
農業發展即要利用和獲利自然,又要還利和保護自然;生態文明既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又是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兩者關系緊密,切不可分割。
2 現代農業與生態文明必須同步發展
有一種說法,現代農業帶來了生態危機。不可否認,現代農業發展確實對原來的自然環境造成了某種破壞。如一些地區過量施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導致農作物品質下降,影響生產發展;一些地區非點源污染,已經嚴重制約了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一些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威脅到人們的心身健康。說明生態環境在人類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主要是受人“主宰”,只重視農業發展,忽視環境保護的結果。問題若不及時很好解決,必將影響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所以說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與現代農業發展同步發展。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組織三次呼吁綠色浪潮。1972年斯德哥摩爾“人類環境會議”提出“為經濟發展而保護生態環境”;1992年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2012里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出在經濟模式變革意義上的“強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是人類對自身與自然關系的再認識,是一大進步。黨的“十七大”站在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從此,生態文明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同等重要,必須同步發展。
發展就要調適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是人與人的關系。只有通過制度創新、控制人口數量增長和提高人員素質,以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調適好人與人的關系,最終才能調適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發展就要將人與自然關系由過去“野蠻”型轉向“文明”型。如對待自然的態度由過去“控制與被控制、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轉到“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上來;保護生態的目的由過去“僅僅是為保證生產所必要的自然條件,追求最高利益”轉到“經濟增長,技術進步與人全面發展、自然進化有機結合”上來;經濟發展方式由過去“主要靠投入大量不可再生資源和人力維持高生產”轉到“使用可再生資源和資源循環利用”上來;消費方式由過去“倡導主觀欲望、奢侈消費”轉到“滿足基本消費、提倡節約消費”上來。
3 依靠技術進步提高農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發展現代農業除要有好的生態環境外,還要有機械、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技術物質,否則現代農業從何談起。若農業生產發展不好,人類一切基本生活需求九=就難以保證,一旦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就會以破壞環境的方式維系自身生存。這樣,不僅農業發展不好,而且生態危機還是無法解決。由此看出,無論是發展現代農業,還是建設生態文明,都離不開技術進步。
有一種說法,技術今不是生態危機的根源。在過去那種經濟模式下,缺乏科學發展觀:一是只講農業發展,不計生態代價,只計眼前利益,不計未來發展,不計生態代價,只計眼前利益,不計未來發展;二是忽略資源浪費,生態污染,環境破壞。由于過度依賴和消耗資源,使再生資源難以恢復,不可再生資源揮霍殆盡。這種由人為引起的生態危機,其根源難道能歸罪于技術進步嗎?
實踐表明,無論是發展現代農業還是建設生態文明,掌握技術很重要,用好用活技術更重要。如通過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等,可建設好低碳生態和保護好自然資源;通過辦家庭農場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實行“種養微”三合一,可循環利用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推廣高產高抗優質品種、推廣由溝灌到噴灌到微灌的灌溉技術、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降解膜和替代燃料等,可優化生態環境和提高生產效益??傊?,要通過技術進步將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起來,才能提高農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