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區水體污染現狀與防治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通過對湖南省郴州市河流水體進行調查與研究發現,水體污染不是由單因素引起的,而與點源污染和非點源污染相關聯。因此,基于調查與研究,本文揭示湘南地區水體污染的原因和規律,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行的改進對策,以期為湘南地區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 景觀生態學;點源污染;非點源污染;水體污染
[中圖分類號] X52;P9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6-119-2
1 湘南地區水體污染現狀及原因
1.1 污染現狀
近幾年,湘南區域水質退化問題嚴重,總氮等含量嚴重超標,并且還在以較大的幅度不斷增加。這種現象越到下游越突出,其中資江安化段水質污染面積大,污染程度十分嚴重,部分地區的水體已然失去基本功能。伴隨地區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這種水體污染問題越來越普遍。
l.2 污染原因
根據“源”“匯”景觀理論,對湖泊、河流、海洋等進行“源”“匯”景觀分類,同時以恰當的評價體系分析水體是否會受到區域“源”“匯”景觀空間分布格局的影響。根據以上理論依據,可以將湘南地區水體的污染分為點源污染和非點源污染。
1.2.1 點源污染。郴江,為地區農業生產用水的主要來源。農業生產中會使用大量的農藥、有機肥,同時地區植被遭到破壞,使得農業灌溉用水在注入郴江時帶入大量的懸浮污染物。此外,周圍區域的生活廢水進一步加重了河流污染程度,而工業廢水排放也是導致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
1.2.2 非點源污染。廣大農村地區農田、蔬菜大棚等非常多,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導致河道被污染,水中的氮磷等含量不斷增加。同時,降雨初期徑流中還會帶來很多污染物,影響水體質量。目前,河道內的蓄水大部分來自于沿岸排放的生活污水。近年來,各種企業在生產中并不注意工業垃圾處理問題,缺乏合理的資源開采計劃,嚴重破壞了地區環境和植被,導致大量泥土、有毒物質進入河流、湖庫,增加了懸浮污染物的濃度,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突出。
2 水環境治理目標
水環境治理最終是為了能獲得無色無味的水質,給人以碧波蕩漾的視覺效果,且保證藻類、魚類等在水中健康生長。
3 湘西地區水體污染防治措施
3.1 點源污染
3.1.1 工業污染。①加強對各工業園區的污染監督,堅決不允許出現偷排、漏排等問題,同時排查區域內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進一步落實環保承諾制度。②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回收三廢資源,特別是工業用水的重復使用率應向著發達國家的標準看齊。
3.1.2 農業污染。①對在郴江兩岸的畜禽養殖場實行合理規劃,限期清理并全部移除,以實現對養殖廢水的集中處理。②科學施肥,對施肥量進行合理控制。通常,一旦農田中氫素平衡盈余在20%以上、鉀素在50%以上,就可能導致環境受到影響,故此將控制施肥量作為農業污染的工作重點。
3.1.3 生活污染。①積極布局建設生活污水處理廠,尤其是針對人口密度較大但并未建立有效污水處理機制的地區,同時不斷完善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②污水處理廠必須做到有效監督,實現監督日?;8骷壵仨毚_保相關配套資金得到充分落實,同時盡快建立在線監控機制;對擅自停運或不正常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必須追求其法律責任[1]。③針對區域面積較大、有著較少人口且呈分散分布特征的村落,污水可采取分散處理模式進行處理。
3.2 非點源污染
3.2.1 技術防治。對于非點源污染問題,在確定技術防治措施時,必須充分考慮湖泊水庫自身的特征,如污染現狀、污染源等,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手段。針對河岸帶植被被破壞的問題,可建立緩沖帶、水源涵養林等,以實現防沙蓄水的功能。對于農業耕作要因地制宜,這是農業耕作時需要關注的重點,具體指結合農田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如壟溝間作、間作套種等,盡量以生態肥替代有機肥。選擇農藥時,應盡量選擇對環境污染小、殘留量少的類型。在田間種植營養物的指示植物,以觀測土壤中營養物的含量。加強對濕地系統的保護,同時積極建設人工濕地,以截留懸浮物和難溶解的物質,將有毒復合物分解從而得到對水質無害的物質,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2]。
3.2.2 管理防治。針對非點源的管理防治重點應放在增強環保意識上,特別是農村地區,讓人們意識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積極推廣新的農業科技;加強法律的宣傳和貫徹執行;建立農業面源的監測與監理制度及土地施肥管理制度。
4 結語
城市化快速發展、工業農業不合理發展、生活污水等,均會造成河流污染,而河流污染也會影響城市發展與人們的生活。加強河流污染治理可以給農田灌溉提供清潔的水源,促進農業綠色生產,為魚塘水產養殖等提供清潔的水源,有助于調節水質,在防洪防澇方面也有著突出作用,且河流綠色生態系統的改善對地區養殖業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丹蓉,潘文斌.鄉村河流生態的保悄途徑:流城非點源污染防治[J].水資源保護,2006(6):91-94.
[2]李團勝,石玉瓊.景觀生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1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