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害蟲的農業防治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合理施肥、合理密植、深耕改土、選用良種、適時灌溉排水、耕作制度、除草等方面總結了稻田害蟲的農業防治技術。
[關鍵詞]農業防治;水稻;害蟲
防治水稻害蟲,農業防治法比化學藥劑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和物理機械防治法等更具有獨特而優異的效果,很多地方已以該方法作為防治水稻害蟲的基本措施,以其他防治方法為輔助措施,對提高水稻害蟲的防治效果、促進水稻高產穩產起了積極作用。筆者將稻田害蟲的農業防治技術進行了總結。
1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改善作物的營養條件,提高抗蟲能力;增加作物總體積,減輕損失程度;促進作物生長發育,加速蟲傷愈合;改良土壤性狀,惡化土壤中害蟲的生活條件;直接殺死害蟲等。如,南方稻區做到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適施追肥,能促進水稻早生快發,分蘗和抽穗整齊,使早稻避過二代三化螟為害;晚稻避過四代三化螟為害。水稻施用硅酸肥料,能促使稻莖堅實,減輕二化螟為害。在稻縱卷葉螟發生嚴重的稻區,通過合理施肥防止水稻前期猛發旺長,后期貪青遲熟,對減輕危害有較好效果。若施肥不當,常能造成害蟲孳生繁殖的良好條件。如稻田施氮肥過多、過遲,常會引起水稻葉色嫩綠,行間郁閉,招致螟蟲、稻縱卷葉螟、葉蟬和飛虱的嚴重危害。
2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水稻達到高產穩定的一項重要農業措施,可以減少無效分蘗,使植株發育健壯,抽穗整齊,大大提高水稻對害蟲的耐害性,尤其可以減輕螟蟲危害。如果過于密植,就會引起稻株徒長,莖稈細弱,根系不良,易于倒伏,造成田間小氣候相對濕度高,光照不足,給螟蟲、黏蟲、稻飛虱、稻葉蟬等害蟲的大量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且過度密植,封行提早,也給藥劑治蟲帶來困難,如果倒伏,則難度更大。
3 深耕改土
翻耕土壤,可將原來的地下害蟲翻至土表,促使害蟲大量死亡;若將害蟲翻至土層深處,害蟲則不能從土壤中羽化出來;把雜草翻入土中,斷絕害蟲食料,也消滅了寄生在雜草上的害蟲及蟲卵;深耕還可使部分害蟲遭到農機具的殺傷,或破壞其巢穴、蛹室,從而增加死亡。稻象蟲和稻根葉甲的幼蟲整個生活期都在土下以稻根為食,離開了土壤就不能生存;稻象蟲的幼蟲和蛹,均可在土下和稻根的殘茬中越冬;三化螟、臺灣稻螟以幼蟲土面下的稻樁內越冬。對于這些蟲,改變土壤環境條件,都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和生存。
4 選用良種
水稻品種的抗蟲性一般表現為不選擇性(植株對害蟲的取食、產卵和隱蔽沒有吸引力)、抗生性(害蟲取食后抑制其生長、發育,甚至死亡)和耐害性(植株具有很強的增殖和補償能力,受害輕)。國際水稻研究所曾培育出許多豐產的抗蟲新品種,如抗黑尾葉蟬的有IR1524、IR1480等;抗褐稻虱、螟蟲、黑尾葉蟬的有IR133等。在種子播種前,及時清除混雜的雜草種子和帶蟲種子,選用飽滿、均勻、無病蟲的優良種子下種,既可保證苗全苗壯、生長整齊、發育迅速,還可以減輕后期害蟲的危害,減少害蟲中間寄主雜草,同時也可以消滅隱藏在種子中的部分害蟲。據資料表明,經過精選的水稻種子純度達90%以上的稻田,抽穗歷期僅9d左右,螟害白穗率為4%左右;純度為60%左右的稻田,抽穗歷期32d左右,白穗率為8%左右;純度在50%以下的稻田,抽穗歷期33d左右,白穗率高達15%左右。這都是由于種子不純,生長參差不齊,拉長了螟蟲的危害期所導致的結果。
5 適時灌溉排水
灌溉和排水可迅速改變田間環境條件,對很多水稻害蟲常可獲得顯著防治效果。如,當越冬三化螟幼蟲即將化蛹時,及時灌水,可斷絕氧氣而被大量殺死。二化螟多在水面不高的稻基或葉鞘內化蛹,在幼蟲老熟和化蛹時,放于田水,降低化蛹位置,后灌水17~20cm浸田,殺螟效果良好。在黑尾葉蟬發生嚴重的地區,當各代若蟲(尤其是第一代若蟲)發生期,結合排水及時耕田,促使若蟲遇擾而跳入泥面,即可借耕田將若蟲糊入泥內,被耘而死。在稻飛虱發生期,進行排水擱田,降低田間濕度,可有效地抑制其發生,減輕危害程度。
6 耕作制度
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人為地控制害蟲的發生和危害,如合理輪作倒茬,既對水稻生長有利,增強抗蟲能力,同時對食性單一和活動能力不強的害蟲,具有抑制發生的作用,甚至達到直接消滅的目的,如,安徽阜陽等地實行稻、麥輪作,有效地抑制了稻、麥害蟲的發生。水稻與玉米輪作,常造成大螟危害,應引起注意。
7 除草
雜草是許多水稻害蟲繁殖、傳播蔓延的場所。首先,雜草是害蟲的過渡橋梁,許多害蟲在水稻播種前或收獲后是在雜草上生活的,以后才遷移到水稻上危害。如大螟在水稻未栽種之前,先在田中或田邊的禾本科等雜草上生活。其次,雜草也是害蟲的越冬場所。如螟蟲、葉蟬、稻薊馬等都有部分、甚至全部在雜草上越冬。此外,很多雜草是某些害蟲花蜜的供應場所。如稻苞蟲成蟲就以黃荊和野菊等雜草的花蜜為食料。因此,消滅雜草,改變植物群落,是預防和消滅水稻害蟲的重要措施之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