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地區食用菌常見病害識別與防治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一葷一素一菇”膳食結構的推廣,政府大力扶持食用菌產業,食用菌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也逐漸成熟。然而病害的發生嚴重影響了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本文對于食用菌基地常見的病害進行多次觀察試驗,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 食用菌;病害;識別;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6.4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7-94-2
1 細菌性腐爛病
1.1 病原物
假單胞菌屬惡臭假單胞菌,泛菌屬和歐文菌屬中的個別種。
1.2 癥狀
初期在菌柄或菌蓋上出現水漬狀病斑,后期出現隆起的黃褐色菌膿,擴展至整個菇體,菇體停止生長,最后變軟、腐爛。
1.3 發病機理
培養料使用不潔凈水源和原料時,發菌期可能誘發此病。出菇期,高溫高濕,菇房通風差,易發生腐爛病。
1.4 防控方法
?、僮R別出病原菌袋時,及時清除廢棄菌袋,徹底打掃菇房,采用潔凈水沖洗床架,通風干燥。
?、诰_袋出菇期,出現吐黃水現象時,降低菇房濕度,避免原基和幼蕾感染病菌。
③子實體生長期間,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下,溫度在16 ℃以下,合理通風,采用霧化加濕無污染的清潔水。
?、馨l病初期,噴灑1%石灰液或噴0.2%漂白粉溶液;病害嚴重時,應先摘除病菇,噴灑5%石灰液或用一片強氯消毒片加水4 kg溶解后噴灑,連噴兩三次[1]。
2 鬼傘污染
2.1 病原物
病原物屬擔子菌門鬼傘屬毛頭鬼傘、長根鬼傘、墨汁鬼傘及糞污鬼傘。
2.2 癥狀
鬼傘是高溫期發生于蘑菇、草菇等糞草菌類培養料上的競爭性雜菌。鬼傘菌絲稀疏,只能見到一簇簇的鬼傘小蕾從中冒出,很快就成熟開傘,并流出黑汁,污染菇體,影響草菇的外觀。鬼傘會與蘑菇菌絲、草菇菌絲爭奪養分,導致蘑菇、草菇減產。
2.3 發病機理
鬼傘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孢子和菌體生存于秸桿和廄肥上,由空氣、水流及培養料帶菌對食用菌造成危害。培養料中禽畜糞或尿素等發酵不充分、含氮量過高以及堆肥在發酵期間受到暴雨淋濕后,料溫下降,都將造成鬼傘大發生。鬼傘喜高溫高濕,在20~40 ℃生長迅速,20 ℃以下發生較少[2]。菌絲在pH值為4~10的條件下均能生長。培養料氨氣過多也會促進鬼傘菌絲生長。
2.4 防控方法
?、龠x用新鮮未霉變的培養料,使用前暴曬一兩天。
?、诟邷仄诎l酵時,加強通氣,控制含水量在70%以內,調整氨氣量,最好二次發酵,可以大大降低鬼傘污染。同時,培養料拌料時,調節pH值為9左右。
③培養料發生鬼傘時,應在其開傘前及時清除,通風降溫,防止孢子傳播引發二次污染,待室溫下降后病菌便會自行消失。
3 褐色石膏霉
3.1 病原物
褐色石膏霉屬半知菌亞門無孢科。只有菌絲和菌核2種形態。菌絲初為白色,后漸變褐色。
3.2 癥狀
褐色石膏霉是草腐菌和覆土類品種的常見競爭性雜菌,主要發生在雙胞蘑菇、草菇等菇床上,該菌能抑制食用菌菌絲生長。發病初期培養基質表面或覆土層面上出現濃密的白色菌落,隨著菌落的不斷擴大,中心菌落的菌絲由白色逐漸轉變為肉桂色,最后形成褐色粉末狀的菌核。
3.3 發病機理
①高溫高濕環境和偏堿性的條件下易發生。
?、谂囵B料發酵過于熟化,料中氨含量偏高,在高溫高濕情況下易發生。
?、酆稚勰畹木嗽诳諝庵袀鞑ィ蔀橄麓吻秩镜牟≡?。
3.4 防控方法
?、僮⒁猸h境衛生,保持培養室清潔,接種室、菇房要常規消毒,制種拌料時工作人員滅菌徹底,發現菌種污染及時清除。
?、谂囵B料堆積發酵時,堆溫控制到60 ℃以上,維持四五天,可殺死菌核。需避免培養料過于腐熟和濕度過大,發酵后期不應加入石灰等堿性材料。
?、鄹邷仄谠耘鄷r,宜適當減少培養料中氨氣含量,并降低料中含水量。
?、芤酝L、避光及減少單位面積投料量(高溫期播種時)的方式降低發菌期菇房溫度。
⑤當菇床培養料上出現褐色石膏霉菌塊時,應及時挖出病塊或將2%甲醛溶液或1%漂白精液噴灑在病塊上,通風干燥,控制室溫在20~22 ℃,待病菌消除后再澆水促菇。
4 濕泡病
4.1 病原物
病原菌為有害疣孢霉,屬半知菌亞門,疣孢霉屬。
4.2 癥狀
癥狀是產生一團團畸型的蘑菇組織,主要為害雙胞蘑菇、草菇及平菇等。發病初期,菇體呈白色絨毛狀,隨著菇體增長而逐步腐爛漸變褐,常從患病組織中滲出暗褐色的汁[3]。
4.3 發病機理
病菌來源于土壤,產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2種孢子。孢子萌發溫度為10~30 ℃,20 ℃時孢子大量產生,喜酸性土壤,5.0~5.5是其最適pH值。
4.4 防治方法
①菇房層架、地面及墻面的空隙等及時沖洗、密閉薰蒸、干燥通風;空菇房用70 ℃熱蒸汽保持3~5 h能有效地殺滅殘留的病源菌。
?、谧詈眠x擇泥炭土或草炭土做覆土材料,并在太陽下暴曬;對于有病區,取土時要注意土壤的無污染性;選擇表土層30 cm以下的土,土壤撒上5%石灰,并及時翻曬消毒。
?、鄢龉角捌诤凸嚼侔l生期,注意檢查菇床面的菌絲;出現小堆白色絨狀物,或有褐色水汁滲出、疣孢霉菌出現,需藥劑防治;一旦發病,應及時清除染病子實體,增加菇房通風和降溫,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連續噴兩三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擴散。 ④保持菇房通風,控制菇房的溫度在15 ℃左右,不超過18 ℃,能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及傳播。
5 干泡病
5.1 病原物
病原物屬半知菌亞門,輪枝霉屬的真菌輪枝霉、菌褶輪枝霉及蘑菇輪枝霉。
5.2 癥狀
蘑菇分化期感病,被害幼菇形成一團小的干癟的灰白色組織塊,直徑達2 cm左右的干硬球狀物。子實體分化后感病,導致朵形不完整,菌蓋小部份分化,病菇上著生著一層細細的灰白色病原菌菌絲,病菇變褐,但干燥而不腐爛。分化完全的菇體感病,菌蓋頂部長出丘疹狀的小凸起,或在菌蓋表面上出現藍灰色病斑。此癥狀與濕泡病相比,顏色偏深、塊體較小及質地較干,無液滴、無臭味及不腐爛。
5.3 發病機理
?、俪跚秩驹磥碓从诟餐敛牧希稚咦邮窃俅吻秩驹?,休眠的菌絲可以存活相當長時期。
?、诜稚咦影鴺O黏的黏液,黏液可把孢子黏附到塵埃、蠅類、螨類及采菇者身上而傳播,噴水也是散布病原菌孢的重要途徑。
③水分帶著孢子流淌到菇床和地面進一步傳播,輪枝菌孢子萌發的溫度15~30 ℃。
5.4 防治方法
出菇期發生病害,用米鮮胺錳鹽500~1 000倍噴霧,施菇前后停止澆水1 d。其他環境控制可參照濕泡病防治方法。
6 綜合防治
6.1 培養料發酵要徹底
由于培養料的料堆不夠疏松,所以通氣性差??梢愿淖儼l酵參數,去除結塊培養料,在培養料中加10%稻草秸稈,以防空氣流通不暢、溫度不均,確保培養料進入菇房時不帶病原物。培養料進行高溫發酵后,推廣二次發酵(后發酵),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培養料中可溶性養分,而且可殺滅培養料及菇房中的病菌和攜菌害蟲[4]。
6.2 合理控制生產環境
溫度、濕度及氧氣是影響食用菌生長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溫度能提高食用菌的產量,香菇最適為25 ℃,草菇為24 ℃,雙胞蘑菇和金針菇為20 ℃。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菌絲發育階段,空氣相對濕度一般保持在60%~70%,菇房濕度不能高于96%。子實體生長需要大量的O2,CO2則抑制子實體的生長。加強菇房通風,以促進食用菌生長發育。
參考文獻
[1]沈曉紅.食用菌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方法[J].食用菌,2015(4):54-56.
[2]勞有德.草菇栽培常見的鬼傘及防治方法[J].廣西熱帶農業,2004(5):40-41.
[3]周春元.雙孢蘑菇濕泡病病原學及其致病機理研究[D].吉林:吉林農業大學,2014.
[4]王愛武,王秀芹.食用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07(9):56-5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228.htm