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植保污染與減排途徑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我國作為世界第一農業生產大國,雖然農作物總產量年均上漲,但總體仍面臨耕地面積少、人口基數大的問題。在近幾年的農業發展中,逐漸推行農業植保工作,不可避免地對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破壞,這便是農業植保污染。引發污染的因素眾多,只有深入分析其污染源,并采用適當的減排途徑,才能緩解當前污染現狀,以帶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農業植保;污染破壞;減排途徑
農業植保污染包含了對人體、植物、動物的生存影響,推廣高效、節能、便捷的綠色植保模式是減少生產污染的關鍵,同時還能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當前存在的植保污染主要類型有農藥污染、地膜污染、包裝污染等。植保減排能從根源解決污染問題,并且節約現有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方法。
1 引起植保污染的主要因素
當前,植保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通過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整合可利用數量資源管理來貫徹農業科學發展觀,對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產業體系,維護社會的長遠利益,具有深刻的意義。
1.1 農業污染
農藥污染是指在預防植物病蟲害過程中大規模使用農藥,其降解后的有害物質隨著空氣、水體、土壤擴散,是破壞自然環境的最大因素。不僅影響動植物的生存和繁殖,還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安全隱患,易引發急性或慢性中毒的現象。引起農藥污染的原因較多,如長期、反復使用禁用農藥,其毒性過強,無法自然降解消除,通過食物鏈的不斷積累和傳遞進入到動植物的體內。另外,植物保護設施性能落后,品種單一,質量低下,科技含量高、創新型機械產品研究進度遲緩,無法適應當代農業的高速發展。
1.2 人工措施使用不到位
在植保工作中,經常會通過人工物理性措施來達到植保目的。出現此污染主要是由于部分技術存在缺陷或使用不得當,例如人工誘捕害蟲時,如果害蟲的感染面積與捕捉工具的數量不符,則不僅不能捕殺害蟲,還會對植物帶來副作用。另外,在推廣大棚蔬菜的過程中使用的地膜污染,如防草膜、防蚜膜等,在植保工作結束后沒有及時回收,使其成片殘留在土壤中而造成污染[1]。地膜污染的影響面積逐年提升,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1.3 引種污染
為了實現提質增收、節省成本的目的,很多農業生產人員都在不斷引進抗性高、生長勢好的植物品種,沒有經過種植可行性研究后便盲種、亂種,從而引發新物種污染,如水花生、一支黃花等,為害農作物的生長。群眾普遍缺乏專業的引種知識和相關技術,并沒有深入了解引入品種的各項性能及可能對其他植物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暴發大面積的病蟲害,反而進一步增加了化學藥物的使用,給環境、經濟都帶來了不良影響。
2 農業減排的有效途徑
2.1 轉變植保理念
在農業發展的新形勢下,要正確認識植保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加大節能減排的工作力度,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有效防治農業污染。一定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以產品安全、資源節約、技術密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作為新型農業的指導精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模式,提高生態循環農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以保護資源、清潔生產、廢物利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為目的,促使農業向著更為廣闊的方向發展。
2.2 調整種植結構
同一土壤種植同一植物會使得病蟲害的發生率逐年提高,其原因是同種病源對農藥防治產生抗性,造成防治效果不斷下降。對此,要科學指導群眾,避免在同片土地上連續栽培同種植物,對不同植物實施輪作換茬的措施,以有效避免病蟲害的污染。對易引發病蟲害的種植區域,技術人員要指導農民對土壤進行合理消毒處理[2]。對于已經感染病蟲害的植物,應及時用藥或銷毀,最大程度地減少負面作用。同時,注意農藥使用的科學性,大力倡導生物防治、綜合治理的植保方針,樹立綠色發展的環保理念,規避毒性大、降解難的農藥和化肥,推進生態植保工程。
2.3 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不斷加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各地區要加快建設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區,重點管護野生植物資源,仔細調查并收集野生植物的品種和信息,積極探索野生資源科學利用,發揮資源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加大農業外來有害生物生態控制和生物防治力度,重點抓好生物防治基地建設,擴大生物防治面積。對發生面積大、危害重的外來入侵生物,及時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減少外來有害生物危害。
3 結論
為了有效減輕農業植保污染,需加強對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工作的協調,積極參謀,主動作為,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建設經濟高效、環境友好的農業新格局。
參考文獻:
[ 1 ] 瑪依樂·克然木.關于農業植保污染與減排途徑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5(24).
[ 2 ] 王留柱.農業植保污染與減排途徑[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6(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