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基本思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農業資源環境污染主要來自于:①外源性污染,即城市生活污染轉移、工業污染轉移排放、工業生產和城市生活對農村地區的資源侵占;②內源性污染,即農村生活自身污染(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資源的過度索取和破壞、農業投入品的過量使用、農業生產廢棄物處置不當造成的污染)。
1、農業面源污染成因和防治現狀
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源頭。主要為土壤、水、空氣等能影響農作物生長的產地原環境質量。二是農業生產過程。主要是生產過程中的化肥、農藥等的過度或不當使用。三是農業生產廢棄物。主要是秸稈、畜禽養殖糞污污染以及地膜等農業包裝物等。
目前,我市常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約為23萬公頃,年化肥用量7.9萬噸,畝純化肥使用量為22.76公斤,近年來化肥使用量呈減少趨勢;2017年農藥使用量約3536噸,比2012-2014年三年均值(基數)有所減少;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產生量約66萬噸,規模以下養殖場戶畜禽糞污產生量約21萬噸;年使用農膜量約4500噸;農作物秸稈可收集量每年約105萬噸。
2、我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存在的問題
①化肥減量使用仍存在一定困難:從主觀來說,農業生產者都有大量施肥追求產量的慣性思維。從客觀來說,整個化肥減量化的工作,以及秸稈利用、畜禽養殖業廢棄物利用,均缺少相應的技術和財力支撐,可持續推進面臨制約。
②農藥減量使用存在的問題:一是新技術應用成本高。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成本較高,全面替代傳統農藥任重道遠。二是農藥利用率低。農藥機械存在跑冒滴漏的缺點,農藥利用率37%。
③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存在的問題:一是部分養殖場處理設施和養殖規模不夠配套。二是服務指導還需加強。三是禁養區規模養殖場戶全部實現關搬,還需加強復查防止復養反彈。
④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利用方式單一。秸稈還田利用占比偏高,企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產業化利用途徑不寬,產業化利用率不高。二是利用方式粗放。秸稈利用專業化服務組織不健全,可持續利用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三是收儲運體系不健全。收儲運主體往往自身實力弱,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存在困難。
⑤農膜回收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回收不便。我市使用的農用地膜絕大部分都不是降解地膜,而且厚度為0.01毫米,回收不便。二是處理方式落后。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回收不徹底,工作效率不高。三是回收保障體系缺失。針對農膜回收利用的優惠扶持政策和廢舊地膜回收網點缺失。
⑥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機制體制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意識有待提高。二是基礎性科技工作研究不足。同時,可選用的實用技術少,以末端治理為主的工程技術難以達到系統綜合治理的效果;三是政策法規體系需進一步完善。一些強制性、引導性技術標準和規范缺乏;四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投入不足。環保投入的主體是業主,農業是經濟比較效益不高,自然風險大,并且大多數農業生產者自身經濟實力不強,因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很難落實。
3、推進我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建議
①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調整施肥結構、推進測土配方施肥、轉變施肥方式,提高化肥利用率。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鼓勵農戶積造農家肥,種植綠肥,施用商品有機肥。推進水肥精準化一體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設施設備,推進工程措施與農藝措施結合,提高水肥一體耦合效應。
②推進農藥減量控害。強化病蟲害監測預警,鞏固完善市、縣、鄉三級病蟲情測報網絡;推進綠色防控,建立水稻、小麥、蔬菜等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建立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兩融”)示范區;推進統防統治,建立不同層級的病蟲防治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服務示范組織;加強科學安全用藥技術培訓和宣傳。
③推進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鞏固發展禁養區畜禽養殖場戶關搬成果,防止復養反彈;推進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畜禽糞污貯存、處理、利用設施;鼓勵養殖密集區域實行糞污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引導專業化機構參與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加快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通過提高農牧結合、種養平衡水平,強化廢棄物集中收集和處理。
④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一是穩定發展肥料化利用。開展秸稈機械化還田示范,實行秸稈還田機具敞開補貼、應補盡補的政策;穩步推進飼料化利用。指導規模養殖場(戶)開展訂單收購以及青貯、黃貯、氨化和微貯;鼓勵發展基料化利用。重點推廣以秸稈為原料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和水稻秧盤育苗基質、花木基質、草坪基料、溫室大棚育苗基質生產;加快發展能源化利用。重點發展秸稈固化成型、秸稈制氣,配套推廣秸稈成型燃料爐具;提升工業原料化利用。扶持秸稈綜合利用龍頭企業在適宜地區推廣秸稈深度利用模式,支持秸稈收儲運模式及專業化服務組織發展,建立健全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體系。
⑤加強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一是結合農村全域環境整治工作,建設農膜及農藥包裝物等農業廢棄物收集設施,建立健全回收機制。二是推廣使用厚度為0.01毫米以上的農膜,鼓勵使用可降解環保型農膜。推廣適時揭膜、機械拾膜等科學使用農膜技術。加強農膜等農資市場監管,嚴格執行國家農膜厚度標準。
⑥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體制機制。完善法規政策,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強化宣傳教育。同時,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技術人員環保意識教育,增強環保責任感,形成一支穩定的、遍布城鄉的農業環保宣傳隊伍,指導推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作者單位:243000安徽省馬鞍山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87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